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敗局

日本大敗局

偷襲珍珠港,是二戰史上非常著名的事件。由此日本挑起了太平洋戰爭,讓美國全面捲入二戰。但當時的日本決策者深知,一旦挑起太平洋戰爭,與美國為敵,日本將必敗無疑。開戰一定會輸,但是戰爭還必須要打,這個看上去非常矛盾的決定,到底是如何做出的?

我們都知道,日本偷襲珍珠港對於二戰的走向具有決定性的影響。1939年,納粹德國入侵波蘭二戰正式爆發,但截至1941年,即使德國佔領了法國,並開始空襲英國,作為世界頭號強國的美國一直沒有參戰。直到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美國在太平洋的軍事基地珍珠港,美國遭受了慘重損失。第二天,美國總統獲得國會授權,正式對日本宣戰,4天之後,德國作為日本盟國,對美國宣戰。至此,美國全面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並與世界其他反法西斯國家一道,最終贏得了二戰的勝利。

這裡主要講述了三個重點內容:第一個重點:為什麼說戰爭沒開始,就已經決定了日本必敗的命運?第二個重點:為什麼日本普遍認為與美國的戰爭必敗,卻堅持要打這樣一場戰爭?第三個重點:日本做出這樣看似矛盾的決定,與日本的政治體制有什麼關係?

首先說說為什麼說戰爭還沒開始,其實就已經決定了日本必敗的命運。1941年12月7日這一天,北太平洋島嶼中的一個港口一珍珠港,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珍珠港是美國太平洋艦隊基地所在地,在這一天遭到了日軍的突然襲擊。如果從一場戰役自身來說,偷襲珍珠港確實是成功的。12月7日凌晨,183架飛機從日本六艘航空母艦上起飛撲向珍珠港。7時53分,後方收到“虎、虎、虎"的信號,表示第一攻擊波奇襲成功。此後,第二攻擊波的168架飛機再次發動攻擊。整個攻擊持續了90分鐘,倉促應戰中的美軍遭到嚴重損失,8艘戰列艦中,4艘被擊沉,1艘擱淺,其餘都遭受重創;6艘巡洋艦和3艘驅逐艦被擊傷,188架飛機被擊毀,襲擊中喪生和後來傷重不治者高達2400餘人。日本方面只損失了29架飛機和55名飛行員以及幾艘袖珍潛艇。

偷襲成功後,日本舉國歡騰。日本隨即在太平洋地區繼續實施侵略行動,新加坡、香港、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地紛紛落入日本手中。日本鼓吹的大東亞共榮圈計劃,看似取得了圓滿成果。但是,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美國很生氣,後果很嚴重。就在日本的偷襲行動已經開始之後,日本的駐日大使和特使,才正式向美國遞交了兩國的斷交信。羅斯福總統也因此把12月7號定為美國的國恥日。12月8日,美國對日宣戰。4天后,作為日本盟國的德國對美宣戰,從此,此前一直中立的美國,全面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

以上是我們對珍珠港一戰的普遍認識。但是可能你想不到的是,早在偷襲珍珠港之前,日本研究機構就已經得出這樣一項結論,面對美國這樣一個強大的對手挑起太平洋戰爭,日本的勝算幾乎為零。

為什麼會得到這樣第一個結論呢?我們來詳細看看。跟美國開戰,對日本畢竟是一件大事,因此,偷襲珍珠之前,日本跟美國的談判一直沒有中斷,1941年2月,親英美的外交官野村吉三郎,被派往華盛頓擔任駐美大使。同時,日本的備戰計劃也在同步展開。1941年4月,日本還專門成立一個部門,叫做總力戰研究所,直接由日本首相管理,研究所的成員都是在職的公務員精英,這個機構成立的目的,也是希望為日本培養未來軍界和政界領袖。這個研究小組6周時間對各國外交政策模擬和戰略形勢分析,該研究小組做出的結論很明確:一旦日本與美國開戰,日本必敗無疑。結論認為,美國和日本如果爆發戰爭,最初日本可能在一些戰役中取得上風,但隨後將陷入僵持,隨著日本資源不斷被耗盡,最終必將失敗

