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兒童的血常規?

我不知道有多遠


如何看待血常規主要看以下幾個方面

1.白細胞計數高低,高提示感染,大部分為細菌,也有一小部分為病毒,如腸道病毒,腺病毒,EB病毒。白細胞減少大多數為病毒感染,也有嚴重細菌感染。

2、看淋巴細胞和中性粒細胞,病毒感染往往以淋巴細胞為主,細菌感染往往以中性粒細胞為主。

3、看是否貧血,看紅細胞計數和血紅蛋白數值。從兩者看是否貧血及貧血嚴重程度。

4、看紅細胞平均體積,含量,濃度來判斷大細胞性,等細胞性,還是小細胞性貧血,結合臨床再考慮具體病因可能,再進一步檢查明確。

5、看血小板計數高低,過低可能暫時性,也可能免疫破壞。血小板升高多為繼發性,與感染有關,川崎病等有關,血液高凝有關。

雖然只是一張簡單血常規檢查,可以有助於醫生判斷病情嚴重程度,病毒性還是細菌性感染,是否貧血,是否血小板異常,甚至可以發現血液系統疾病甚至血液腫瘤。所以孩子生病是做個基本的血常規檢查真的很有必要。

柯大夫為兒科主任醫師,臨床工作經驗豐富,擅長兒童消化,呼吸系統疾病,慢性咳嗽,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慢性胃炎,功能性便秘,肝功能異常,慢性腹瀉,牛奶蛋白過敏等疑難雜症及嬰幼兒營養髮育及餵養諮詢。有關兒科專業諮詢請來好大夫在線找柯友建主任。

與健康為伴,與醫生為友,歡迎轉發點贊、評論關注,點贊分享更是一種美德。有問題可以留言,柯大夫在休息時間會對典型提問針對性回答。


柯大夫兒科科普教育


學會看孩子的血常規報告,你也能成為半個兒科醫生

孩子感冒發燒了,去醫院就診,一般都要先測個血常規。等拿到結果,看著一大堆密密麻麻的數字和箭頭,爸媽就犯愁了!這些都是什麼意思?白細胞升高就是細菌感染了吧?

芝麻醬今天就來跟大家好好聊聊,爸媽該怎麼看孩子的血常規報告。雖說讀懂血常規報告,並不代表就能診斷病情了,但至少爸媽對孩子的身體狀況可以做到心裡有數。

血常規報告,重點看這3項

孩子感冒發燒,一般都是感染。感染主要有2個來源,細菌感染,病毒感染。不同的感染源要採用不用的治療方法。

血常規一般是指通過觀察血細胞的數量變化及形態分佈從而判斷血液狀況及疾病的檢查。通過血常規檢查,醫生就可以判斷孩子的感染類別,從而給出有針對性的診斷方案。

血常規的檢查項有很多,報告單上一大推數字,不過爸媽需要重點看的就只有這3項:白細胞、C反應蛋白(判斷感染類別的依據)和紅細胞(判斷貧血的常用指標)。能讀懂這3項,就可以粗略判斷孩子的身體狀況是怎樣的了。

1、白細胞

當身體受到細菌或病毒的侵襲,作為身體的衛士,白細胞就會去衝鋒陷陣、保衛身體。

白細胞是5種細胞的總稱,分別為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嗜酸細胞和嗜鹼細胞,每種細胞都有自己的作用方式。其中,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的變化通常可以判斷感染源是細菌還是病毒。

中性粒細胞增多,細菌感染的可能性更高

細菌侵襲人體時,身體就會快速產生大量的中性粒細胞。由於中性粒細胞短時間內急劇增多,白細胞總數也會升高。如果血常規報告中,中性粒細胞增多,一般就可認定是細菌感染,醫生可能會建議孩子使用抗生素。

