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说的“七不出门,八不还家”是什么意思?

农村那事儿


在农村,一直以来都有着非常多的风俗讲究需要遵守,但是这些风习在经过千百年的时间的洗礼之后,很多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意味,而发展成为了另一种说法。在农村人们讲究“七不出门,八不还家”,咱们今天要讲的这句俗语里面描述的规矩讲究,在以前和现在是完全不同的!

现在的意思:这句话说的是大年初七和大年初八两天的贵,大年初七不能离家,大年初八在外的人不宜返乡回家。人们认为这两天做这两种事情时非常不吉利的,容易发生不好的事情。可是这种迷信的说法并不是这句话原有的意思!

古时的意思:其实所谓的“七不出,八不归”,指的是在人们外出的时候,家里必须要有七件事要办理妥帖才能没有后顾之忧,这七件事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七种日常所需。因为在以前外出的都是家里的主心骨,大多是男人,所以对于家里的事情要做好万全的考虑才能安心。而“八”则指的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种做人的基本准则。只有在外面正当做人,遵守礼义廉耻,才能有脸面回家,不然就算回到家乡也无颜面对列祖列宗。

所以在古时,人们会用“七不出,八不归”这句话来教育后人做事要心思缜密,做好万全的考虑。做人要行的端,做得正!

骏景——殷


骏景农业


农村人说的“七不出门,八不还家”是什么意思?

这是在很多农村地区流行的一种说法。关于这句农村俗语有两种解释,这里农夫都来说一说。

第一种说法

是关于出行和回家日子的选择。在过去,中国人是很封建迷信的,很多事情都会为了图个吉利,所以在日子的选择方面有讲究。比如在出远门的时候,很多地方就一直有着“七不出门八不归”的说法,也就是“七不出门,八不还家”。

意思很简答,那就是在农历逢七的日子不出门,而逢八日子不归家。也就是初七、十七和二十七是不出远门的,而初八、十八和二十八是不能回家的。不过,这种说法好多人认为是理解错误了。

第二种说法

第二种说法,没有任何的封建迷信的色彩,也是被很多人所认可的一种。老一辈人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是过日子所必须的东西。如果这几件事没有办好的话,那就不要出远门。而这就是古人说的“七不出门”。

至于八不还家,并不是说逢八的日子不回家,而是说在出远门之后,如果“忠、孝、悌、信、礼、义、廉、耻”这八件事没有做好的话,就最好不要回家,免得给家里人带来麻烦。因为古人做人做事都有着很高的准则的,如果这八条基本的道德准则都做不到,那也没脸回家。

其实,农夫更加赞成是第二种说法,各位朋友你们认为呢?


农夫也疯狂


这句话按照今天的意思来理解,很多人都会理解为逢七的日子不能外出打工,到了逢八的日子不能回家。在农村老人们都会说着“七不出门,八不还家”,所以说农村人一般在7号的时候一般都不会外出,在8号的时候都不会回家。其实这样的理解是错误的,今天小编就带着大家看看如何理解这句话。

七不出门

这句说主要针对的还是女性,如果想要出门的话,那就要将家里的那些琐事安顿好了。而在农村居家过日子讲究“柴、米、油、盐、酱、醋、茶”,只有将这些事情都解决了,那回娘家或者是出远门才不会担心。不然的话到了外面还是会担心孩子有没有吃饱饭,丈夫有没有将家里安置好。与其这样还不如不出去,不然心里将会有个结。而这句话说的也十分的在理,毕竟过去的女人都是家庭主妇,所以她们才会有这些担心。

八不还家

这句话针对的则是男人,因为在过去男人是要抛头露面的,是要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和负担。但男人想要在外面混得好,那就一定要讲究“礼、耻、义、信、廉、悌、忠、孝”的品行。只有这样才能在社会上问心无愧,这样一来才能够有脸面回到家里。如果想要回家的话,那就一定不要给家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不能让家人对此有所担心。比如说男人在外面吃喝嫖赌,之后被人找到家里,那这个男人就会给老婆孩子带来无尽的麻烦和负担。

这句话说的就是人要有一定的责任心,不管是男人女人都要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同时在做事情的时候也要万全的考虑一番,大家怎么看呢?


