《延展》,如何做一个资源使用高手?


《延展》,如何做一个资源使用高手?


1、追逐者和延展者

创业者,都是先去定一个目标,然后在去整合能够完成这个目标的资源的。比如人、比如钱、比如渠道和流量。

当然资源越多,那么目标也就越容易成功,就能办更大的事儿。一个人、一家公司、一个国家莫不如此。

但是《延展》的作者,美国莱斯大学管理学教授斯科特·索南沙因告诉我们,达成一个目标,不一定要依赖更多的资源,也许办法就藏在我们已有的资源里面,关键是看你能不能创造性的使用它们。

有了一个目标,从而去寻找资源,越多越好,这是我们惯性的思维方式,也是通过增加资源的量来达成目标的思维。

这种思维的拥有者,索南沙因教授把它称为追逐者

而和追逐者相对应的,就是延展者

,延展者并不追求更多的资源,而是追求如何更加有效,更加有创意的使用原本的资源来达成目标。

追逐者不断追求资源,延展者专注于延展原有资源的使用创意。

追逐资源是一种传统的思维方式,来源于我们基因里的默认设置,从物质匮乏的远古到现在,这种思维一直贯穿我们的进化史,所以追逐者总是倾向于寻找额外的资源。

而延展思维是一种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思维习惯,也是一种能力,这种思维的拥有者,关注点不在获取资源上,而在使用上,如何把资源使用到极致才是他们第一个想到的。

但是我们的目的是完成目标,所以前者第一个想法是如何去获得更多更好的资源来完成目标,后者第一个想法是现有的资源有哪些,怎么用能达到目标?

比如今天家里来了重要的客人,你需要做一桌菜招待客人,追逐者会第一时间想如何买更贵的食材,更好的调料,而延展者会第一时间想现有的食材如何做出一桌美味又不失水准的菜。

2、追逐者的弱点

追逐者和延展者两者的区别,在于在一个目标下,两者选择行动的第一思维方式的不同。

话说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物理题目,给你一直气压计,让你去测量一栋大楼的高度。

学生们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去借了尺子一层一层量,有人拿了一根绳子挂着气压计从楼顶挂下来,然后测量绳子长度,当然正确答案是分别测量楼顶和楼底的气压差,计算高度。

这些都是面对一个目的,针对手上资源的不同的思考方式,有人去获取了更多的资源比如尺子,比如绳子。

也比如正确答案里使用资源的方式,但是如果你在仔细思考,还有没有把资源使用的更加彻底的方式呢?

有一个同学把气压计送给了大楼管理员,然后和他交换了楼层的高度答案。

相对来说,是不是最后这个同学效率最高,答案最精准,也是资源使用的最彻底呢?

这就是不同的人,看待资源的不同方式,带来的最后完成目标的成本、效率、完成度的差别。

追逐资源的思维的思维方式来源于千万年来人类自我发展的本能,想要长的更高、变得更壮、更美、更富有就得获得更多的资源。

另一个方面,资源的多少决定个人在社会上的相对地位,所以攀比心理也会让我们潜意识的想要更多。

所以这是大部分人都习惯的思维,我们谁都想要单纯的获得更多,获得更多,就更有安全感。

但是追逐资源也有它的坏处,追逐的目的是为了完成目标,但是如果你专注于追逐本身,就会让我们失去对于目标,对于解决问题的关注。

因为有些问题,资源的多少未必会有用,方法可能在你使用的方式上。

另一方面,资源的总数是有限的,好的资源总是稀缺的,但是追逐资源却是全人类的本性,那么竞争自然会出现,那么资源的追逐成本必然会增加,完成目标的成本也会加大。

所以,在现代社会里,追逐者的思维方式越来越变得粗暴、非理性,也被很多人所诟病。而与之相反的延展者思维就显得越来越珍贵。

你花几千万办成的事儿,人家几百万就办成了,而且还漂亮,这样的人谁不喜欢呢?

3、如何成为延展者

那么,如何成为一名延展者呢?

首先,我们得明白,延展思维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能力。

它让我们第一时间关注于已有的资源,并且发掘资源的潜力,并能用创意性的使用方式去完成目标。

这非常像我们人人都喜欢的花小钱,办大事儿。

但是一切皆有代价,一切皆有成本,世上并没有花小钱办大事一说,要么是付出了你尚未发现的成本,要么是冒了非常大的风险,要么纯粹是运气。

延展的思维,更多的是在资源使用的效率,还有创意上,从而提高目标的完成概率。

《延展》的作者斯科特·索南沙因教授,观察了很多资源使用高手,并给出了一套反常识的训练方法,锻炼我们的延展者思维。

第一个方法,叫做主动放弃,限制自己

明明有更多的资源,却要主动放弃,逼迫用有限的手上资源去把事情完成,这就会激发你的创新思维。

很多人觉得创意就要自由,但是另一个角度来说限制也可以给你创新,如果不给你限制,让你随便用,随便想,你也许几个月了未必会有一个方向。但是如果给你极大预算限制,甚至材料限制,你就会去深挖这些条件里新的使用方法,从而完成创新。

一个人的潜能是有限的,如果分散四处,未必有战斗力,但是如果聚集一点,就能完成质的突破,让你的潜能突破,也让你的创意突破。

第二个方法,叫做先当刺猬,在当狐狸

刺猬只懂一件事,狐狸懂得很多事,以前我们以为社会需要的是只懂一个领域的专家,所以1万小时理论如此流行。但是专家只适用于那些拥有固定规则的领域,对于么有固定规则,复杂变化的领域,1万小时的积累也许并没有什么用。

比如互联网、艺术创作和市场营销,就需要你什么都懂一点,变成狐狸,变成通才,才能进行创意和想法的连接,才能让你用这个领域的方法,解决那个领域的问题。

所以,想要多样性的利用资源,自己就必须得有多样性的知识积累。

第三个行动心法,那就是放弃计划,即兴行动

计划有计划的作用,行动有行动的作用,有时候计划做的在精密,在复杂变化的环境中都会失去作用。

所以即可行动,不追求计划的精确性,只追求行动的效率,然后在行动中不断的使用现有资源,不断的前进。

计划是追逐资源思维,因为要追求行动的精确性,所以容易谨慎,容易拖延,也容易计划赶不上变化。

但是立刻行动,在复杂多变的环境里,是没有时间让你获取资源的,只能在有限资源里去思考使用方法,更高效,更加创意去突破,往前走。

书里引用了一个故事,一对侦察兵在阿尔卑斯山迷路了,士兵们都很绝望,这时候他们找到了一座小木屋,里面竟然有一张地图,只是地图非常破旧,残缺不堪,甚至看不清楚。

但是好歹也有了地图,于是他们根据地图半猜测,半摸索出发了,最后真的走出了阿尔卑斯山。

但是,最后验证那张地图根本不是阿尔卑斯山的地图,而是法国南部另外一个不知名山脉的地图。

侦察兵们,只要开始行动了,就能根据方位、太阳、模糊的地图、时刻的利用这些有限资源去解决时刻出现的问题,最后完成了走出山脉的目标。

这就是即可行动的训练方法,在行动中不断训练自己使用资源的能力。

在这个资源越来越难集中到少数人手里,在这个资源获取成本越来越高的时代,愿大家都成为一个优秀的延展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