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6個誤區,你可能也錯了

“家庭教育是一場修行”,優秀的家庭教育是孩子一生最寶貴的財富,但是家庭教育也是每個家長的挑戰。

家庭教育的6個誤區,你可能也錯了

一下6個誤區,千萬不能踩。

別人家的孩子

以前我總是苦惱:怎麼我有這樣的一個孩子啊!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都沒怎麼教育,就那麼優秀?

但要小心,孩子從小對家長有依戀情節,如果經常去提別人家的孩子,母將自己孩子的缺點與別人孩子的優點比,這直接打擊孩子的自信和積極性,讓孩子壓抑、鬱悶、痛苦。這種比較會埋下心理問題的隱患。孩子會以為父母不在喜歡他,不要以為這是一種激勵,有時會導致孩子破罐子破摔。比如

“你看別人家的孩子成績多好”

“我不學了,你去養他吧”

這對於親子關係的危害很大。

其實家家有本難唸的經。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先接納孩子的現狀,儘自己所能去幫助孩子。這樣心態平和了,就容易看到孩子的優點,就能去鼓勵了。

我們不要拿別人家孩子的優點來羞辱和刺激我們的孩子。但是別人的優點是需要孩子學習的,可以告訴孩子,並不是孩子不好,孩子也有很多優點,只是在某一方面需要向別人學習,在這一方面進步了,不是更好嗎?這樣說得全面些,孩子更容易接受些。這也就是先揚後抑。

“抓全局”

系統工程有一項重要的原理:局部最優不等於全局最優。很多父母恰恰就是在追求局部最優,而忽視了全局最優,收穫的可能是全局糟糕的結果。

比如,按時入睡從理論上來看是最優的,但有的孩子翻來覆去睡不著,甚至哭鬧又是好的嗎?再如專心吃飯對於消化可能是最佳的,但是吃飯時開心地聊聊天,融洽家庭關係,心情愉快是不是也有益?看起來最佳的習慣如果不適合,結果適得其反。

比如一定要孩子先寫完作業再玩,孩子剛學習一天後回來想放鬆,導致衝突,但仔細一想,這些都是我們的“他律”想法。我們應該引導孩子養成“自律”的習慣。對孩子的要求可以是:回家後製定計劃,計劃做哪些事情、要花多長時間、何時開始?但父母也要有一些原則性的要求,比如,堅決不能玩手機,晚上8:30 必須洗漱。這樣可以滿足兩方的意願,也不會發生衝突。

有的家長高標準嚴要求,如果是自我規劃,絕對是不錯的。可惜忽視了孩子的感受,讓孩子煩躁、難受,這樣一來,學習與難受容易掛鉤,孩子一想到學習可能就難受。這就是忽視了孩子幸福、性格、心理的結果。

社會心理學上,有人認為,孩子成長途中缺失的東西日後一定會在某一階段補回來,孩子如果缺失童年該有的快樂,日後說不定,就是大學玩樂混日子的原因,畢竟“出來混,一定要還的”。

所以,養育不要只盯著某一方面,還要考慮孩子的幸福、感受、興趣、信心。這樣,效果才會更好。

我是對的,就要堅持嗎?

很多父母有一個習慣性思維:我是對的,所以應該堅持自己的意見,也要糾正孩子的意見,結果卻造成親子衝突,破壞了親子關係。我提倡家庭教育不要太較真,家長不應過於自以為是。

自己認為正確的,其實未必是正確的。很多父母長久沒有學習,未必懂得很多,未必各個領域都懂得。即使是輔導孩子作業,未必也全會,何況其他呢?

自己是正確的,孩子可能也是正確的。很多事情不是隻有對錯,從不同的立場出發會得到不同的答案;很多事情利弊都有,對錯又有什麼意義呢?

還有一些事情,超出了孩子的知識儲備,孩子沒法理解,爭論沒有意義,這時更應打住,不如用孩子的口吻去講述這些東西。

比如孩子喜歡的東西,家長可能不喜歡。但是喜不喜又有怎樣的標準呢?孩子喜歡一定有他的道理。

即使自己正確,孩子不合理,有時也不必過於堅持。過於堅持,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孩子反而不容易接受我們正確的意見。所以,有時需要先放一放,先不執著於對錯,先處理好親子關係,有時讓孩子去試錯,去體驗結果,效果可能更好,對孩子來說也是一個成長的機會。

孩子有情緒的時候,不要太較真。有時孩子的確是錯了,如果不是原則問題,可以暫時妥協一下,等情緒好了再澄清也不遲。

堅持還是放棄?

興趣特長班是堅持還是放棄,是我們經常遇到的選擇。

遇到這種情況,不妨多體驗,放低要求,放慢步伐,想辦法激發興趣,弄清楚真正的興趣。這樣,堅持學完一期之後,可以自己去引導,再讓孩子自己去選擇。比如,畫畫學完一期後,發現孩子資質一般,可以以疑問的方式規勸,是不是真的喜歡?學起來費不費勁?可不可以學其他的?比如聲樂,孩子有點小天賦,學完一期之後,也可以繼續引導他培養這個興趣。總之,興趣是前提。

學校學習是沒有辦法選擇的,這是原則性的問題,只能堅持下去,不能放棄。有些情況只需要堅持一下就能成功,要讓孩子多堅持一下,堅忍不拔就是從小培養的。比如爬山,差一點就到頂了,那就堅持一下;跑步,差一點兒就到頭了,也堅持一下。但有時也不要勉強。

有時需要堅持,但不是靠逼迫和打罵,更多的是靠引導,想辦法激發孩子的興趣。

揚長避短還是揚長補短

有人提倡順應孩子的天性,反對給孩子補短糾偏。

這個說法有合理的一面,因為很多父母不能接納孩子的缺點,只盯著缺點,這不但讓孩子痛苦,而且會讓孩子習慣於關注自己的缺點,造成自卑。有的缺點以後可以迴避或者自然解決,就不必盯著缺點不放。有的缺點無關大局,順其自然去引導就可以了,

但是,如果“短”對學習生活造成影響,就需要適當去補了,而且早補比晚補要容易。孩子的學生生涯有十幾年,學科方面的“短”是一直要面對的事情。

比如孩子從小就表現出數學思維差,如果不去幫助訓練他,他會逐漸喪失興趣和信心,更不想學,從而進入惡性循環,數學就會成為孩子一直心中的“痛”,甚至會因此厭學。而如果從小學就注意培養訓練,而且方法得當的話,變成中等水平還是問題不大的。先接納孩子的缺點和短處,多去鼓勵孩子的長處,在此基礎上順應孩子心理,幫助孩子克服障礙,這種補短的方式是需要的。

切忌勵志過度

很多人都希望孩子有內在的動力,而勵志學、成功學就能激勵孩子,激發前進的動力。如果上進心過度,會帶來困擾、阻礙,甚至造成心理問題。

當從小就用勵志學、成功學激勵孩子,他有了很高的目標,要做偉大的事情,做偉大的人,非常上進。小學表現非常優秀,考上了最好的初中。但是最好的初中也集結著同樣優秀的學生,這時成績相對落後,孩子的落差感可能讓他覺得偉大目標似乎難以達到,讓他無法接受。

孩子本身的上進心就是蓬勃的,只需要努力去做,對結果順其自然。這既有前進的動力,又能夠坦然面對挫折,沒有了內耗,會前進得更好。

孩子可以樹立遠大的目標,但是不要總是想著一定要實現。把目光放在現在,爭取每天能進步一點,努力朝那個方向去努力,對結果可以順其自然。潤物細無聲地慢慢滋養,才能更加長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