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经历过三次“大屠杀”,第一次在南宋时期,第二次在明末清初

四川人都说自己不是四川人,都是从湖南、湖北、河南过去的,就是所谓的“湖广填四川”,作为天府之国,历来最富庶的地方怎么就是外省人过去的呢?原来,四川曾出现过三次大屠杀,曾经的四川人已经被全部杀死,才会在清朝时期进行了一次大移民。

四川经历过三次“大屠杀”,第一次在南宋时期,第二次在明末清初

四川位置

一、南宋时期,60年的蒙古抗战

公元1123年,蒙古发动消灭南宋的战争,到1279年南宋灭亡时,蒙古人在四川遭遇了空前激烈的反抗,这个令欧洲闻风丧胆的强大帝国三次进攻成都,因为地形易守难攻,都无功而返。知道1231年,拖雷引兵攻掠四川,大肆屠杀成都居民,千年古城只落得民无噍类,仅成都城中遗骸就达到惊人的140万!有史学家统计,四川被蒙古屠杀后,人口由1200万减少到60万。

四川经历过三次“大屠杀”,第一次在南宋时期,第二次在明末清初

图1

二、明末清初,张献忠屠川

农民领袖张献忠起事入川,1644年第二次入蜀后建立大西政权,定成都为“西京”。四川人民遭到了一次次的战乱和屠戳,简单来说就是明军杀完清军杀,清军杀完西军杀,西军杀完明军杀。这样“车轮战”式的屠杀几乎是从根本上摧毁了四川的文化和生产力。尤其是对四万贡生的屠杀,更是对中国文明和文化传承者的屠杀。从此再无四川了。

四川经历过三次“大屠杀”,第一次在南宋时期,第二次在明末清初

图2

据官方统计,1668年四川成都全城只剩下人丁7万人。一些州县的户口存损比例,原有的人口只剩下10%或20%。四川全省残余人口约为60万人。后来,清朝建国后,开始着手“湖广填四川”。

四川经历过三次“大屠杀”,第一次在南宋时期,第二次在明末清初

图3

三、八年抗战、川军之功,殊不可没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各省份的仁人志士为了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者都是有人出人,有力出力 为了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抗日战争之中,做出最大贡献的无疑是四川省,四川男儿千千万万奔赴前线,为国家荣辱抛头颅撒热血。

四川经历过三次“大屠杀”,第一次在南宋时期,第二次在明末清初

图4

据日本战史记载,日军指挥官最痛恨的就是四川省,多次扬言要马踏四川,屠尽川民。因为日军与中国国共两党多次会战和大小战役中,全国到处都有四川兵,操着一口纯正川话的四川兵充斥着全国抗日战场,给日军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成为了日本侵略者挥之不去的噩梦。

四川经历过三次“大屠杀”,第一次在南宋时期,第二次在明末清初

图5

从抗战开始到抗日结束,四川省7000万人口输出了350万子弟兵奔赴抗日前线,其中伤亡64万之多,当时全中国的抗日兵力不过1100万左右,而四川一个省输出的兵力就占了三分之一还多!四川明明没有被日军攻占,却付出了比很多被侵略省份更大的牺牲,不就如同被日本屠杀一场吗?

四川经历过三次“大屠杀”,第一次在南宋时期,第二次在明末清初

都江堰

这三次“四川人”被屠杀总结一下不过是因为这两点:

1、经济繁荣,兵家必争:由于经济的繁荣和印刷技术的先进,在北宋时期,在四川,出现了全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两宋时的四川更是人文荟萃的地方,时称“人文之盛,莫盛于蜀”。可见当时的四川是多么的富庶。这样的一块“肥肉”,战时急需补给和钱财的自然会非常想要得到。

四川经历过三次“大屠杀”,第一次在南宋时期,第二次在明末清初

四川易守难攻

2、“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行,易守难攻,久攻不下,破城之日,屠尽全城。四川因为地形的缘故易守难攻,再加上四川人民的顽强抵抗,定会激怒对方,一旦守不住,被激怒也就不会分老弱残幼,一并杀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