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豆爸爸:如何正确处理孩子之间的冲突?

孩子之间发生矛盾了怎么办?家长如何正确处理?

毛豆爸爸:如何正确处理孩子之间的冲突?

孩子之间的打闹跟成人之间的打斗时有本质区别的,他们之间的打闹更多地带有游戏的成分,是一种玩耍。在玩耍的过程中,孩子们慢慢学会与周围小朋友之间该如何交往,对他们来说,没有吃亏与不吃亏的概念,所谓吃亏不吃亏其实是父母的想法。所以孩子们刚刚打过了,眼泪一抹,又搂抱在一起亲密无间地玩。

只要能保证孩子的安全,没有必要把孩子们之间的打斗看得过于严重。如果让孩子打回去,这其实是在传递给他们一个错误的社会交往方式,当孩子一旦形成习惯,以后会变成一个攻击性很强的儿童。这样的孩子,朋友比较少,对他将来的成长也是非常不利的。父母要让孩子多动脑子去思考,想办法化解和小朋友之间的矛盾,而不是用拳头解决问题。

因为学龄前儿童的思维发展水平还处于“自我中心”阶段,这时孩子只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也不能认同和接纳别人的意见。这样,在孩子相互交往过程中就难免会出现误解,产生矛盾,甚至发生争吵和打斗。

其实,这种外在行为恰恰是孩子内在心理活动的表现,是他们性格特征和大脑判断、选择、决策能力的反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体现出孩子人性本质力量的某些方面。幼儿之间的争吵和纠纷,是幼儿人际交往中产生矛盾的表现。

也正是在这种争吵和打闹中,幼儿学会了观察和分析,有了学习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并在观察学习中掌握与同伴相处的技巧。如果孩子们之间始终都能和谐相处,没有任何矛盾冲突,那反而缺少了这种锻炼的机会。

实践是提高幼儿自我调节能力的最好途径。在日常生活中,老师们应该尽可能创设较多的实践机会给幼儿,让他们学会解决问题,提高自我调节的能力。当幼儿之间发生争执时,我们不再仅仅是争取及时解决纠纷、化解矛盾,而是有意识地让幼儿自己去解决,从而提高幼儿的应变能力和心理自我调节的能力。

幼儿园小孩子之间的打架,这是每个父母老师们都会遇到的问题。现在每个家庭里只有一个孩子,都当做是宝贝似的宠着,看到孩子受欺负就无法淡定,继而做出各种过激的事情。还有的家长教育孩子“别人打你一下,你要还回来的”强烈做法,家长这种针锋相对、毫不忍让的教育理念。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总之,当孩子们之间发生争执时,家长既不要以“好孩子不哭”,来制止孩子委屈流泪;也不要用“坚决站在孩子一边”来强化他的痛苦与仇恨。压制和纵容都不可取。争执,是一门功课,是孩子为相互学习、相互适应、提高交往能力而付出的代价,由此,孩子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才能得到提高,还锻炼了辩论才能。

所以,家长完全可以用豁达的心态看待孩子之间的冲突,理智地引导孩子在争执中学会掌握一些交往技巧比如宽容别人、谦让同伴、坚持自我、勇敢面对责任等等。让孩子运用智慧自己解决问题,是合乎实际的,也是合乎心理健康的。

一百个家庭有一百种教育方法,一百个家庭有一百种教育诉求。孩子的健康发展不仅依赖幼儿园的教育水平,还更多受到家庭的影响。而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理解、支持与配合程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发展。

专业的机构需要有能够确保幼儿一切安全的规章制度和家长行为规范准则,也有一套行之有效、科学专业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策略。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