除了研究小組的結論,就連日本太平洋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對這場戰爭也並不看好。在偷襲珍珠港之前,山本五十六已經開始了精心策劃,準備給美國致命一擊。但他在一系列戰前會議中曾經表示,美國和日本的戰爭勢必拖上好幾年時間,而結果是日本的資源不斷被耗盡,最終日本一貧如洗。他甚至語出驚人的說:勝算如此渺茫的戰爭,根本就不應該開始。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來看看當時日本的狀況。1941年,日本已經深深陷入了侵略戰爭的泥沼中。儘管日本在中國戰場上節節勝利,但是戰爭開始前日本叫囂的三個月內結束戰爭的狂言元全落了空。雖然當時的首都南京淪陷,但在臨時首都重慶,蔣介石政府一直指揮者抵抗。而在佔領區,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抗日軍隊,又對日本軍隊造成了沉重打擊。想讓中國屈服,儘快結束中日戰爭,成為日本一廂情願的美夢。

因為中日戰爭懸而未決,同時戰爭的耗費人力物力,給日本人民的正常生活帶來巨大影響。我們知道,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是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開始的,此後不斷升級,將勢力一步步推向華北地區,一直到七七事變戰爭全面爆發。這個過程讓日本派駐中國的軍隊數量不斷增加,為了給前線輸送戰鬥力,日本兵役法對士兵的標準不斷降低,比如,最低升高要求從一米五五,降低到一米五零。合乎兵役要求的日本男性比例一再提高,到了1939年,猛增到47%,這幾乎相當於兩個男子中,就需要有一個上前線打仗。

戰爭帶來的後果,還可以從大米越來越稀缺這一現實得到反映。大米是日本人的主食,但從1940年夏天,即使日本最高檔的餐廳,也只能供應進口的廉價大米,這種大米太難吃,以至於被譏笑為老鼠屎。到了1941年4月,即使這種大米,在東京都需要用配給券才能得到,而到1941年12月,日本99%的民眾都要靠這種配給券才能吃到最廉價、最難吃的大米。不僅糧食短缺,日本國內的資源也極度匱乏。由於石油和煤炭都留作軍用,日本老百姓不得不依靠木炭生火做飯,甚至有的公交車,也只能依靠木炭作為動力。日本在二戰期間設置過一個企劃院,是有關綜合國策的計劃機關。這個企劃院1940年曾經對美國和日本的資源儲備情況,做過詳細的調查。最後給出的結論是:美國的石油產量是日本的500多倍,生鐵20倍,銅塊9倍,鋁7倍,再加上其他產品美國的平均工業產量是日本的74倍!就像日本總力戰研究所的判斷一樣,日本在偷襲珍珠港成功後,取得了一些局部戰爭的勝利。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美國方面的資源優勢開始顯現,雖然美國太平洋艦隊在珍珠港遭到重創,但是當時美國的航母都不在港內,毫髮無損,更主要的是美國強大的國力後盾,讓海軍實力迅速得到恢復。僅僅在半年之後,中途島戰役爆發,同樣是指揮偷襲珍珠港的日本軍隊,這次卻遭受慘敗。中途島一戰,日本損失了289架飛機和4艘航母。

美國和日本的綜合實力,在戰爭中得到充分體現。舉個例子,在中途島海戰前一個月,有一場珊瑚海海戰,海戰中日本的航空母艦“翔鶴號"受傷,需要一個月才能修好,美國的航空母艦“約克城號"也受了傷,但對“約克城號"的搶修,美國人僅僅用了三天三夜就搞定了,結果它在中途島戰役中派上了很大用場,而日本受傷的航母還躺在修理廠中。

中途島戰役後,日本喪失了太平洋海戰的動權,戰火一步步燒到本土。日本本土投下兩顆原子彈後,1945年8月15號,日本終於宣告無條件投降。

剛才我們講到,日本發動珍珠港偷襲,導致美國全面參戰,日本因為深陷戰爭泥潭、與美國實力相差懸殊而戰敗,但作者告訴我們,其實在偷襲珍珠港之前,日本的決策者,包括軍隊領袖,就已經預見到了由於資源匱乏導致的必敗結局。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面臨著一場沒有勝算的戰爭,日本仍然一意孤行發動戰爭?