淋巴細胞增多,病毒感染的可能性更高

淋巴細胞能夠識別出病毒,並且可以把病毒包裹起來消滅掉,然後產生相應的抗體。下次如有同樣的病毒侵襲,抗體便會直接消滅病毒。在淋巴細胞消滅病毒的過程中,淋巴細胞的數量會快速增多,但中性粒細胞的比例卻會下降。等把病毒消滅後,淋巴細胞的數量就會恢復到正常值。

2、C反應蛋白

C反應蛋白(CRP)是一種經典的急性時相蛋白。一般在手術或受到創傷後,人體感染了細菌或病毒,CRP的濃度就會相應升高。

不管是病毒感染還是細菌感染,CRP都會升高,因此,CRP數值不能作為判斷感染來源的準確依據。一般來說,如果CRP高於20mg/L,醫生會認為細菌感染的可能性更大,但還是要結合白細胞的數值來綜合判斷。如果CRP水平低,細菌感染的可能性不大。

各位爸媽看到這裡,沒有糊塗吧,芝麻醬給大家小結一下:如果中性粒細胞增多,或,C反應蛋白高於20mg/L,那細菌感染的可能性大;如只是淋巴細胞增多,那病毒感染的可能性大。

3、紅細胞

紅細胞可以說是身體的運輸官了,負責把氧氣運送到身體各處,給人體提供所需營養,因此,紅細胞也是判斷貧血的常用指標。血常規報告中,跟紅細胞相關的有這幾項:血紅蛋白、紅細胞數量、紅細胞壓積、平均紅細胞體積、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

先不要頭大,爸媽只需看血紅蛋白和紅細胞這2項就可以了。如果血紅蛋白和紅細胞這兩項的數量減少,那孩子可能患有缺鐵性貧血。判斷孩子是否貧血的標準隨著年齡也不一樣,具體還是要聽醫生的。

芝麻醬有話說

疾病的診斷,不僅僅只是看血常規,還要結合臨床症狀。如嬰幼兒比較常見的手足口病和皰疹性咽峽炎,在一些患兒的血常規報告中,中性粒細胞、白細胞、CRP都增多,如果僅憑報告單,很容易判斷孩子受到了細菌感染,從而給孩子服用抗生素。實際上,手足口病和皰疹性咽峽炎都是病毒感染。

芝麻醬教各位爸媽學看血常規報告,不是為了讓大家自行診斷孩子的病情,而是讓大家結合血常規各項數據,瞭解孩子的身體狀況,對醫生的診斷也能更清楚明白!


關注芝麻育兒

專注於0-8歲孩子家庭在健康、養育、教育方面的需要。

芝麻大的孕育問題,關注我們就有答案!


芝麻育兒


您好,孩子都是家長的掌中寶,就怕受到一點傷害。尤其是在生病時,既怕孩子是病毒感染時,醫生給用了抗生素,過度治療;也怕孩子萬一是細菌感染,而醫生不給用抗生素,導致耽誤治療。

所以,家長們都開始學習,特別的想知道怎麼看血常規,以血常規準確判斷孩子病情,給與適當的治療。
這種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在這裡,要給家長們潑冷水了,血常規不能準確的提示是病毒還是細菌感染,只能大概的區分下。下面給家長們簡單說說。
1.血常規最好發熱1天后再做。因為一生病就給孩子查血是不準的,這是時候雖然孩子症狀有了,但是血液裡面的反應沒有這麼迅速,有滯後性,這時進行查血的話,血常規可能是正常的哦。一般,至少12小時後的血常規才有意義,如果能等到24小時再查,提示意義更好一些。
2.通常情況下,如果孩子的白細胞升高、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升高,淋巴細胞百分比降低,提示細菌感染的可能性大;如果正好相反的話,提示病毒感染的可能性大。大多數情況下是以上表現,但不能確診哦。
3.要結合血常規和臨床表現一起分析孩子感染情況。如果孩子血常規有細菌感染的表現,並且孩子病情逐漸加重,精神狀態也不好,那提示細菌感染;但是如果孩子精神狀態特別好,吃喝玩睡非常正常,病情一天比一天好,那麼即使時有細菌感染的血象,也不能診斷哦,也考慮病毒感染。
家長們記住以上3條就可以了,具體想分析孩子病情,還得請醫生評估。

