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我最喜愛的好法官」陳少華談執行工作變遷

回首當年執行路

1991年,我進入福建省龍海市人民法院工作,從一開始的書記員做起,慢慢成為了一名審判員,在多個基層法庭的工作經歷,成為了我年輕時深深的回憶。

當時案件標的小,更多的民間糾紛來源於群眾的心結,下鄉調解案件,和群眾打交道,成為了家常便飯,因此,熟悉當地民俗風情,用群眾的語言和群眾溝通交流,顯得格外重要。記得當時帶我的老審判員經常對我說:“辦理案件,要做到既講法理,又講情理,能協調處理各方關係,平息矛盾糾紛,實現案結事了人和,才是真的把案件做好了。”這句話我至今還能清晰記得。

2005年我調到福建省漳州市龍文區人民法院,先後在刑事審判庭、朝陽人民法庭擔任負責人或副庭長。2012年,院黨組經過研究,把我從法庭副庭長這個角色調整到執行局局長這個位置上。如今一晃眼,我已經在法院審判執行一線工作了28個年頭,沉澱下來的是對這份職業的情懷與感悟,更是對矛盾糾紛背後的民心給予更多的理解。

剛到執行局主持工作,我覺得要挑起的將是一個前所未有的重擔。龍文法院作為一個年輕法院,案多人少一直是長久以來的壓力,這份壓力,在執行局格外凸顯。再加上當時技術條件有限,大部分靠人力開展工作,效率很低。比如在查詢被執行人有無可供執行財產方面,常常是在彙總案件查詢單後騎個單車便奔波於各銀行之間,造成很大的資源浪費,而且效率也不高,甚至在交接手續的時間段裡,帳戶裡的錢被被執行人轉走,申請人的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

人員的缺少與人力資源的浪費,帶來的是積案的不斷增加,而不斷增加的積案又導致申請執行人整天到辦公室追著經辦人辦案,甚至去信訪和上訪。

在我擔任執行局局長後,我著力轉變這種被動的工作方式,主動與信訪人或申請人對接,跟他們主動打電話,同時,開始著手處理3000多件陳年積案,想要解決這麼多積案,只能是加班加點地每個案件逐一梳理。對比現在的執行方式,當時的這種做法可以稱為“苦功夫”。就是拼盡人力,強力攻堅,硬啃骨頭案。

可以說,當時打破這種局面,是大家硬著頭皮頂過來的。

隨著信訪積案的逐漸化解,執行工作也逐漸步入正軌。之後就是要穩定軍心,齊心合力,讓執行之路越走越順。有了院黨組的強力支持,各部門的協同配合,執行工作的局面逐漸打開。

時過經年,回首過往,確實令人感慨。科技的進步,司法體制的改革,給了執行工作莫大的助力。如今,只需在辦公電腦前輕輕一點,立即能得到被執行人賬戶餘額的查詢結果,反饋時間只要短短几秒,而且能夠查詢的銀行範圍和財產種類逐漸在擴大。之前困擾執行工作最大的技術條件問題,得到了大幅度緩解。

科技成為了執行效率的保障,相比十多年前,我們也有了更好的辦公環境,執行服務中心、當事人接待窗口、執行單兵設備,“點對點”、“總對總”執行各項指揮系統,都極大地加快和服務了執行進程,也最大化地方便了群眾。這些變化,大到肉眼就能看到。

然而我始終覺得,強制執行只是工作的一種手段,是執行工作的有力後盾,但要做到破解執行難,案結事了,還是要化解矛盾,解決當事人的問題。釋放出來的人力就可以把心思和時間放在這裡。

因此,我更願意提倡一些和諧執行、善意執行的理念,就像當時傳幫帶帶我的老審判員說的那樣,做到案結事了人和。我想,這種司法為民的情懷,應該是一種不變的傳承。

如今,隨著社會各界的參與,執行合力的凝聚,執行大格局建立得越發完善,社會誠信也在逐步提升,法治信仰也更加深入人心。我很榮幸在破解執行難這條道路上見證了公平正義最後防線的構築,也希望人民群眾能見證司法工作者維護公平正義的決心和擔當。

文章出處:中國法院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