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僧格林沁的死是晚清军事史的重要转折点?

程老师侃史


僧格林沁是蒙古科尔沁郡王,后因镇压太平天国有功被清廷封为亲王,其人骄横跋扈,暴虐愚顽,属非常典型的满蒙亲贵。他麾下的蒙古三盟骑兵剽悍善战,曾是捍卫大清帝都北京的首要武装力量,被清廷倚为长城。然而,自咸丰十年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在抵抗英法联军的战斗中却屡战屡败,面对拥有热兵器的西洋军队,能征善战的蒙古人开始转向能歌善舞。咸丰十年11月,僧格林沁奉命率部开赴山东剿捻,同治元年又奉命总督山东、河南军务,势力已达皖北,开始与在此剿捻的曾国藩部湘军有了实际接触。

这时,清朝的正规军绿营已基本被太平军摧毁殆尽,僧格林沁的满蒙骑兵部队便成为清廷用以监视并抵制湘、淮系地方军阀势力的惟一可以依赖的一支武装力量。然而从战斗力到作战经验来看,僧格林沁远不是曾国藩、李鸿章和湘、淮军的对手。但骄横跋扈的科尔沁亲王从不把曾国藩放在眼里,他非常嫉恨与蔑视曾国藩和湘、淮军,动辄上奏告黑状、弹劾曾,无故寻隙欺压,甚至故意怂恿反复无常的苗沛霖率团练向湘军挑衅,有时还突然攻击湘军。

僧格林沁唆使太平军降将陈国瑞杀害淮军李昭寿(也是太平军降将)的部将,并将其功窃为己有,事后反诬李昭寿部将抢功杀人,上奏清廷要求严办。李昭寿部当时归曾国藩统辖,曾国藩顿感僧格林沁故意打狗欺主,嚣张太甚。僧格林沁唆使部下在皖北向湘、淮军屡屡寻衅,曾国藩皆不敢置辩,他忍气吞声,处处退让,内心却异常恼恨,双方积怨越来越深。

湘、淮军本是地方军阀,门户之见很深,不愿听从他人指挥,又听说僧格林沁凶残戾狠,待部下犹如奴隶,曾鞭笞湖北的两位提督,因此遇到僧格林沁的部队作战失利,都袖手旁观,不愿出兵救援。清廷曾经下令将湘、淮军刘连捷、刘铭传部划归僧格林沁指挥调遣,到河南协助蒙古骑兵剿捻,曾国藩却借故拖延,二刘也望而却步,拒绝北上。骄傲自大的僧格林沁也不愿湘、淮军来援,他认为湘、淮军战力低下,于是上奏阻止; 僧奏曰“皖军为上,豫军次之,楚军为下”。皖军是安徽道员英翰等人组织起来的地方部队,豫军是张曜、宋庆纠集的河南固始练勇 。这些杂牌军欺负百姓还行,平时连苗沛霖、李昭寿的乌合之众都打不过,更别提能和身经百战的湘、淮军比了。

僧格林沁一向嫉妒曾国藩兄弟立下的攻克天京、镇压太平天国的盖世奇功 ,他这样讲,不过是故意贬低湘、淮军,不愿意承认他们是维护清廷统治的中坚力量,所以极力诋毁、轻蔑之。僧格林沁反对湘、淮军北上,正中曾国藩下怀。他命刘连捷退守皖北,刘铭传回到原来的驻防地,湘、淮军袖手作壁上观,静等僧格林沁败亡的消息。

僧格林沁骄狂愚顽,湘、淮军冷眼旁观,这时机对捻军来说可谓极其宝贵。同治三年冬天,捻军在邓州唐坡伏击僧格林沁的部队,僧格林沁轻敌冒进,被打得大败亏输,他仅率数十骑逃出战场,窜入邓州城里,才免于被全歼的的悲催命运。不久,捻军围攻南阳,再次挫败僧格林沁。同年底,行踪飘忽的捻军在河南鲁山大败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阵毙蒙古悍将恒龄、苏伦堡。僧格林沁屡吃大亏,气的暴跳如雷,恼羞成怒的他以救援不力为由杀了部将富精阿,以泄其愤。捻军和太平军不同,以骑兵为主,打法机动灵活,非常适于在北方平原地区作战,很少和敌人纠缠打恶仗、死仗,尤其擅长打伏击战、运动战。捻军先后在叶县打败了河南巡抚张之万的军队,在汝宁包围了团练大臣毛昶熙的练勇,并乘机在当地大肆招兵买马。