明知道戰敗無疑,日本為啥還非要跟美國開戰?簡單地說,日本為了以戰養戰,只能在沒有希望的戰爭中,狂賭一把。

首先,日本隨著戰線不斷拉長,導致美國不斷收緊對日本的資源出口,石油、橡膠、糧食越來越匱乏,這種情況下日本只能鋌而走險,與美國開戰。對於日本來說,挑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傳統強國,必須冒著極大風險。因為1931年日本對中國的侵略,1933年,日本只能退出國際聯盟,國際聯盟簡稱“國聯"。這讓日本在國際上臭名昭著,因為在加入國聯的一段時間,日本偽裝成一個大國和強國的樣子,曾經獲得不少西方國家的好感。但現在,入侵中國這一惡劣行徑,已經撕下了日本和平使者的面紗。這樣一來,日本面臨的國際環境日趨惡劣。為了逼迫中國儘快投降,日本在中國的西南邊境地區也加快了侵略步伐。中日開戰後,中國被迫切斷了海上聯絡,國際對中國的支援主要是通過西南邊境通道進行。

1940年7月,因為英國對日本的綏靖政策,英國一度關閉了滇緬公路。但是當年9月23日,日本入侵法國控制下的印度支那北部地區,大致相當於今天的越南北部,目的是切斷滇越鐵路,切斷國際對中國的糧食供線日本對印度支那北部的入侵,迅速在國際上引起反應。英國不僅恢復開通了滇緬公路,而且向中國的國民黨政府提供了1000萬英鎊貸款,支持中國的抗日戰爭。而最讓日本頭疼的,則是日美關係的急劇惡化。從1938年年中開始,美國對日本所有飛機進口實行道義禁運。1940年1月,美國開始對從本國工業材料的出口實施更加嚴格的管控,5月,珍珠港被指定為美國太平洋艦隊基地,這讓日本感到遭受美國軍隊攻擊的可能性越來越大。這一切,都讓日本非常惱火,要知道,日本一直是資源唐乏的國家,很多原料需要進口,1940年,日本93%的石油,都來自美國。日本入侵印度支那北部讓美國警覺,因為這裡是英美兩國對中國提供支援的主要通道。美國立刻加大了對中國政府的援助,美國進出口銀行向中國追加了5000萬美元的財政援助,同時,對日本實施金屬材料禁運。

為了與美國對抗,日本在入侵印度支那北部4天后的,也就是1940年9月27日,就與意大利、德國簽訂了三國同盟條約。日本認為,與兩國尤其是與德國的簽約,能對美國形成遏制力量,逼迫美國結束對中國的援助,讓日本更快結束戰爭。與此同時,日本看上去也沒有放棄與美國談判的外交努力。前面我們講過,從1941年2月,駐美大使野村吉三郎一直在跟美國談判。一直到珍珠港事件爆發,這位大使都被矇在鼓裡,並不知道日本已經做好了偷襲準備。其次,當時複雜多變的國際關係,也讓日本做出了向南發動太平洋戰爭的決定,日本政府認為,向南開戰獲取資源,雖然是一招險棋,但是還有一線生機。在日本和美國談判中間,還發生了一些事件。1941年4月13日,日本和蘇聯簽訂了中立條約,在日本看來,加上與此前德國、意大利、日本簽訂的條約,整個歐亞大陸都結成了同盟。日本也沉浸在虛幻的外交勝利之中。同時,這也可以讓美國考慮與日本的關係,不會輕易跟日本斷交。

