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天下?否,我是站在劉邦身後的男人

“張良未遇韓信貧,劉項存亡在兩臣。”這是李太白對於於這二人的評價,太白詩仙是個浪漫主義分子,氣數存亡只在二人的說辭或許摻雜些誇大色彩。然而,翻來貝葉古書,竟然發現,還真有那麼個時候,劉項霸業的歸屬是需要韓信來拍板的。今就帶著各位看官,去瞧瞧這個劉邦背後的男人是如何在楚漢廝殺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

話說此時是公元前203年,韓信不顧謀臣酈食其以三寸之舌巧使齊國投降戰果,在蒯通的鼓吹之下發兵突襲齊國,一直打到了齊國都城臨菑。齊王憤怒之下烹煮酈食其,倉皇逃往高密,與此同時派人向楚求救。項羽給了大將龍且二十萬兵馬援齊。龍且者何人?龍且乃項羽手下的一員大將,勇猛無匹,十分能打。在清末小說《西漢通俗演義》中,龍且甚至被排在項羽帳下五將之首。再者各位請留意一下,史記中記載:“楚亦使龍且將,號稱二十萬,救齊。”二十萬在當時是什麼概念,在楚漢戰爭的後期,項羽的兵力不過也就三、四十萬左右,此次竟然撥出近一半的兵力拿去給龍且,可想項羽對這次的戰役重視程度。然此次戰役真的能如了項羽的願嗎?

《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韓信乃夜令人為萬餘囊,滿盛沙,壅水上流……擊龍且,詳不勝,還走,……龍且軍大半不得渡,即急擊,殺龍且。……(信)皆虜楚卒。”史公詳細描述了這場戰役,龍且未採取謀客“無戰可降”之計,以“夫救齊不戰而降之,吾何功?”為由回絕,領兵迎戰韓信。最終在韓信阻水佯敗之時,被“突如其來”的大水衝散了兵力,最終死於韓信手中。二十萬精兵悍將,成了無意東流中的亡魂。經此一役,項羽元氣大傷,多數時候直接剛的霸王“使盱眙人武涉往說齊王信”採用遊說法子,想讓韓信同自己聯手,同自己“參分天下王之”。

說客指出:“足下所以得須臾至今者,以項王尚存也。當今二王之事,權在足下。足下右投則漢王勝,左投則項王勝。項王今日亡,則次取足下。”其中利弊一目瞭然,你韓信如今向著誰,誰就是天下的王,但如果你韓信向著劉邦的話,我項羽死後他就要拿你開刀了。東漢歷史學家班固是這麼評價《史記》: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由此可見,說客之言並不是聳人聽聞,拿話唬韓信。而這位位至齊王的韓信,又是如何回答的呢?

史記記載:韓信謝曰:“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親信我,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幸為信謝項王!”韓信說我當初投身你項羽軍下的時候你對我愛答不理,我出的點子你也不聽不用,好在我找到了明主劉邦,他待我跟兄弟一樣好,他這麼相信我,我可不能背叛他,你還是一邊去吧。而後韓信手下的蒯通也勸他讓他好好考慮考慮,不可圖一時意氣。可韓信卻“猶豫不忍倍漢,又自以為功多,漢終不奪我齊,遂謝蒯通。”驍勇善戰的韓信,血戰沙場時令多少敵人聞風喪膽,卻糊塗到不知功高震主一說嗎?就像蒯通所說的:夫功者難成而易敗,時者難得而易失也。時乎時,不再來。機會把握不住就難再追回。果不其然,劉邦消滅項羽後,“奪其軍”、“徙楚王”、“降罪以為淮陰侯”,最終落得“夷三族”的下場。這便是大漢開國功臣,那個站在劉邦背後的男人淮陰侯韓信的故事。

將略兵機命世雄, 蒼黃鐘室嘆良弓。 遂令後代登壇者, 每一尋思怕立功。勞苦而功高,功高必震主。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開國功臣不得善終之例比比皆是,未免多少讓人心寒。

三分天下?否,我是站在劉邦身後的男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