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時代產生「男尊女卑」和「三從四德」思想的經濟基礎

當秦國變成秦朝之時,我國就正式地進入了人類文明的一個新階段,即封建社會。但是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在封建時代,女性的地位是不斷地下降的。漢朝時期有兩宮制,導致了西漢初期有呂后專權,地位尚在漢惠帝之上,而在東漢時期更是有六位太后臨朝稱制,在事實上掌握著皇權。而後的歷朝歷代除了一個武則天成為皇帝和幾位掌握大權的太后外,其他的女性基本上在政治上都沒有什麼影響力,即使是有,那也是因為假借皇權的原因,而非自身之權勢。

封建時代產生“男尊女卑”和“三從四德”思想的經濟基礎

之所以女性的政治地位越往後越低,除了女性本身的性格和能力外,當時社會上限制和制約女性的制度也是一大原因。這些制度出現的原因都是為了維護男性的權威,即男尊女卑,而“三從四德”思想就是這些制度的底層核心。那麼現在就出現一個問題了,為什麼古代要維護男性的權威,使女性完全服從男性呢?高中歷史課,經常講的兩句話就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濟因素是一切現象產生的根本原因”。小編認為這兩句話,就可以解釋“男尊女卑”和“三從四德”出現的原因了。

封建時代產生“男尊女卑”和“三從四德”思想的經濟基礎

封建時代的經濟結構是以小農經濟為主的自然經濟,這種經濟結構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發展它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因為男性和女性身體素質的不同,所以這些勞動力肯定是以男性為主的,從“壯丁”這個詞我們就可以看出來這一點,也就是說男性在社會生產中處於主導地位,那麼處於主導地位的男性肯定會掌握著更多的話語權,必然會導致“男尊女卑”思想的出現。並且除此之外,因為男性在古代是保家衛國和工程建設的主力,所以就又促進了“男尊女卑”思想的發展。

封建時代產生“男尊女卑”和“三從四德”思想的經濟基礎

除了男性在社會生產生活中處於主導地位的原因外,社會人口的增長需要也是一大原因。在古代的家庭生活中,一般來說男性才是一個家庭的頂樑柱,也就是說在婚姻生活中男性是要比女性付出更大的經濟代價的,從“嫁漢嫁漢,穿衣吃飯”的諺語我們就可以看出這一點。正是因為男性在婚姻中比女性付出了更多的經濟成本,所以在制度和思想上就必須保護男性的利益,否則的話,又有那一個男性願意花費巨大的代價娶一個“祖宗”回來呢?

封建時代產生“男尊女卑”和“三從四德”思想的經濟基礎

並且在古代,一個普通的女性是很難將一個甚至是幾個孩子撫養長大的,這樣一來就必須要讓男性來撫養這些孩子。很顯然男性是很難去撫養和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孩子的,這樣一來就必須要讓男性相信自己的妻子生下的孩子是自己的,而要保證這一點就必須讓妻子對自己絕對的忠誠了,於是“三從四德”就這麼地產生了。並且孩子隨父姓的原因也與此有關,因為這是在強調這個孩子是他父親的孩子。

封建時代產生“男尊女卑”和“三從四德”思想的經濟基礎

所以總的來說,古代女性之所以地位低,就是因為她們在社會生產生活中的作用或者說貢獻要小於男性,並且因婚姻而產生的成本也要小於男性。而近代女性地位的提高,也是因為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變化,導致了女性在社會生產生活中的貢獻越來越大,因此才有了西方所謂的“女權運動”,而不是靠所謂的遊行和喊口號產生的“女權”。

封建時代產生“男尊女卑”和“三從四德”思想的經濟基礎

因為如果你本身的生活都要依賴於男性的話,你怎麼可能得到所謂的權利呢?靠看兩篇田園女權文章嗎?還是喊兩句“中國男人配不上中國女人”的口號嗎?所以要想得到你應該有的地位,就應該先履行你應該履行的義務,創造出你應該創造出的價值,而不是沉迷於田園女權的迷夢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