三农圈子


华夏文明五千年的生活,农村依然是保留原滋原味最接近祖先的地方。尤其是婚丧嫁娶习俗上,每个地区的特色各不相同,从汉中大地,到西北边境,在到中原地区各有不同,但是在农村俗语“七不出门,八不还家”上,还是有共同的理解的,被奉为经典的俗语,咱们肯定不能从字面上来理解,要挖出深层的理解,也就是更接近老祖先的意思。

咱们都知道生活中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数一数正好是七个,难道是巧合吗?跟“七不出门”的七一样多。

确实如此,这不是巧合,你想想,这七个字代表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咱们都是食人间烟火的,谁也离不开这七件东西的生活。也就是说这七个东西安排不妥当,就不要出门了,就好像连基本的生活都照顾不了,怎么能安心出门,或者去远行呢?你认同吗这个解释吗?

“八不还家”呢,儒家思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根深蒂固,也延伸出更多的意义。像义、礼、信、廉、耻、孝、悌、忠等八个代表性的字,也暗合“八不还家”。意思是出门在外,要恪守做人的道德底线。虽然不要求每个人都能治国平天下,但是基本的道德操守还是要做好的。

古人也是用“不还家”在警醒每个人,只有在外面光明磊落了,才能昂首挺胸的像个大写的人,才能回故乡。不然故乡就不欢迎你,不愿意让你回来。

您赞同我理解的意思吗?欢迎您说出自己的理解,一起学习一下。


最三农


农村人说的“七不出门,八不还家”的说法由来已久了。每到过年的时候,就会特别讲究这样的的说法:

正月出拜年时,到了正月初七,就会说“七不出”,意思是说,初七就不要出门了,其实际意思是要人们抓紧拜年,在初七钱就要拜年结束,因为,初七禁忌出门;“八不入,意思是,既然初七出了门,那么初八就不要回家了。和“七不出”是一个意思,意在督促抓紧拜年!另外,“八不入”也是挽留客人的一句话,意思是说,有“八不入

”的讲究,那就留我家住下来。云云。在现实中,“七不出门,八不还家”只是说说而已,已经没有什么约束力了!

尽管对这个“七不出门,八不还家”的解释众多,但都不足为信。倒是有一种解释,凡尘观生活认为,还是值得推崇的。这和拜年没有毛钱关系。

过去家里出门办事的人都是掌管家务的主要人。这个人出门前必须办好:

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都是日常生活最需要的最基本的事情。把这七件事按排好了再出门,如果没有做好这七件事,就不要出门;

八件事:礼、义、廉、耻、忠、孝、信、悌。出了门回家前,要做好为人处事的八件事情,然后再回家,这样全家人就会脸上有光。如果这八件事没有做好,就不要回家。这八件事都是为人处事最基本的要求。

古人这样的诠释,说出了人们生活的基本条件和为人的基本准则。符合今天的社会公德、家庭道德规范!值得推崇!

网友们。你们当地对这句话有何解释?

我是凡尘观生活!谢谢!再见!


凡尘观生活


农村人说的“七不出门,八不还家”是什么意思?古人常常总结出一些经典为人处世的规章制度用以指导后人,话虽不多,但道理至深。比如这句“七不出门”“八不还家”如果仅从字面上的意思来解读的话,很多人可能会误解这是一句出门回家与时间上的对应关系。指导人们那天可以出门,那天可以回家。但是如果真的这么理解就歪曲了老祖宗们的原义了。

