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上起的“小水泡”从何而来?主要是从这4个原因来的

夏末初秋是皮肤病高发的季节,不少人发现自己的手上很容易起小水泡而且很痒,对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都产生了一定的困扰,这种现象比较多见,在医学上称此为“汗疱疹”。

手上起的“小水泡”从何而来?主要是从这4个原因来的

自己的手上很容易起小水泡

中医解析

中医认为,这种小水泡是由于体内湿热过重造成的。夏天多潮湿闷热的天气,体内容易产生湿气,加上吃喝冰冷、辛辣的食物,使得脾胃机能受损,形成湿热体质。湿热邪气等毒素停留在皮肤肌表,就容易形成汗疱疹。

健康危害

手上起的“小水泡”从何而来?主要是从这4个原因来的

长红色水疱

汗疱疹对身体的危害主要表现为脱皮,冬天手干裂,双手同时长红色水疱,有瘙痒症状,不仅影响了手部的美观还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对于学龄期的学生还造成了身心健康上的损害。

主要是这4个原因

1、中医认为,体内湿热上升时则会在身体上反应。体内湿热过重,导致手上出现一些小水泡并且轻微瘙痒。

手上起的“小水泡”从何而来?主要是从这4个原因来的

主要是从这4个原因来的

2、春夏,很多人贪图凉快喜欢在冰凉的水里面洗手或者是喜欢接触一些表面冰凉的东西。而上面往往伴随着一些真菌,从而出现小水泡并且伴随着不同程度的瘙痒。

3、手足出汗、精神因素如精神紧张、过度疲劳、情绪抑郁等常为汗疱疹发病的重要因素;

4、另外接触刺激物品,细菌、食物、药物过敏,个人体质等,都会引发汗疱疹。

自我诊断

手上起的“小水泡”从何而来?主要是从这4个原因来的

多于春夏之交发病

(一)有明显的季节性,多于春夏之交发病,主要见于青年人。

(二)对称发生手掌面、指侧面和指端,深在小水疱,米粒大小,呈半球形略高出皮面,无炎症反应,干涸后脱屑;

(三)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痒感和灼热感。

手指上起小水泡怎么办

  • 1、内治法:

湿热内盛,宜清热除湿法。取中药黄芩10g,黄连10g,苍术15g,陈皮 10g,茯苓10g,六一散10g(包煎),生苡仁30g,丹皮10g。水煎服,每日1剂。

手上起的“小水泡”从何而来?主要是从这4个原因来的

湿热内盛

  • 2、外治法:

根据本病以湿邪为主的特点,可用收湿敛泡法,通过外疗法进行治疗。在著名医疗《中国真菌志》中曾刊登过的一篇关于外用植物精华的介绍:外用“玉列康”,它采用植物杀菌精华与营养精华天然萃取,不添加任何刺激性物品,不含有任何化学成分,可起到深层杀菌作用,对手部水泡引起的不适有很好的护理效果,搭配送的止痒喷雾,很容易恢复。受到广泛好评,现在网上也容易找到。

手上起的“小水泡”从何而来?主要是从这4个原因来的

受到广泛好评

中药验方

1、艾叶泡手:取适量艾叶,用水煎煮,等放凉之后用来浸泡、洗手。建议洗完之后不要立刻用清水洗净,过段时间再清洗效果更佳。

2、维c泡手:取适量维c片溶于水,加热后放至温时浸泡双手。20分钟左右即可,每天一次。

手上起的“小水泡”从何而来?主要是从这4个原因来的

艾叶泡手

预防汗疱疹

1、饮食疗法

多吃有健脾除湿功效的蔬菜、水果,如山药、甘薯、冬瓜、西瓜、赤小豆、南瓜。

2、保持干燥

碘酊擦在手指水泡破的地方会挺痛的,记得保持干燥,不能下水,否则很难好得快。

手上起的“小水泡”从何而来?主要是从这4个原因来的

保持情怀畅达

3、其他

减少接触肥皂、碱、洗衣粉、洗涤灵、汽油、酒精等物;保持情怀畅达,避免七情不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