补充了兵员、扩大了队伍后,捻军渡过黄河进入山东西南部。僧格林沁报仇心切,一心要找捻军主力决一死战,他率蒙古马队跟在捻军后边日夜狂奔,穷追不舍,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竟然驰骋了3、4千里地。捻军利用僧格林沁求战心切的急躁心理,故意避而不战,每日驱驰1、2百里,领着清军来回兜圈子。捻军士兵每人配两匹马,经常替换乘骑,因此速度大大超过了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捻军利用速度优势,经常可以乘隙稍事休憩,而清军则日夜兼程,人困马乏,疲惫不堪。

骑兵尚且如此,跟在后面的步兵就更苦不堪言了,他们用两条腿跟着四条腿的马儿跑,有时几天都疲于奔命,水米不进,被累死、饿死不少,非战斗减员十分严重。僧格林沁急欲报仇,他常常率少数骁骑脱离大队人马,跟在捻军后头衔枚急追,为捻军聚歼这支凶悍的蒙古骑兵部队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捻军见时机难得,当初制定的计划已初步实现,便在前面布下了天罗地网,专等僧格林沁自投罗网。同治四年4月底,捻军派小股骑兵将僧格林沁诱入早就布置好的埋伏圈内,准备关门打狗,将其一举歼灭。

捻军设伏的地方在今天的山东曹州(今菏泽)西北方向一个叫高楼寨的村庄里。僧格林沁稀里糊涂地闯将进来,却被捻军团团包围。彼时,数万清军步骑被远远甩在后边,僧格林沁身边只有陈国瑞等少数几个将领和数千骑兵跟随。结果除陈国瑞带伤侥幸逃脱外,其余的全部被歼灭,不可一世的科尔沁王爷僧格林沁被一个年仅16岁的捻军小兵张皮绠杀死在麦地里,真乃见惯大风浪的人却在阴沟里翻船。

僧格林沁败死,彪悍的蒙古马队覆灭,令清廷大为震恐。当初,慈禧太后本想让僧格林沁单独率满蒙骑兵将捻军镇压下去,以提高清廷的威望,以掣肘并打压新近崛起的最大地方实力派曾国藩、李鸿章的湘、淮军事集团。后来发现他仅凭一己之力对付不了捻军时,又想让湘、淮军助剿,并有驱使湘、淮军拼命,让僧格林沁收功的险恶用心。无奈曾国藩老谋深算,湘、淮军借故拖延、观望不前,僧格林沁又恃勇排斥,想独占大功,清廷被迫撤销了此计划。捻军从河南转战山东后,清廷以及曾国藩都察觉到僧格林沁已中计入套,如不改变对敌之策,难逃彻底败亡的厄运。怎奈刚愎自用、狂妄横蛮的僧王一心要和捻军决战,已经丧失了理智,拒绝了一切劝谏,遂至命丧高楼寨,全军崩溃瓦解的可悲下场。僧格林沁和他的蒙古马队覆亡后,清廷手中唯一的一支可以依赖的武装力量灰飞烟灭,只好利用湘、淮等地方实力派来对付捻军、抵御外辱。僧格林沁的败亡,也让湘、淮系地方军阀无所顾忌并乘机坐大,逐渐拥兵自重,尾大不掉,成为既维护又威胁清廷统治的主要力量,也是民国前期各路军阀的鼻祖。

【写作不易 严禁搬运】【插图源自网络】




铁马冰河wu


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来说,那就是标着着满清在军事掌控上的彻底丧失,也标志着汉族官员已经完全掌控了晚清的军事,政治,教育,地方督抚的权力。


僧格林沁是满清自己所掌控的最后一支嫡系武装部队。是晚清唯一善战武将,而且对满清忠心耿耿。僧格林沁,博尔济吉特氏,蒙古族,放牛娃出身,由于被道光皇帝的妹妹收为养子。得以在1825年入嗣袭扎萨克多罗郡王。旋入京,为御前行走。授御前大臣。先后担任领侍卫内大臣、正蓝旗蒙古都统、镶白旗满洲都统等职,颇得道光、咸丰两朝帝王宠信。应该最后一个能征善战的满清将领。

