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必備良藥,生母養母都是媽:這話康熙爲何一年說兩次

家庭必備良藥,生母養母都是媽:這話康熙為何一年說兩次

婆媳是天敵,姑嫂如鬥雞,如今再婚家庭如此之多,又多了一個後爹後媽與後孩子的大問題。

這種事一旦說起,一定無人不冤,能說上三天三夜,裝滿好幾拖拉機。

但是根本的原因在哪呢?

我們先來看康熙的兩件舊事,這與我們絕對大有關係。

康熙在康熙九年,也就是公元1670年,曾經兩次說過同樣的話,生母養母都是媽。

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是因為浙江巡撫範承謨,為人事問題,打來一個報告。

他說,仁和縣令丁世淳因為繼母年老,請求辭職回家贍養,請朝廷定奪。

康熙以仁孝治國,朝廷本有政策,父母到了七十歲以上,官員有回家養老送終的義務,這事本來很簡單是不?

卻不料吏部竟是不批。

他們經過一番討論,認為,那政策是給親生父母的,為繼母養老,這不符合規定。

眼看著丁世淳的一片孝心就將受阻,這件事幸虧被康熙知道了,他當即舉牌反對。

我們要講孝道對不?既然有這樣的規定,為什麼還要分生母養母呢?生母養母都是媽,準了!

然後,吏部竟又報來一件差不多性質的事。

他們認為,鑲黃旗的阿喇密母親年老,無依無靠,應給予半俸(也就是阿喇密原工資的一半),這件事應該形成制度,進行到底。

這好事啊,康熙當然得批,可是他再看下去,就只有大罵糊塗了。

那後面竟還綴了一個尾巴,若是繼母,就不按此例。

康熙因此再次說道,繼母就不是媽嗎?應該與生母一樣對待!

大清的這個制度就因此才得以全面施行。

康熙是清朝最有作為的一個皇帝,他獲得人們尊敬、喜愛,靠的並非只是雄才大略、英明神武,而是特別人性化,可親。

他當初的主政思想,滿漢一家,官民一體,天下一家,無分彼此,沒有歧視,這原本就是以人為本,尊重人,愛護人的思想。

而他之所以能說這樣的話,做這樣的事,這還與他自己大有關係。

他是祖母培養成人,乳母養大的,他一輩子心懷感激,不忘其恩。

康熙自己大孝,也希望臣民都能大孝,天下人都能尊老愛幼,風俗良好,所以他眼中就沒有生母、親母、養母、繼母之分。

他作為一個日理萬機,尤其勤政的皇帝,能經常過問這樣的事,正說明了他對這些事的重視。

而那些混蛋官員,倒好像不懂得養母繼母的養育也是大恩,養母繼母老了,也需要贍養,無依無靠,也需要救助似的,他們竟能分得如此清楚。

一大群以儒學、理學為宗旨,整天仁義道德不絕於口的人,他們為什麼竟會這樣?想想這真是令人心驚。

這顯然暴露出的是他們的內心,他們真沒把養母、繼母當做媽。

他們都是這樣理所當然,那一般人呢?於是我們文章開頭提出的那個問題就有了答案。

婆媳之間,姑嫂之間,後爹後媽與後孩子之間,最根本的問題不在別處,就在不是親的,有隔離。

你是否覺得這是危言聳聽?那你就不妨設想一下。

如果那個人不是你婆婆,而是你親媽,你會怎樣?

同樣的事,你會有那樣的,那麼多的計較,覺得不可原諒,非要爭個高低嗎?

反過來,如果那個人不是你兒媳婦,是你女兒,你會怎樣?

不是你嫂子,弟媳婦,而是你姐你妹,不是大姑小姑,而是你姐你妹,你會怎樣?

我們在很多家庭中,常常聽到的,難道不是你媽,你姐,你妹,甚至於你兒子,你閨女嗎?

我們內心裡到底有多大程度在將這些人真正當做家人、親人?有過生母養母都是媽這種概念?

異姓人之間的矛盾是必然存在的,但大多數矛盾,卻並不見得超出你與自己父母、孩子、兄弟姐妹的矛盾,不可調和。

如果我們真正能將這些人更大程度地視為家人,通通是我媽,我姐我妹,我兒我女,很多事肯定會不一樣。

所以,矛盾來了,還是先別找別人不是,而是想想自己的問題吧,如果每一個人都能這麼做,相信我們的家庭關係一定能大為改觀。

這雖然不能太理想化,但畢竟是邁向良好家庭關係的一個關鍵,人都說愛屋及烏,如果你真愛對方,愛自己兒女兄弟姐妹的話,難道你不該去愛你所愛的人的愛人,和愛你愛人的人嗎?

我們每一個人都不是孤立的,都有生命之源,都有血親深情,都是家人,都是人,都不過幾十年的好光景,幹嘛都非要為了那些雞毛蒜皮爭來爭去,沒完沒了呢?

你如何對人,人如何對你,家庭中不該有敵人,有贏家。

一輩子很短,親情大於天,請不妨將康熙這句話作為座右銘,依此類推。

生母養母都是媽,我媽你媽都是媽,我子你子都是子,我兄弟姐妹你兄弟姐妹都是兄弟姐妹。

文 九鴉

圖 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