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争到2020年,增城建成50个“文明示范村”!

力争到2020年,增城建成50个“文明示范村”!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

乡风文明贯穿乡村振兴各个方面

是乡村振兴战略成功的保障

目前,我区已制定并下发《增城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风文明建设方案(2018—2020)》(下称《方案》),要求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大整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移风易俗,倡导文明乡风,培育和谐民风,促进全区农民文明素质稳步提升和农村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力争到2020年,增城建成50个“文明示范村”!

(摄影:刘厚廷)

至今年年底前

全区284个行政村文明乡风建设全覆盖

力争到2020年

50%以上的村镇达到区级及区级以上

文明村镇标准

在全区建成50个“文明示范村”

力争到2020年,增城建成50个“文明示范村”!

(摄影:郭建华)

纯正党风政风成立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群众组织

根据《方案》,我区将在配好配强村党支部班子特别是正副书记队伍,严格落实基层党组织生活制度,健全一套规范、公开的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成立一批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群众组织。

该群众组织包括两类:

以村两委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以及乡村教师、农民企业家等“新乡贤”为主体,成立乡贤咨询委员会,对农村的重大建设项目进行论证,动员乡贤参与乡村文明建设;

2

成立乡风评议会,由村党员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以及本村德高望重,或在经济建设和事业上有成就的人士、当地公安派出所和司法所分派专业人员组成,对农村陈规陋习和不良思想行为进行评议,对治理农村“黄赌毒”等事宜进行有效规范、引导和服务,对农村婚丧嫁娶活动进行指导监督,运用民间舆论、群众评价的力量褒扬农村新风,反对不良习气。

力争到2020年,增城建成50个“文明示范村”!

(摄影:巫国明)

敦化乡风民风制定修订村规民约

《方案》要求,要着力敦化乡风民风。全区农村要结合实际,依法依规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在村委会、祠堂、村广场等场所长期公示,使村民知晓率达到80%以上并能自觉遵守。

1

借鉴增江街大埔围村、中新镇五联村做法,结合村情村貌、文化传统,制作贴近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际的公益广告,组织在村主要出入口、道路沿线、活动广场等醒目位置,利用墙绘、广告牌、文化墙、宣传栏等载体广泛张贴刊播,推动农村精神文明进村入户。

2

组织党员干部、专家学者、文化能人,根据需要设置不同主题,开设道德讲堂、文化讲堂、法律讲堂等,开展普法教育和科学知识、卫生常识、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

定期评选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和“最美人物”,设置善行义举榜、好人榜和乡贤榜,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与最美人物”现场交流活动。

4

各村要设置志愿服务站点,建立志愿者服务工作机制,做好登记注册、服务记录、关系转接、兑换服务、褒奖激励等工作。

以弘扬仁、义、礼、智、信、忠、孝、善、和等中华传统美德为核心,开展“日行一善”主题实践活动。

力争到2020年,增城建成50个“文明示范村”!

(摄影:黄志强)

培育优良家风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活动

《方案》明确,要注重优良家风的培育,让良好家风带动提升广大农民的文明素质,促进农村精神面貌整体向上向好。

1

建设家训家风文化祠堂(村史馆)。利用既有资源,建设家训家风文化祠堂(村史馆),展示优秀家风家训、村史村情、姓氏文化、崇德向善等,推动优秀家训进家庭、进祠堂、进文化楼。

2

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活动。组织开展优秀家训进家庭、寻找“文明家庭”“最美家庭”活动,办好家长学校,有条件的可建设家训馆和好家风文化墙等,展示乡村家训、家风资料。

3

组织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文明信用户推荐活动。深化“花城人家”家庭文明建设主题实践活动,围绕爱护环境、遵纪守法、热心公益、家庭和睦、诚实守信五个内容,按照自愿申报、村居评议、镇街审批、区文明委审定的程序,定期评选“星级文明户”“文明信用户”和“好儿女”“好婆婆”“好夫妻”活动。

4

开展创建“书香乡村”和“书香家庭”活动。利用图书馆、村民文明学校、农村文化祠堂等大力开展“书香乡村”“书香家庭”创建活动,举办文明家庭读书活动、最美家庭大家谈、家风家训分享会,提升农村家庭成员的文化品位和文明素养。

力争到2020年,增城建成50个“文明示范村”!

(摄影:黄志强)

建设文化新风培育特色乡村文化品牌

《方案》提出,我区将从培育特色乡村文化品牌、加大力度改善基础设施、加强文化队伍建设、组织各类文化活动等方面推动文化新风建设,营造文明和谐的氛围。

1

根据有关要求,我区将贯彻实施《增城区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按照“一村一品牌”的要求,加强对历史人文资源的挖掘和整理,保护传承粤剧、粤曲、木偶戏、广绣、广彩等非物质文化,大力保护岭南特色古村落、古民居;鼓励扶持各类群众性文艺团体;支持民间文艺团队开展经营性文化活动。

2

各村要结合实际建设一个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的室外体育广场,完善农家书屋、农村广播室;整合农村篮球场、晒谷场等现有场地资源,因地制宜、因陋就简,打造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建设文化小广场,配备适当的音响、体育等器材,为群众开展跳舞、唱歌等文化体育娱乐活动提供场所;打造一支以上群众性业余文体活动队伍,每年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不少于4次,有一项以上村特色品牌文体活动。

3

开展“我们的节日”民俗文化和现代节庆文化活动。依托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时间节点,各村结合乡土文化,开展“迎春花市”、舞狮舞龙等庆节活动,丰富节日内容,拓展节日文化内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