僧格林沁的指挥才能应该是不错的,在清水看来,在个人军事素养上应该高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的等汉族高级将领,曾击败打到北京附近的太平军,而在和英法联军交战中大败,导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这个战役换成谁也打不赢,失败不应该算在僧格林沁的身上。后在公元1865年入山东清剿捻军,在菏泽高楼寨之战中,中捻军伏击失败,半夜突围时候逃至吴家店,为捻军斩杀。

僧格林沁在的时候,有南有曾帅,北有僧王之说,是满清国祚最后之所依赖的保障和以保存护者。是满清贵族,是八旗军事存在的标志。实数满清最后的倚仗。


僧格林沁的战死的最大输家就是就是满清,从此以后满清只得依靠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汉族军事统帅以及湘军、淮军等地方军。满清中央政府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的军事统帅权,也就造成兵为将有、地方军事化趋势。其实也就是军阀割据,满清在实际意义上已经没有军事指挥权了。僧格林沁之死,也标志着落后的军事武装的旧式八旗制度已经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了,他已经是落日余晖雄风不在,而汉族士大夫的新式武装终于登上历史的舞台,属于他们的时代必将来临了。这是历史的必然。


就此汉族将领掌控的军事力量就此形成,也使得汉族政治力量控制了地方实力;僧格林沁的死标志中国热兵器时代的开启。虽然满清数次想从汉族手中夺回军事权力但实在是没人了,从此以后满清就只有等死了。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僧格林沁未必是清朝最后的猛将,但他却是大清皇帝最信任的将领。自僧格林沁意外被杀以后,清政府再也无人能够担当大将,彻底的失去了自己的铁拳。

清政府统治的核心就是几百万的旗人,所以在当时各个城市都有满城,为的就是在关键时候这些人能够支持清政府。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以后,八旗子弟由于腐化堕落,已经不堪大用了。因此慈禧太后打破了“重满抑汉”的用人制度,重用以曾国藩为代表的一大批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汉族士大夫,让他们组织团练,镇压太平军。当然,事实也证明了慈禧的这个做法是非常正确的。

不过清政府还是非常担忧的,毕竟如果手里没有信得过的人带领军队,谁心里都不放心。清政府可是“马上得的天下”,自然懂得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道理。这个时候僧格林沁的重要性便显示出来了,他是道光皇帝姐姐的过继儿子,同时也是八旗之中唯一能够真正担任统帅的人,非常受皇帝的信任。僧格林沁有多受皇帝信任呢?举个例子,道光帝死的时候他是顾命大臣之一,咸丰皇帝亲自将清太祖努尔哈赤用过的宝刀授予僧格林沁。这份恩宠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当然,僧格林沁的表现也是非常好的。当时太平军中的林凤祥、李开芳率军北伐,威胁京畿重地,正是僧格林沁率军打败了他们,并且生擒了太平天国的名将林凤祥、李开芳。这一仗也使得僧格林沁名扬天下。

之后,僧格林沁开始镇压捻军。捻军和太平军还是有一些区别的,捻军中的很多人都是大地主,有着牢固的社会基础,并且捻军有着强大的骑兵部队。这使得捻军的行动非常灵活,往往能够出其不意的以优势兵力消灭清军的部队。

僧格林沁手下有着当时最强大的骑兵部队,所以他自然是看不上捻军。在高牌楼之战中,僧格林沁被包围。当时的捻军并没有找到僧格林沁尸首。这个时候出来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兵,手里拿着顶戴花翎,他说他打仗的时候看着一个当官的受伤坠下了马,逃到了麦田里。于是他悄悄跟上去,结果了这个大官。这个他口中的大官就是僧格林沁,他当时才16岁。

我们知道电视剧中反派死于话多,这个16岁少年后来和别人吹牛的时候无意之中说了出来,于是引起了丁宝桢的注意。丁宝桢从他家中找到了僧格林沁的朝珠,于是这个少年便被凌迟处死了。


历史是什么


“宁遇阎王,不遇僧王”。说僧王是清王朝的护国柱石完全没毛病。众所周知,清朝在建立初期建立了满军八旗、蒙军八旗和汉军八旗,这是清朝打江山的资本。后来随着八旗子弟的腐化,又建立了绿营常备军。绿营常备军和八旗军相比,先天不足、后天也不足,也面临着更替。

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就是在这一时期,随着清朝唯一的名将——曾经力擒李开芳、林凤祥的僧格林请被捻军击毙,清朝再无自己可以倚重的力量,只能放开闸门,让曾国藩去筹建湘军、李鸿章筹建淮军、左宗棠筹建楚军。大力发展地方团练,这些团练大多是乡党之人,淳朴勇猛,有的还配备优良火器,有厘金作为军费储备,所以战斗力较强。

