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學者聚忠州 共話「忠文化」

專家學者聚忠州 共話“忠文化”

研討會現場 記者 毛幼平 攝


(記者伯華)9月6日至7日,由縣委、縣政府主辦的“忠文化”研討會舉行。近20名專家學者圍繞“忠文化”的挖掘、打造與傳承等內容進行探討交流。9月6日,縣委書記賴蛟與專家學者就“忠文化”相關話題進行了交流。

縣委副書記、縣長江夏致辭,縣委副書記陳強介紹“忠文化”打造情況。

江夏在致辭中說,縣委、縣政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提出的“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和“四個紮實”要求,從全局謀劃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著力打好人文牌,以文塑城、以文化人,傳承“巴蔓子故里·大三峽留城”歷史文脈,弘揚“千年‘忠文化’·忠義行天下”人文精神,深入挖掘“忠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縣委、縣政府將認真梳理各位專家學者的意見建議,把“忠文化”打造好、傳承好,讓“忠文化”展現出蓬勃的生機活力和時代風采。

研討會上,專家學者圍繞“忠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係、“忠文化”的核心內涵、在當代社會弘揚“忠文化”的現實意義、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尋找“忠文化”的理論源泉、忠縣下一步該如何宣傳打造並傳承“忠文化”等主題進行交流發言。

南京圖書館館長、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副院長、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徐小躍圍繞“忠文化”與傳統價值觀的內在關聯發言。西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周勇認為,要用科學的態度研究和打造“忠文化”,文化的傳承才有生命力。市文聯原黨組書記藍錫麟從歷史的發展對“忠文化”進行了闡述和解讀。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名譽館長、研究員王川平圍繞如何豐富博物館建設發言。市作協主席陳川認為,“忠文化”的傳承打造要注入文學元素,充分運用文學手法作為傳播載體。市文聯副主席楊礦建議,將“忠文化”的傳承進行物化、固化、形態化,打造傳承載體。重慶日報副總編輯姜春勇認為,“忠文化”的發掘與打造要(下轉第4版)(上接第1版)為當代經濟社會發展服務,要進一步打造“忠文化”名片,形成“忠文化”符號。光明日報重慶記者站站長張國聖說,“忠文化”的傳承要上升到精神信仰的高度,提高大眾傳承“忠文化”的自覺性。重慶工商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副院長康清蓮認為,“忠文化”的具體解讀就是在工作生活中盡職盡力,恪盡職守,具體表現就是愛黨、愛國、愛人民、愛親人。重慶市文化研究院院長劉德奉認為,“忠文化”的打造與傳承要站在國家層面的高度,形成全國人民熱愛信奉“忠文化”的局面。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研究員鄒後曦建議,重點以忠縣豐富的文物資源,以“忠文化”打造為指導,加快文化旅遊產業發展。重慶市社科院文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李重華說,“忠文化”的傳承與打造要持之以恆,具有連續性。重慶地方史研究會副會長黃曉東說,要做好頂層設計,全面梳理“忠文化”,彰顯特色,為發展服務。中華詩詞學會理事、重慶詩詞學會副會長陳仁德認為,挖掘傳承“忠文化”切忌過於商業化、庸俗化。

為期兩天的研討會吸引了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新華網、人民網、重慶日報、重慶電視臺、上游新聞、華龍網、新浪網等十餘家中央、市級新聞媒體參與。

縣領導王建瓊、章淑蓮、唐代文出席會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