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造中国品牌

质造中国品牌

2013年12月,首届中国质量奖颁奖仪式在北京航天城举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45家组织和4名个人荣获首届中国质量奖和提名奖。国务委员王勇出席仪式,并为获得首届中国质量奖的组织和个人颁奖。

2016年3月,第二届中国质量奖颁奖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重要批示。批示指出:质量发展是强国之基、立业之本和转型之要。各地区、各部门要大力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坚持改革创新,加强政策引导,把提升质量作为推动供给结构、需求结构升级的重要抓手,为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壮大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提供有力支撑;同时,要强化监督管理,健全质量标准,严厉打击各类质量违法行为,维护群众健康安全和合法权益。各行各业要向获奖组织和个人学习,弘扬工匠精神,勇攀质量高峰,打造更多消费者满意的知名品牌,让追求卓越、崇尚质量成为全社会、全民族的价值导向和时代精神,为促进经济“双中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今年7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公示第三届中国质量奖及提名奖获奖名单。根据此次公示的名单,第三届中国质量奖的获奖名单为9家组织和1名个人,提名奖的名单是80家组织和9名个人。参评组织范围包括制造业、服务业、工程建设行业生产经营组织,国防工业、武器研发制造维修设计单位,医疗机构(仅限医院科室和专项医疗团队),教育机构(仅限小学、初中和职业技术学校),“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城市政府,一线班组(包括各领域QC小组)等。参评的个人范围包括各行业领域的一线工作人员,各类组织质量管理人员,质量管理领域专家学者等。

从2013年到2018年,5年间三届中国质量奖,不仅开创了中国质量发展的新历史,也是我国质量管理工作始终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质量工作的决策部署,在继承中发展,在改革中创新,推动质量强国建设,质造中国品牌的一个见证。

政府在行动:守住市场监管底线

今年4月,新组建的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正式挂牌。据了解,新组建的市场监管总局整合了涉及原国家工商总局职责、原国家质监总局职责、原国家食药监总局职责、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执法职责、商务部经营者集中反垄断执法以及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办公室职责。

“总局将负责市场综合监督管理,统一登记市场主体并建立信息公示和共享机制,组织市场监管综合执法工作,承担反垄断统一执法,规范和维护市场秩序,组织实施质量强国战略,负责工业产品质量安全、食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统一管理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工作等。”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局长张茅说,总局还负责管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国家知识产权局,指导全国市场监管综合执法队伍,“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守住市场监管安全底线,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企业在行动:书写创新创造奇迹

新时期的“中国品牌”,正逐步甩掉“贴牌”“代工”“廉价”等标签,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升级。而海尔、华为等作为其中的代表,正以领先的科技基础做支撑,书写着中国制造业的品牌传奇。

以海尔为例,之所以能在全球家电领域成为佼佼者,或许与其品牌的创新基因和多年来积累的整体科技实力有关。青岛海尔方面表示,自1984年创立以来,公司始终坚持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创新理念,驱动公司持续健康发展,从一家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家用电器制造商之一。成立的30多年时间里,海尔一直在产品研发上狠下功夫。

从1992年开始,华为就坚持将每年销售额的至少10%投入研发。用华为内部的话说,“什么事情都可以打折扣,但研发的10%投不下去是要被砍头的”。今年,华为承诺将在研发方面投入150亿至200亿美元。

“坚持只做一件事”。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曾经这样解释华为的成功密码。30多年来,华为对准通信领域这个“城墙口”冲锋,既坚守产品质量,又积极技术创新,坚定信心朝前走。

华为的发展凸显了中国企业全力聚焦产品质量和企业创新的决心,与之相呼应的,是中国整个产业的升级和经济发展的转型。

华为在深圳成立之初,珠三角地区还是大家心目中的“世界工厂”。如今,珠三角已聚集了大量科技创新企业,成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创新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源头活水,也为中国制造业发展和经济转型提供了动力。