也是至此之后,满汉易位,越来越多的汉人大臣成为疆臣,并入住中枢。军阀武装成为尾大不掉之势,从湘军、淮军到北洋军阀,这一局面延绵百年。


青年史学家


为什么说僧格林沁的死是晚清军事史的重要转折点?重要的原因在于两点,第一,僧格林沁把满清最后的王牌——2万余满清铁骑消耗殆尽,导致清廷无嫡系军队可用,才被动启用汉人和汉军;第二、僧格林沁的死,导致晚清军队出现“保守”思想,所有军队不以大胜仗为目的,都以保全自己的军队为根本!

僧格林沁作为成吉思汗兄弟的26代孙及蒙古贵族,在与英法联军的战争中,由于情报失误,导致满清铁骑顷刻覆没。自此,横行于世的满清铁骑退出历史舞台。而法军仅阵亡3人,英军仅阵亡2人。

僧格林沁的失败,导致了皇帝外逃,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京城抢虐。咸丰将其一撸到底,失去了实权,最后悲催的死于一16岁的土匪手中。从风光无限,到失去军队,被朝廷排挤,再到枉死麦田,让大清将领认识到一个道理,失去军队,就失去了一切。此后,满清与列强的一系列战争,清军将领为了保存实力,往往打几枪就跑路。

这从侧面也说明,一个重要的军事将领,他的遭遇,将动摇整个朝野,影响其他将领的决策。


知史局


清朝立国初期,我们熟悉吴三桂、孔有德,也熟悉豪格、鳌拜、多尔衮、岳乐;雍正乾隆年间,我们知道年羹尧、岳钟琪,更知道福康安、阿桂、海兰察;但到了道光年以后,八旗大将,我们就只知道一个僧格林沁了

,其他的则是曾国藩、刘铭传、左宗棠、石达开、李鸿章等等汉家军队,八旗绿营还有人,可能打的会打的,没了……

僧王,大清八旗军最后一面旗帜,无论满蒙汉哪个旗

1853年,太平天国北伐军近逼北京,僧格林沁临危受命,率军出征,而后接连胜利,不仅击败北伐军,更是打出北僧王称号,和南方曾国藩遥相呼应,时称南曾北僧,成为八旗军一面大旗

僧王,不失英勇,但性格骄纵,看不起汉人。1864年,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后,曾派遣湘军一部,北下归僧王指挥,可僧王搁置不用。1865年5月,僧王陷入捻军节奏,高楼寨一战,麾下7000多蒙古骑兵尽数被灭,本人也被诛杀于不远的吴家店

大清以骑射立国,僧王麾下蒙古铁骑,更是天下无敌,估计临死前,僧王不这么认为了。毕竟,时间过了两百多年,身披铁甲的巴图鲁们之前没能挡住八里桥速射枪弹,之后也没挡住捻军张宗禹的连番算计。僧王的时代过去了,死在一个捻军小兵手里,很憋屈,曾经的南曾帅北僧王,就剩下一曾国藩,大清军队,改制了

……

僧王之死,有两个意义

第一,标志大清军队近代化改装,再无阻路,洋务运动快速兴起

第二,标志大清八旗军成为历史,大清皇权再无威慑之力,革新开始了

僧格林沁死了,旗子倒了,晚清军史当然迎来转折


灵石蕴珠宝


僧格林沁,“中兴了"满洲八旗,重振了骑兵兵种,是当时野战军的中央主力,勇气可嘉,骑兵战术也很过硬,收拾国内各种旧营是很牛的,可是整体兵种思想己经在国际大变革中落败了,马刀,骑兵,弓箭,镫里藏身冲阵与火枪线排相比毫无胜算,这批顽固派,根本接受不了火枪线排阵。

作为骑兵战术技术可圈可点。但战场的选择并不知己知彼,大晴天,大平原。

马对火枪。

这次战败损失了满族大批精英贵族,也让国家看到了思想落后的恶果,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由此爆发。

