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武術的源頭究竟在哪?

建於北魏時期素有“天下第一名剎”之譽的少林寺,之所以名揚天下,除因其為我國著名的佛教聖地外,還因其威震海內外的少林武術。馬愛民教授經過20餘年的潛心研究、精心考證:少林武術源自甲骨文的故鄉河南省安陽稠禪師。這一論點在佛學界、體育界引起強烈反響。

少林武術的源頭究竟在哪?

河南省安陽師範學院體育學院馬愛民教授經過20餘年的潛心研究,依據大量的歷史文獻和佛學經典及摩崖石刻金石銘文資料,作出了令人耳目一新、引起學術界高度關注的新見解:少林寺武術之始祖並非印度僧人菩提達摩,而是原來在安陽(鄴下)寺院修行習武的少林寺第二代掌門人稠禪法師(公元480—560年),少林武術的最早源頭岀自於殷商古都安陽。

馬愛民教授首先注意到,在安陽市區西南30公里的小南海北齊石窟,中窟前壁題記有“國師大德稠禪師”,中窟內北壁上保留鐫刻有“稠禪師線雕像”。為什麼在小南海石窟中會刻有稠禪師像和紀念他的石刻題記,難道他與安陽也有關係嗎?

1989年以來,馬愛民帶著這些問題開始進行研究,他查閱了大量史料,併到有關地方進行實地考察,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資料,寫出了內容詳實的研究報告,對少林武術的源流歷史等問題產生了與過去全然不同的觀點。稠禪師祖籍河北昌黎縣,姓孫,後舉家移居安陽(鄴下),他的出生地和成長地都在鄴下。北魏孝文帝太和17年(公元493年),當時只有13歲的稠禪師遂在鄴下落髮為僧,初為沙彌,法號僧稠。他一方面學習佛經,一方面開始苦練拳技角力,稠禪師發憤刻苦,志向遠大,在“時輩甚眾”的鄴下武僧中嶄露頭角,逐漸成為武功精絕,禪學出眾的一位高僧。

北魏宣武帝永平元年(公元508年),28歲時已禪、武雙傑的稠禪師到鉅鹿景明寺正式岀家受戒。公元512年(北魏宣武帝延昌元年)之後,時年33歲的稠禪師到達少室山下的少林寺隨跋陀習禪,拜少林寺初祖跋陀為師研習禪學。不久,跋陀辭去少林寺主之後,稠禪師被推為少林寺的二祖。嵩山少林寺在著名武僧稠禪師主持下,弟子們在修禪的同時,也開始習武,並逐漸成為少林寺一種傳統和風氣,一直延續今日。

稠禪師主持少林寺事務10餘年,他是嵩山少林寺北魏太和19年(公元495年)建寺後第一位精通武功的高僧,也是北魏時期嵩山少林寺唯一可考的著名武僧。稠禪師禪武雙修,作為少林寺二祖和少林寺武祖,稠禪師對開創少林寺僧人尚武之風起到了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稠禪師作為禪學高僧和著名武僧,是倡導少林寺禪、武結合的第一人,這種“禪、武合一”的獨特修行方式,對少林武術特色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稠禪師禪學武功先後兩次由鄴下傳入少林,他在晚年又教授了許多岀家弟子習武,在他的門下求法學功。慧遠法師就曾於天保年間在稠禪師擔任首位方丈主持雲門寺(遺址位於今安陽縣善應鎮境內)和寶山石窟大寺(即安陽靈泉寺)時向他專門請教學習,並受到稠禪師的親自傳授。北周時期,慧遠成為少林寺的一位最著名高僧,使少林功夫進一步宏揚光大,稠禪師為開創和發展“禪武合一”的少林功夫做岀了長期不懈的努力。

少林武術的源頭究竟在哪?

馬愛民教授先後在《北京體育大學學報》等國家中文體育專業核心期刊上發表了《論我國武術史上的稠禪師與嵩山少林寺》、《從稠禪師及鄴下定晉禪院考察看少林武術發端》、《鄴下高僧對少林寺和少林武術的貢獻與影響》、《我國曆史上的寺院尚武活動新探》、《少林武術的開創和發展與北方地區鄴下寺院尚武傳統之關係研究》、《論鄴都歷史上尚武風習與民族武術文化的融合》、《試析北朝稠禪師的武功和鄴下寺院武僧活動》等系列學術論文,從不同角度深入剖析和闡述他的研究觀點,受到社會各界高度關注。

“研究少林武術的起源歷史,是為了更好地傳承和弘揚少林武術文化”。馬愛民如是說。史海鉤沉研究表明,少林武術的起源絕非源自印度僧人跋陀、達摩。他們只是佛學高僧,並非武術高僧,稠禪師才是少林寺最早岀現的武僧和少林禪武合一第一人。少林武術源於鄴下,發展在少林,源遠流長的少林武學為中華文化的發展做岀了重大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