我是孔令凱,具有死磕精神的兒科醫生,喜歡把疾病研究透徹,讓家長明白到底如何處理。目前已經寫了100餘篇兒科長篇科普,在頭條搜索兒科醫生孔令凱就能看到,歡迎大家閱讀。


兒科醫生孔令凱


您好,很高興可以幫助到您,希望可以解答您的疑惑。

一般情況下,寶寶生病去醫院,比如發燒、腹瀉、咳嗽,都會手指上扎一針,抽點血,做一個血常規的化驗。

結合化驗的結果和寶寶的症狀,醫生就能初步確定寶寶的具體病因,然後才能更準確地用藥和治療。

那麼,生病為什麼就要查血常規?如何看這個血常規的報告單呢?今天教各位爸爸媽媽,學會簡單地看懂它。

為什麼要查血常規?

很多麻麻認為,寶寶咳嗽吃止咳藥就行了,拉肚子吃止瀉藥就行了,這就大錯特錯了。

因為普通感冒會引起咳嗽,肺炎、支氣管炎也會引起咳嗽,過敏也會引起咳嗽……不能一概而論,找到病因才能更好地幫助寶寶早日痊癒,不耽誤病情。發燒拉肚子也是一樣,原因是很多的。

而血常規可以初步寶寶病情,一般10-30分鐘報告就能出來,方便快捷。

血常規有哪些指標?

拿到一張血常規報告單後,可以看到上面有二十多項指標,其中有很多向上向下的箭頭,很多媽媽一看到箭頭就緊張,以為問題很多。

上面這張血常規報告,被我用不同顏色劃分成了幾大類:白細胞類、紅細胞類、血小板類,還有一個比較特殊的C反應蛋白。

綠色的是白細胞類指標;
紅色的是紅細胞指標;
黃色的是血小板類指標;
藍色的是C反應蛋白,其實不算是血常規指標,不過很多醫院都會放在血常規裡。

每一項指標後面,都會有一個參考值,這個參考值是成人的,不是兒童的。

白細胞類指標

當我們寶寶發燒咳嗽生病時,主要看這一類指標,反映的是身體的炎症狀況。

很多媽媽拿到單子發現白細胞箭頭上升,就認為是細菌感染,這其實不科學的,因為醫院的參考範圍還是成人的。

我們來看一下,嬰幼兒、兒童的白細胞類指標的參考範圍:

白細胞:細菌會讓它升高。

中性粒細胞:細菌會讓它升高,病毒會讓它降低。

淋巴細胞:病毒會讓它升高。

所以,多數情況下:

白細胞上升、中性粒細胞上升、淋巴細胞降低:細菌感染的可能性較大。

白細胞降低或正常、中性粒細胞降低、淋巴細胞升高:病毒感染的可能性較大。

紅細胞類指標

對於寶寶來說,紅細胞類指標,多數情況下只需關注 “血紅蛋白”,看寶寶有沒有貧血。

和白細胞一樣,寶寶的血紅蛋白其實和大人參考範圍是不一樣的。

寶寶貧血診斷標準:血紅蛋白值

新生兒<145 g/L
1-3月<90 g/L
4-6月<100 g/L

6月-6歲<110 g/L
6歲以上<120 g/L

為什麼不同年齡的寶寶,血紅蛋白範圍不一樣,這是因為寶寶在嬰幼兒時期,發育比較迅速,相對來說,會有一個生理性貧血的過程,血紅蛋白值也會波動的,不能用一個數值來衡量寶寶是不是貧血。

血小板類指標

血小板的主要作用是凝血。

平時一般不用看這個指標,但是如果寶寶受傷出血的時候,不能比較快止血,或者容易青一塊紫一塊,那最好能關注一下血小板。

C反應蛋白(CRP)