这帮满清人,把很多东西完全弄颠倒了。

火烧圆明园,英国真正的毁的是圆明园的一架农时天文钟。

毁掉了这架天文钟,大清朝农业根基生产秩序就陷入紊乱,几十年之内农粮生产,军饷税负都会陷入混乱。

圆明园的大量绘画图纸,都会损失。整个国家的战争潜力都会遭受巨大损失。玉石古玩都还是次要的。

后来的事实证明,太平天国,义和团,都越闹越穷,越来越愚昧。而国力也越来越难恢复。

武人不识字,文人不摸枪,一切从头再来。

“精英"骑射力量,安排生产计划的历法仪器两大损失,军费用军票,(玉器,字画,古玩)也全没了,一句话,这损失太大了,从此之后饿着肚子打仗,饿着肚子造反,此起彼伏。

外战打不赢,国内没饭吃,清朝风雨飘摇。

到了孙中山时代,中国天文历法已经严重失准。

老版的皇历已经翻不得。根本和气候对应不上。农时紊乱。

枪械,火炮军费,军事思想更是严重落后。

这场失败之后中国建立了电报局。

火枪和电报开始引入中国。

长期得不到仪器修正的汉历,被西洋历抢占了市场。

耕,战两失。

晚清的经济体系被破坏了。

清军入关以来,两大根基动摇了。


AUTUYG


僧格林沁的死不仅是晚清军事史的重要转折点,其实还是中国数千年军事史的重要转折点。这话是一点都不夸张的。

前者,晚清军事的重要转折点,更准确的说是有清以来军事的重要转折点。清立国以来,一直有以满制汉、以蒙制汉的国策。八旗分驻各地,除了国防以外,附有监视绿营、地方武装以外,重要的就是执行这条国策。

但在太平天国的打击下,八旗是一败涂地,绿营和八旗的精华在太平天国的数次打击下,随着江南大营江北大营的崩溃而土崩瓦解。

僧格林沁所率领的蒙古骑兵,是清廷可以依靠的不多的八旗精华(其他如多隆阿死在陕甘),僧王的惨死,意味着这条国策的彻底破产,再也没有制约湘军、淮军大佬的实力。

其实,僧王我个人还是佩服的,八里桥之战,三万满蒙骑兵前赴后继,虽然战果极其地难堪,但他们没有退缩,对得起这个国家。

前面说了,以满制汉,以蒙制汉的国策已经破产。这么一说,僧王的死当然是晚清军事最大的转折点。

其次,这意味着中国数千年军事史也迎来了真正的转折点。其实这个结果也是八里桥之战带来的结果。八里桥之战,据俄使伊格估计,当时清军投入约5至6万人,其中3万骑兵,损失1000人(清朝自己估计为3000人)。法军死亡3人,受伤17人,英军死亡2人,受伤29人。

这个战损比是触目惊心的。

这一方面给了中华上国一记狠狠的耳光,这意味着科技的进步,是两个时代的较量,是农业化军队和工业化军队的较量,那个曾经辉煌无比的汉唐,已经消失在历史的烟尘里。需要面对另一个时代的到来了。

另外,这次的失败,也意味着中华数千年来的主要威胁变了,从草原山林的游牧渔猎民族变成了来自海洋的西方人。在这之后,草原大漠被华夏彻底消化,面对的新对手来自海洋。海洋既带来了威胁,又带来了新的机遇。

《后汉书•吴汉传》中有言,“夫上智者不处危以侥幸,夫中智者因危以为功,夫下智者安于危而自亡”。

怎么应对,考验的是真正的智慧


江上一峰青


僧格林沁的是清末非常重要的军事人物,不仅仅是说他本人,而是说他带出了一批猛将。在很大程度上了恢复了一部分八旗军的战斗力。

僧格林沁手下的多隆阿率领1万八旗打败了陕甘数十万回军,金顺作为副司令和前敌总指挥参加了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战役,多隆阿,都兴阿,西凌阿等人还在湖北摧毁了太平军英王陈玉成的主力。

而在高楼寨一战,损失了太多勋贵军官,可以说这是八旗军创办以来一战损失军官最多的一战。满洲镶黄旗翼长恒龄、齐齐哈尔副都统舒伦保等等都战死了,而且还死了很多开国功臣的后代。

僧格林沁率领的部队包括东部察哈尔三盟蒙古军,黑龙江吉林八旗军,还有西方人训练的汉人步枪队。结果,僧格林沁自认为部队精锐,一味追击,最后的步骑万人全部陷入包围圈。

在狭窄地形上,数万捻军手持几米长的长杆长矛一顿攒刺,在上万捻军骑兵配合在在狭小地形完全击败了蒙古军和八旗军骑兵。苏克金、舒通额、恒龄,舒伦保,舒通额,全顺等人全部战死,其中都统级别的就有4个人。

