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聖典,半部治國之一:從《論語》感受中華傳統文化

儒家聖典,半部治國之一:從《論語》感受中華傳統文化

論語在儒家中地位崇高


《論語》,在儒家中的崇高地位,自不必說。

中庸之道、為政以德、和為貴等思想,深刻影響了中國發展。

宋朝名相趙普出身小吏,他當上宰相以後,宋太祖勸他讀點書。

趙普回到家關起門,從書箱裡取書,認真誦讀。第二天上朝處理政事,總是十分敏快。

後來,家裡人發現,他的書箱裡藏的不過是一部《論語》。

於是人們就流傳說,趙普是靠“半部《論語》治天下”的。

其中固然有立德的成分,卻也說明了《論語》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本文以精讀的方式,以辯證揚棄的態度,旨在重拾中華傳統文化,學以致用感悟人生。

儒家聖典,半部治國之一:從《論語》感受中華傳統文化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原文:

《學而》1、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瞭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國學君感悟:

快好還是慢好?

在這個浮躁的社會環境下,很多人認為是快好。

於是:

有的人,堆了一整牆的書,每一本翻兩頁,自認為博學。

可是真正交給他一件事,他卻總也幹不好。

有的人,手機裡微信通訊錄動幾千人,自認為交友廣泛。

可是真正遇到困難,卻不知道靠誰。

有的人,略有所施就洋洋得意,佔領道德高地,自認為君子。

可是一旦有人反駁,就勃然大怒,市井之象頓生。


相反,

有的人,韋編三絕,終成領域專家。然後同行互助論道,行行皆可通達。

有的人,多年患難見真情,馬雲被Ken邀請訪問澳洲,後期對紐卡斯爾大學捐款2000萬美元仍覺無以為報。

有的人,默默付出不問虛名,古天樂堅持低調捐贈了數十所希望小學,反而受到大家由衷的敬愛。

儒家聖典,半部治國之一:從《論語》感受中華傳統文化

古天樂之前默默捐贈了第99所希望學校


實際上,譬如掘井,總得挖地數尺,方能得水。如果總是掘地數寸而移之,那麼滿地坑窪看著熱鬧,實則無用。

春天裡你固然可以假裝努力,秋天裡結果不會陪你演戲。


正例則如曾國藩。

駑鈍如他,甚至被潛伏一旁聽其讀書、待其睡覺的賊嘲笑,他也不以為意,一本不讀明白,絕不碰下一本。

一本本啃下來,越來越融會貫通。

雖然開始駑鈍了些。

待得大翼終成,一飛沖天,回首卻不見之前所謂聰慧之人。

快歟,慢歟?

結果,自有公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