這個指標是反應身體炎症狀況的。

C反應蛋白的值越高,說明炎症反應越大。

但是炎症不代表就是細菌感染,不能光靠它來區分是細菌感染還是病毒感染。因為很多原因都可能導致炎症,比如感染、外傷、中毒、中暑等等。

所以,不能因為C反應蛋白一高,就認為是細菌感染,就用抗生素。

它的特點:
1. 局部或者淺皮的細菌感染,一般CRP不會很高。
2. 全身和深部細菌感染,比如肺部感染,CRP通常比較高。
3. 細菌感染一般比病毒感染的CRP高。

當然,光憑一張血常規,就確定是細菌感染還是病毒感染,要不要吃抗生素,有時候是有難度的,需要結合寶寶的症狀和表現,有時候還需要連續的觀察。

更多育兒或孕產問題,可以關注哦,或者在評論區留言哦!


芝士媽媽


對於平常人來說,化驗單上一排排的英文縮寫字母和數字就像天書一般,很難讀懂。下面簡明扼要地介紹血常規化驗單中的主要項目和意義,當您再面對它時,可以一目瞭然,做到心中有數。

血常規化驗包括很多項目,但主要有血紅蛋白測定、白細胞計數及分類、血小板計數等3項。看血常規化驗單,重點看以下三個方面。

血紅蛋白(Hb) 紅細胞計數(RBC)和血紅蛋白(HGB)減低,即可診為貧血。 血紅蛋白是紅細胞內參與氧氣運輸的一種蛋白質,鐵、葉酸、維生素B12是其合成的重要原料。

  血紅蛋白低於正常水平稱之為貧血,可見於多種疾病:

①造血原料不足引起的缺鐵性貧血,營養不良性貧血。 ②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如再生障礙性貧血。 ③各種急性、慢性失血所致紅細胞丟失過多如嚴重外傷失血、潰瘍病出血、月經過多、痔瘡或肛裂出血。 ④紅細胞破壞過多引起的各種溶血性貧血。 ⑤惡性腫瘤細胞侵犯骨髓,如各種白血病、骨髓瘤、骨髓轉移癌等。

  血紅蛋白增高常見於: 真性紅細胞增多症,嘔吐、腹瀉等嚴重脫水,嚴重燒傷,大量長期吸菸,慢性支氣管炎、肺原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某些腎臟疾病,高山地區的居民等。

貧血的分類方法

按紅細胞體積大小可分為鉅細胞性貧血,小細胞性貧血和正細胞性貧血。HCT(血細胞壓積),MCV(紅細胞平均體積)和MCHC(平均血紅蛋白濃度,正常值為340-360g/L)為主要分型依據。

按平均紅細胞體積(MCV,正常值為82-92fL)和紅細胞體積分佈寬度(RDW,正常值(百分比)0.109~0.157)分類法:

如發現血紅蛋白結果異常,應注意查看是否同時伴有白細胞數、血小板及網織紅細胞數目異常,必要時應做骨髓穿刺檢查,因為這些數據對於進一步明確貧血的病因非常重要。同時應聽從血液科醫師的指導,不可自作主張亂服藥,以免延誤診治。

白細胞計數(WBC)及分類

白細胞及其分類變化較為複雜,家族有五位成員: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鹼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單核細胞。

1,兒童白細胞總數及其分類的生理波動:

正常成人WBC總數為(4.0~10)×109/L;分類百分比:中性粒細胞(Gran)佔50%~70%,淋巴細胞(Lym)佔20%~40%,單核細胞(Mono)佔3%~8%,嗜酸性粒細胞0.5%~05%,嗜鹼性粒細胞0~1%。

新生兒(15~20)×109/L;

6 月~2 歲(11-12)×109/L;

兒童時期淋巴細胞較高,出生時淋巴細胞約佔 35%,粒細胞佔 65%,4~6 天后淋巴細胞比例升至與粒細胞相等,1~2 歲時淋巴細胞約佔 60%,之後中性粒細胞逐漸上升,4~6 歲時兩者比例再次相等,這就是白細胞的兩次交叉,8 歲以後接近成人。