七不出门:古人话语比较精炼,这句话要是用现代汉语来拓展一下,应该是七件事没有做好的情况下不要出门。这这七件事就是指人们生活最为紧密相连生活必须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七件事,这七件事和人们的生活的关系最为密切。 宋朝吴自牧《梦粱录·鲞铺》中曾记载过“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所以说人要是出门必须要做好和处理好以上这些事情,才能安心出门。避免出门后再为家庭琐事烦忧,这里所说的“七”,也可以指的是生活中最密切的事情。

八不还家:古人多重视礼教,倡导人们要洁身自爱,在为人处世时候要准守: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个字是古代做人的八条准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以要告诉人们在外面生活做事的时候,一定要按这个八个字的传统行为准则去做事去做人,如果有违反了这八个字的行为,那么证明做人做事还存在很多缺陷,如果连这些都做不好的话,那就没有脸回家了。

短短的八个字,就把古代人的行为准则和优良传统做出了定义,我们不得不感叹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哪个年代就可以总结出很多优良的传统供人们去学习和指导生活做事,这些道理在我们现代仍然适用,对现代的生活和做人处事仍具有指导意义。

农村人说的“七不出门,八不还家”是什么意思?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跟多精彩,欢迎关注。

响水大米


农村人说的“七不出门,八不还家”是什么意思?

农村人行事爱讨吉利,在过去农村,出门最吉利的日子首选三六九,有“待要走,三六九”之说。所以春节过年,农村人返程日也多选在正月初六日,正月初九日,或者正月十六日等。

为什么要选三六九出行?

农耕文化博大精深,很多讲究都是有来历,与迷 信扯不上。比如“三”之数,老子有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三三不断头,除之不尽,生生不息,古代的鼎多为三足,才有三足鼎立之说。不管是“三”,还是三的倍数“六”,抑或是“九”都在无形中暗示着一种神秘力量,权势与崇高。

七不出门

农村人出远门,有几个日子会避开。一个是月季日(初五十四二十三),另一个就是逢七。

“七”谐音“妻”“气”“弃”,古时农村男人出远门做买卖或者讨生活,家里就靠着妻子操劳,照顾一家老小,古代“七出”就是休妻的七条,能不选初七出门就不要给妻子添堵,对讲究的农村人来说,自然不会“七(妻)出门”,要选个吉利日子出行才欢喜。

八不还家

这句同样是想避开谐音,怕一语成谶。因为“八”一撇一捺,有分别之象,寓意不好。另外,农村称女人红杏出墙给男人戴了绿帽子,男人会被人笑称“王八”,那么多日子不回家,为啥非要选个逢“八”日子给自己添堵呢?所以时间久了,就形成“七不出门,八不还家,待要走三六九”的忌讳和规矩

如今交通发达,日行千里,再也不是古时候出个门、回个家动辄数月路途的艰难辛苦,农村人自然也不再把这些禁忌看得那么重,农民们有车的越来越多,一脚油门,几百里的路途半日来回,谁还管是初七初八?统统是老黄历了,不必太在意。

欢迎关注阿兮随笔,一起畅聊三农!谢谢点赞转发!

阿兮随笔


关于“七不出门,八不还家”这个俗语,曾经写了篇关于俗语“七不出门,八不归”的头条文章,意思是一样的。这里简要的再说一下具体意思,仅供参考:一、为何会“七不出门”?

这句话并不是指的日期“逢七不出”。而是指的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七件事。

在过去这都是每个家庭生活所需的必需品,一般也是家里的主心骨要操办的七件事。

所以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应该先把家里的安排周到了,然后再出门办事。二、为何会“八不还家”?

这句话跟上面一样,也不是指的日期“逢八不回”。而是指的“礼义廉耻忠孝信悌”这八件事。

由于咱们国家是传统的礼仪之邦,对于这八件最基本的美德,也是很多人的做事做人准则,如果有一项没有做好的话,是没脸回家的,也对不起列祖列宗的!

另外,在一些少数民族也有类似的说法,例如土家族的“七不出门,八不归,九九出门”等说法。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以免跑题了,呵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