另外,1941年6月22日,德國對蘇聯不宣而戰,而這場戰爭,德國根本沒有跟日本打招呼,這讓日本非常氣惱,同時,日本與蘇聯在不久前簽訂的條約也顯得非常尷尬。在日本看來,到底是支援德國向北攻擊蘇聯,還是向南在太平洋地區擴張,成了兩難的選擇。

7月2日,日本為此舉行御前會議,在有天皇參加的會議上,日本政府做出了向南發動戰爭的決議。日本做出這種決定基於各種考慮。首先,日本認為,當時主要西方國家,包括美國在內,主要的精力都在歐洲,太平洋地區成為了一個權力真空地帶,東南亞地區大米、石油、橡膠等資源豐富,佔領這個地區可以大大緩解日本面臨的資源短缺。顯然,這也是最重要的原因。

其次,日本認為,剛剛與蘇聯簽訂了中立條約,如果這時跟蘇聯打仗,會讓國際社會認為,日本這個國家太沒有信義。如果連這個信義都沒有了,也就沒有了與美國談判的基礎。另外,日本認為,在中國東北地區與蘇聯開戰,陸軍還不具備這樣的實力。1939年5月至9月,日本向中蒙邊境諾門罕地區的蘇蒙聯軍,發動了大規模試探性戰略進攻。雙方動用了數十萬精銳部隊和先進軍事裝備,展開了一場長達4個多月的激戰,結果日本遭到了自日俄戰爭以來首次最慘重的失敗。

日本一邊和美國談判,另一邊並沒有放棄侵略步伐。先是威脅法國在7月22日作出妥協,接受日本所謂和平佔領印度支那南部的要求,又在該地區得到了8個空軍基地和兩個海軍港口。兩天後,美國凍結了日本在美國的資產。

面對美國的反應,日本沒有停步,反而在7月28號,日本正式進駐印度支那南部。作為回應,美國8月1日開始對日本實施石油禁運。剛才我們講過,日本對美國的石油依賴度高達93%。到了這個份上,日本已經走投無路,而當時這些西方強國的精力,主要在歐洲對付希特勒,日本此時再不動手,可能就會喪失天賜良機。

最後,日本決定跟美國開戰,跟明治維新後軍國主義思想猖獗有關。我們知道,19世紀60年代明治維新以後,日本的崛起可以說是逆襲成功,其中兩次與傳統大國的對決,助長了日本的賭徒心態。軍國主義思想逐漸成為主流,並使日本走上侵略道路上越走越遠。

1894年,日本和清政府爆發戰爭,戰爭開始之前,世界上幾乎沒有人會認為日本能贏,當時清政府依靠僱傭德國等國家軍官,建立了強大的海軍部隊也就是強大的北洋水師,這是清政府擁有了第一支近代化海軍,號稱遠東第一。但是戰爭只打了一年,清政府就被迫簽訂了馬關條約,割讓了臺灣和遼東半島。

1904年,日本和俄國的戰爭同樣如此,不說別的,就說領土,彈丸之地的日本,面對的是橫跨亞歐大陸的超級大國,看上去實力懸殊的戰爭,最後日本不但取得了勝利還從此跨入了列強的行列。雖然冒險,但輕易得手的這兩場戰爭使得日本的野心空前膨脹,刺激日本向軍國主義道路一路快進。

戰爭爆發前的五個月,軍令部總長永野拿著作戰計劃向裕仁天皇彙報工作,天皇諮詢這位海軍最高統帥對於戰爭的態度,永野回答很明確,一旦日本和美國開戰,日本的石油供應18個月內就會連老底都沒了。但是他的結論不是和平,反而認為,日本想要求得一線生機,只能選擇進攻,這就是日本政府當時的選擇。