很多炎症反應可見到白細胞增高、CRP增高,但這並不能說明就存在細菌感染,炎症有感染性的與非感染性的,非感染性炎症也會引起白細胞、CRP升高,感染性性炎症包括病毒、細菌、支原體及其它病原體感染。

2,解讀白細胞及其分類 要注意哪些? 細菌感染:典型細菌感染性炎症一般多會出現白細胞升高,但這還取決於患兒免疫狀態,對於免疫缺陷的患兒即使感染了毒力強的細菌,由於免疫力低下,通過免疫反應清除細菌的能力低下,可能導致感染擴散,白細胞不一定升高,重症感染可能甚至白細胞下降。

另外,與感染細菌種類也有關係,如通常說說的L型細菌——陰性菌感染不一定都有白細胞升高,一般來說,陽性菌感染白細胞、C-反應蛋白(CRP)升高更多見,但也有例外——典型的金黃色葡萄球菌燙傷樣皮膚綜合症(SSSS)患兒,血常規檢查很多病例白細胞並不升高,C-反應蛋白(CRP)也有很多不高。

病毒感染:典型病毒感染會出現白細胞降低,但並不都會出現該表現,對於成人來說一個不是很強的刺激變化對嬰兒來說可能就是一種應激刺激。單純嘔吐、哭鬧,或熱性驚厥後出現的白細胞升高並不能提示都是細菌感染。幼兒急疹剛開始發病時,乙腦,狂犬病、流行性出血熱、流感(部分),EBV感染,重症手足口等病毒性疾病白細胞會升高。

  糾結有關白細胞、C-反應蛋白(CRP),包括現在時髦的降鈣素原等是不明智的,記住一點這些都是輔助檢查,需要結合病人其它病理特徵才能做出正確選擇。

個人體會:

1)、如果能找到明確的感染灶且符合細菌感染者可以直接診斷細菌感染2)、如果沒有明確的感染灶,當查體情況與患兒臨床症狀不符合時大多數為支原體感染,且WBC計數不高或輕度升高,且中性粒細胞升高為主時,單核細胞升高;C-反應蛋白(CRP)升高但小於40時可以考慮是MP感染

3)、如果沒有明確的感染灶且WBC計數不高,且以淋巴細胞升高為主伴C-反應蛋白(CRP)升高但小於20時可以考慮是病毒感染;

  • 血小板計數(PLT)

PLT的正常值範圍為(100~300)×109/L。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參與機體的止血與凝血。血小板數量過高血液會處於高凝狀態,容易發生血栓,過低容易發生出血如鼻衄、牙齦出血、皮膚出血點或瘀斑等。

血小板升高常見於血液疾病如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紅細胞增多症、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等,某些感染、惡性腫瘤、缺鐵性貧血、脾切除後、運動後等也可有血小板增高。

血小板減少常見於: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系統性紅斑狼瘡,脾功能亢進,瀰漫性血管內凝血,某些藥物所致以及血小板生成減少如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白血病、惡性腫瘤骨髓轉移等。

血常規檢查是臨床上很常用的檢驗方法,報告單中的項目比較多,所以在看報告單時,不可孤立地看某一項,必須把各項化驗結果綜合分析,醫生也會根據你的臨床症狀以及體格檢查的情況做進一步的診療處理。


心連心好月嫂


柯大夫我家寶寶九個月了,最近十來天總是拉肚子毎天起碼三次以上,但他能吃能睡,這是奶粉原因嗎?


Fen177740978


兒童罪常見的可能就是感冒,發燒時帶寶寶去醫院,醫生就會讓先驗一下血。為什麼要驗血呢?因為人在生病的時候,血液中各種細胞會發生變化。如貧血時紅細胞的數量或紅蛋白的含量就會產生變化,身體發生炎症時,白細胞的數量就會增加。看血常規的化驗單,我們需要重點看三個方面!紅細胞的計數和紅蛋白的測定。白細胞計數和白細胞。血小板技術。分類計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