啃下硬骨头,破解技术困局,中铁大桥局的创新成果得到国际业界认可。如今,按中国标准建设的“中国桥”已遍布亚洲、非洲、欧洲等大洲。伴随着中国桥走出国门的还有中国路、中国车、中国港、中国航天、中国蛟龙、中国水电站等等一个个非凡的“上天入地”超级工程,这些令人自豪的中国工程背后是质量创新与质量提升的驱动。

上榜企业巡礼

此次公示的第三届中国质量奖获奖名单正是对中国质量的生动诠释。以潍柴为例,众所周知,潍柴全系列道路用发动机不仅排放指标均满足欧6洲排放标准,满足美国EPA 2017排放标准;噪声指标满足ISO 6798要求,常用工况噪声均比竞品低。更重要的是它的产品平均故障间隔时间达到4000小时,B10寿命达到180万公里/30000小时,换油周期12万公里。与世界同行产品指标相比均达到了先进水平。

中国地域辽阔,发动机工作环境复杂,温度从零下-45摄氏度到零上50摄氏度,海拔覆盖0-5000米,存在沙尘、高湿、高盐等很多极限环境。国外有些发动机到中国后非常不适应,但是潍柴发动机为什么可以适应? 核心在于其对产品品质的极致追求。

今年1月,格力中标全球最大光伏空调项目,落地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世贸中心,强势登陆全球标准最为严苛的美国市场。频频中标国内外众多标杆工程,格力到底有何“秘诀”?质量,正是格力电器蜚声国内外市场的那个“关键词”。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的话一语道破:“质量关系到两个生命,一个是消费者的生命,一个是企业的生命。”

作为中国毛纺行业唯一获得世界品牌、中国质量奖的企业,江苏阳光集团获评质量领域最高荣誉中国质量奖,实现了中国纺织业在该奖项上的“零突破”。“把产品当作精密仪器来做”是江苏阳光集团多年来的质量价值理念,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让江苏阳光集团从原来的乡镇企业,做到了今天的世界品牌。

多年来,阳光集团坚持打造“从羊身上到人身上”的完整产业链。面对变幻莫测的毛纺市场,阳光却独辟蹊径走出了一条以管理链条带动质量链条的发展之路。

致敬大国工匠

在当代中国,打造中国质量需要全面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不仅要让匠人在提高产品质量中发挥重要作用,还要以工匠精神鼓励实业领域引领世界高标准、打造世界名品牌。此次公示的第三届中国质量奖获奖名单中,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的女技师潘玉华就是大国工匠的杰出代表。

在2015年的“9·3”胜利日阅兵式上,惊艳亮相的新一代预警机令人印象深刻。预警机是空中指挥所,被喻为整个飞行队伍的神经中枢。而这神经中枢里最精密的一部分器件,全靠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的女技师潘玉华手工焊接而成。凭着一双巧手,工作20多年来,潘玉华焊接了很多我国军工、航天领域先进飞机、卫星的零部件。

潘玉华所在的军工研究所承担着捍卫国家电磁空间安全的重任。多年潜心修炼,靠着手稳与心静,没有任何机器辅助全凭手感,在一块一元硬币大的电子板上焊接上千根细小的铅柱,潘玉华只需要两个小时,而这一千多次的重复,都保持着同样的精度。

培育工匠精神,在政府层面,应通过质量战略和制度建设,引导全社会尊重和弘扬工匠精神,尊重匠人。在企业层面,应建立培养工匠精神的激励约束机制。企业家应专注产品质量提升,致力于“百年老店”和“隐形冠军”的打造,引领企业提升产品的国际质量竞争力和世界品牌竞争力。

在中国制造搭乘互联网快车快速转型发展的同时,“大而不强”的问题日益突出,成为中国制造业的痛点。作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中国有超过200种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首位,但中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不高,在技术创新、质量控制、产品品质、品牌培育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容回避。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这是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之后,再次发出“品质革命”的号召,可以看出中国制造的品质提升行动已时不我待。

中国企业要敢于做“吃螃蟹”的探路者,更要愿意做脚踏实地的“工匠人”。可以相信,随着中国企业的注意力和兴奋点更多地转移到“品质革命”上来,多在“中国质造”上下功夫,中国制造业必定会实现向中国品牌转变的美好蓝图。(作者:武志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