这造成的严重后果就是八旗军,硕果仅存有作战能力的中级以上军官,基本在这个包围圈里面全灭,也就是后继无人了。而且,黑龙江,吉林八旗马队在清朝看来非常珍贵,本来就分了1万人跟着左宗棠去西北各省转战,最后一直到新疆,就剩下这些也都损失了在了高楼寨。

据称在战场上,华丽丽的单眼双眼三眼花翎就装了几个大篓子,缴获战马数千匹。最后,只能征调黑龙江八旗西丹马队了,也就是未成年少年组成的骑兵队伍。

后来就是清朝失去了对北方的控制,只能提拔湘淮军将领到北方驻防。从此湘淮军掌握了南方和北方的所有防务。

其实算起来清末八旗军历次战争也损失了很多人,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损失了1000多人,在第2次鸦片战争的大沽口炮台,石缝炮台,张家湾和八里桥又损失了数千人,在对太平天国战争,捻军战争又损失1万多人。

最后在高楼寨又损失了6000-7000人,最后的一支八旗军部队在金顺带领下,在西北五省转战十年,战斗艰苦,也损失过半。从此,八旗军已经不能作为一支主要战斗军团参战了。


深度军事


僧格林沁的战死,标志着满清最核心军事力量——满蒙八旗精锐的彻底败亡,帝国的政治和军事实权从此完成了由满蒙贵族向汉族士大夫精英阶层的全面过渡,其历史影响力丝毫不亚于明朝的“土木堡之变”。



* 满蒙八旗等同于明初勋贵集团

满清入关夺取天下,加之随后扑灭吴三桂“三藩之乱”,军事力量统一为“满蒙八旗➕汉族绿营”的基本组成结构。汉族绿营初期设计只是满蒙八旗的补充,八旗子弟作为“根正苗红”的兵源,清廷在各个大城市、军事要地划拨土地供其驻扎,旗人专事弓马骑射军事训练,由国家按月发放工资和粮食,是满清的职业军人,不得从事其他行业生计,日常生活和婚姻也与汉人隔绝,清廷以此希望满蒙八旗不流于世俗化、确保部队的勇悍战斗力。这一点和朱元璋建立的“军户制度”十分相似,也是从构建职业军人家庭入手,由此形成了掌控明初政治的“勋贵集团”。


* 太平天国崛起的影响力不亚于瓦刺骑兵对明朝的打击

作为满清的既得利益阶层,满蒙八旗在承平岁月里享受国家特殊的福利待遇,无所事事的他们生活迅速得腐化堕落,战斗力严重下滑。到了雍正年间,本来处于仆从军地位的汉人绿营兵反而成了朝廷的军事主力输出,平定西北的重任也交给了以年羹尧为首的汉人部队。等到道光、咸丰时期,由于鸦片的毒害,连绿营兵也不太指望得上了,一个个泥腿子出身的太平军幸运得碰上了“战五渣”清兵,初期得以用摧枯拉朽的势头轻易拿下江南重镇南京城。可以说,太平天国运动摧垮了满清最后的嫡系核心中央军——满蒙八旗,僧格林沁的战死无异于土木堡之变中明军灵魂人物英国公张辅的阵亡,洪秀全无异于清朝版的“瓦刺太师也先”。


* 太平天国运动被扑灭后,汉族士大夫精英开始掌握全国实权

在初期节节败退的形势下,急得团团转的咸丰皇帝不得不下放原先垄断的军事权力,转而鼓励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汉族士大夫群体兴办地方团练,用以剿杀如火如荼的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更是联合上了宿敌英法联军部队。战争结束后,曾国藩、李鸿章等汉人不仅掌控了湘军、淮军、北洋海军等国家军事主力,而且占据了政坛主位左右政局,随后更是全面主导了洋务运动这一国家经济改革,恰似土木堡之变后上台掌权的明朝文官集团。满清再也不能对地方军队进行随心所欲的控制和调动!


清廷派了个两江总督马新贻到南京想收回湘军实权,结果出了个不明不白的“张文祥刺马案”;八国联军进北京,李鸿章等地方大员敢搞一个“东南互保”拒不支援北京,害得慈禧老太太颠沛流离;武昌起义前线打得热火朝天,袁世凯也是不鸟北京的小皇帝那帮子人,左右逢缘捞了个大总统当当。因此,僧格林沁的死是一个时代符号,标志着满清败亡倒计时的开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