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风气不能长!摆阔现象!成由俭 败由奢!

近来,在大中小学生中间,出现了一种“摆阔”的现象。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和教师的关注,有的学校还就这个问题组织学生开展专题讨论。

然而, 有的家长对此却不以为然,认为这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讨论这种事是“小题大做”。

学生“摆阔”不是鸡毛蒜皮的小事。组织学生讨论“学生摆阔”的现象,以明辨是非、善恶、美丑,加强道德修养,怎么说是“小题大做”呢?

在大中小学生中,“摆阔”虽不是十分普遍的现象,但其影响却相当大。因为“摆阔”,就是讲究排场,显示阔气。学生“显示”阔气,那就不单纯是自己享受,往往也请别的学生分享自己的“阔气”,比如请同学下馆子、喝好酒、抽好烟、听歌、唱卡拉OK等。这样,受不良影响的就不仅仅是“摆阔”的一个学生了。

坏风气不能长!摆阔现象!成由俭 败由奢!

学生“摆阔”,问题表现在学生身上,责任在家长。

学生并没有工资收入,学生“摆阔”用的钱,是家长提供的。即或是学生自己通过勤工俭学挣来的钱,不是用在学习或日常生活必须的消费上,而是在吃喝穿戴上有意“显示”自己的“阔气”。这当然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但主要是受学生家长的价值观念的影响。

因此,要减少以至杜绝学生“摆阔”的不良现象,家长要首先提高认识,端正自己的价值观念。

“摆阔”表面是显示自己的“阔气”,其实质所反映的是对待物质生活的态度。

我们不是倡导“苦行僧”主义。物质条件好了,可以享受,这当然也包括家庭收入多生活水平高的学生。但刻意追求享受,有意“显示”阔气,就是虚荣,就有点庸俗了。

特别是青少年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着力追求的应当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努力显示的应当是精神风貌、道德修养、学习成绩、体质状况等自身素质的高水平。家长对孩子的评价标准和期望要求,也应当是如此。

然而,有的家长由于价值观念上的偏颇,或庸俗的攀比思想作怪,在孩子要钱和花钱的问题上缺乏必要的限制,而是放任自流,有求必应。这样,就有意无意地助长了某些学生图虚荣、摆阔气的意识,使之恶性膨涨。

坏风气不能长!摆阔现象!成由俭 败由奢!

对待物质生活的态度,不是无关紧要的小事。

古人说:“成由俭,败由奢。”凡是在学业和事业上有突出成就的人,一般都是“安贫乐道”,习惯于俭朴生活,能够忍受贫穷,全身心地扑在学问或事业上。

比如,孔子称赞的学生颜回“安贫乐道”,“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始终矢志不渝;宋朝文学家范仲淹年轻时,生活极为贫困,“划粥苦读”,一心读书做学问;爱因斯坦安于清贫生活,不追求吃喝,不讲究穿戴,不积攒财产,全力以赴进行科学研究,他甚至说:“每一件财产都是一块绊脚石。”

这些人即或是具有很好的物质生活条件,相信他们也不刻意追求享受,更不会有意“显示”自己的阔气。而现实生活中,凡是在事业上一事无成,特别是身败名裂的人,无一不是由于在物质生活上过分追求奢侈。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因此,自古以来,有许多很有远见卓识的父母,在物质生活上对子女要求相当严格。

比如,宋朝有一个宰相叫张文节,按他的俸禄收入来看,完全有条件让子弟和家人生活水平更高一些。然而,他家的子弟家人穿的是平常的衣服,吃的是平常的饭食,住的是不蔽风雨的房子。有人对他这样做很不理解。他却说:“按我现在的收入,是完全可以使家人子弟享受荣华富贵。但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如果任家人子弟享受,将来我的收入一旦减少,他们会很不适应,在精神上要经受很大的磨难,弄不好还会出问题。”

司马光称赞张文节是“大智大贤,深谋远虑”。的确,张文节想得很深,看得很远。

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家长如果对学生“摆阔”的问题掉以轻心,放任自流,一旦形成恶习,问题严重到连你都看不惯或忍无可忍的程度,在想纠正,恐怕会是像王阳明所说的那样:“习与性成,则严师益友不能劝勉,醲赏重罚不能匡正矣。”又如颜之推所说的那样:“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

社会上那些犯罪青少年,一般都是由于过分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走上邪路的。家长们不能不惊醒,不能不从中汲取教训。

对待物质生活的态度,是人的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是追求物质的拥有、支配和享受,还是追求血液的优秀、事业的成功和对社会的贡献,这是两种绝然不同的价值观。而价值观对人来说,就象是一根“指挥棒”,指挥着人前进的方向;价值观又象是驱动器,促使人朝某种人生目的去追求。

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成才,成为在事业上有所作为、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假如孩子在价值观上出现了偏差,在经济上还没有独立的时侯,就跟别人比的不是思想进步和知识学习,而比的是生活上的“阔气”。那在争取思想和学业的进步上,就不会有多少投入,不可能在学业和事业上有所成就,家长希望孩子成才的愿望就会成为泡影。

家长对于孩子“摆阔”的现象,不能熟视无睹,掉以轻心。应当限制孩子过分的物质消费,教育孩子节俭朴素,树立“安贫乐道”的思想;创造条件,引导孩子在思想、学习上与其他同学比高低。

在这方面,日本学校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在日本,学生上学,学校要求一律都要穿校服,不允许穿家里提供的其他服装;所有学生都要在学校统一用餐,不允许从自己家里带饭吃;学校组织学生外出旅游,由学校统一规定带多少钱,不允许任意多带,如若发现学生所带的钱超过了学校规定的钱数,教师就要没收。

他们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每个学生的家庭生活状况不同,有的很富有,有的较贫穷。为避免孩子们在学校里比“阔气”,富有家庭的子弟为自家的富有而自傲,贫穷家庭的子弟因家境不好而自卑,当孩子们在学校生活的时侯,只能显示思想、学习、纪律、作风的差别,以便促使孩子们在这些方面比、学、赶、帮、超。

因此,他们努力创造这样一种环境,不允许学生在集体生活中显示由于家庭生活条件的不同而带来的差异。他们的这种做法,说明是有很强的教育意识,很值得我们中国的父母和教师深思。

常言说:“严是爱,惯是害,不管不教要变坏。”在孩子的物质生活方面,不能迁就放任,娇惯溺爱,要严格要求。家长要教育孩子艰苦朴素,不要爱慕虚荣,要舍得让孩子吃苦,坚决制止孩子“摆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