接下來我們講講:日本天皇雖然也擔心與美國開戰要失敗,但因為日本當時矛盾的政體,他也沒能阻止軍隊發動這場戰爭,一個強大國家的政治體系失靈,可能帶來全球性的危險。

剛才我們講過,日本偷襲珍珠港發生前,日本派駐新任駐美大使野村一直跟美國談判,畢竟日本清楚地認識到,這樣一場戰爭,後果對日本可能是致命的。當時的日本天皇裕仁,在11月30號跟弟弟宣仁親王進行了一次會談,天皇的親王弟弟說,如果現在不阻止戰爭的發生,一旦進入12月,海軍開始正式調動,戰爭將無法避免。

天皇也對戰爭的危機表達出憂慮,他親口跟弟弟透露,他害怕戰爭會失敗。但是天皇又說,畢竟跟美國開戰是政府跟軍隊最高統帥部門作出的決定,而日本歷史上,還沒發生過天皇否決這種決定的事情,因為雖然天皇是日本的最高統治者,

但日本的憲法沒有明確規定,天皇該通過什麼程序,如何行使對政府否定的否決日本1882年頒佈的軍人敕諭明確規定:天皇對軍隊擁有絕對統治權。不過,軍隊和政府的關係,在日本隨後一系列的法案中,都沒有明確涉及,這在日本政治中導致了非常嚴重的後果。比如,軍人可以繞過政府,向天皇提出一些建議,而這樣的建議有時就是直接的軍事行動。日本發動的九一八事變,是日本關東軍擅自做主的行為,並沒有經過天皇和內閣會議的批准。當然,後來這種行動得到了日本政府的承認。

日本的內閣制也比較矛盾,名義上內閣總理大臣是首相,但是內閣其他成員,卻並不對首相負責,而是對天皇負責。這也使得內閣中的軍方勢力,無論是陸軍大臣還是海軍大臣,對戰爭的走向都有很大影響。日本成為亞洲霸主地位,離不開軍方的冒險行為,也使得他們常常不把首相放在眼裡,一意孤行挑起戰爭。

珍珠港事件爆發前兩個月,一次,裕仁天皇與參謀總長杉山元談話,參謀總長吹噓,日本在太平洋地區的戰爭,三個月就能取勝。天皇反問他,當初盧溝橋事變時,你擔任陸軍大臣,你說戰爭一個月就能勝利,但是現在打了四年多了,你要怎麼解釋?參謀長辯解說,中國領土太大,地形太複雜了。於是天皇反問道:太平洋地區可比中國還廣闊啊,你還敢說三個月結束戰爭?

日本史記載,面對天皇的質疑,這位參謀總長不禁羞紅了臉。但是即使這樣,天皇也沒有勇氣阻止軍方的冒險行動,有的時候,這正是代表政府的首相希望天皇動用的權力。比如從1940年7月到1941年10月擔任首相的近衛文麼,在美日關係日趨緊張的情況下,也試圖說服各方同意美國的要求,包括原則上從中國撤軍,以此避免戰陣爆發,但是他的想法並沒有實行,天皇也沒有對他的意見給予明確支持。而他本人,也在10月份,因為親信蘇聯間諜,導致下野。近衛內閣的陸軍大臣東條英機組閣,擔任日本首相。

東條英機如何看待與美國開戰呢?日本京都有一個著名的佛教寺院,叫做清水寺,寺院有一個凸出在懸崖外的平臺。東條央機有一句名言跟這座寺院有關,他說:有的時候一個人必須鼓足勇氣做事,就像從清水寺的平臺上往下一跳,兩眼一閉就行了。這就是當時軍方的選擇。

前面我們講過,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認為,和美國開戰絕對沒戲,但是在他看來,既然連天皇都同意開打,作為軍人,必須絕對效忠天皇。而天皇本人看來,既然軍方要打仗,歷史上還沒有過天皇否決的先例,那打吧。就這樣,在這種充滿矛盾的體制下,一場註定失敗的戰爭,最終不可避免地發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