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中“冬眠”一个月 25岁先心病患者获救

酷暑中“冬眠”一个月 25岁先心病患者获救

体温略低于常人,呼吸、心跳、血压也在正常水平下限,静卧休息是每天的主要功课……今年25岁来沪求医的小陈就这样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心外科病房中“冬眠”了近一个月,最终得以跨过先心病术后的重重凶险,顺利康复出院。

严重心律失常+心衰,25岁青年挣扎在死亡线

小陈自幼便饱受先心病(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折磨,却因种种原因未及时手术治疗。近两年来症状日益加重,出现严重心律失常与心功能衰竭,稍一活动便胸闷气喘、大汗淋漓,生活自理能力显著受损。25岁的年纪显然早已过了先心病的最佳矫治期,是听由病程持续进展最终导致不可承受的后果,还是为了一线生机而奋力一搏?十院心外科臧旺福教授团队为小陈做了细致全面的术前评估与准备,为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做好了充分预案。

术中,医生在体外循环下依次为小陈完成了对二尖瓣、三尖瓣以及巨大房间隔缺损的修补。当小陈的心跳恢复到正常窦性心律、心超医生通过食道超声判断瓣膜功能良好时,在场所有医护人员都长舒了一口气,手术获得了成功。

手术容易康复难,术后心功能急转直下

手术成功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对小陈这样的终末期心脏病患者来说,术后恢复将异常艰难。不出所料,自术后第二天起,他就出现心功能进行性下降。

按说手术成功矫治了心脏结构的异常,小陈的陈体应该逐渐恢复,为何心功能不升反降呢?一切都是时间惹得祸——先心病的最佳矫治期应是幼年,而小陈却一直拖到25岁,他的身体已经“习惯”于血流动力学的异常,如今矫治为正常人的心脏结构,脆弱的心肌反倒不堪重负了。怎么办?臧旺福团队想到了“冬眠疗法”。

人工降低代谢水平,助患者度过难关

为尽量降低心脏负荷,医生采用了“冬眠疗法”,将患者彻底镇静,同时联合使用多种营养心肌的药物,希望能够帮助他挺过这段最艰难的时期。煎熬持续了半个月,从第三周起心功能终于开始出现好转迹象。医护人员在兴奋的同时也保持了冷静,因为患者的全身状态仍处于微妙平衡中,任何小的疏忽都可能破坏来之不易的局面。在随后的一个月中,在医护团队无微不至的治疗和关怀下,小陈的状态越来越好,逐渐脱离呼吸机,恢复自主进食并能够在床边作简单活动。

酷暑中的申城又迎来了一个高温黄色预警,但小陈和家人却迎来了新生。经历了近两个月的治疗,最终康复出院。出院前的检查结果显示,相比术前心脏已明显缩小,心律也恢复正常。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小陈有望回归正常人的工作和生活。

来源|上观新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