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退学的年轻人 后来怎么样了

我曾经看过一部日剧,它就叫做《年轻人们》。

我还记得那些咆哮和愤怒,用力的嘶吼,像是在把不满的青春用力地发泄掉。

我也记得那些糟糕的现实里,猝不及防的温情。

还有那首歌。

“当天空中,太阳升起的时候,年轻人还会再次启程。

当太阳再次升起的时候,年轻人啊,会再次启程。”

那些退学的年轻人 后来怎么样了

这次我采访了三位朋友,他们都因为不同的原因而退学/休学,他们都在一条既定的路上,说了“等一等”。

有些人不敢放弃,有些人不想继续,有些人还在苦苦挣扎着。每一种面貌都是青春的样子。那么是什么推动他们说了等一等,而在说了“等一等”之后的他们,又经历了什么,现在过着什么样的日子呢。

@自然/21岁/北京/休学1年

那些退学的年轻人 后来怎么样了

△自然拍的西藏

我在去年十一月份的时候被确诊为重度抑郁。手背上还有自残的伤疤。

对未来的不确定和来自家庭的期待让我压得喘不过气来,我开始跑安定医院。

四月份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去了西藏当义工,去了珠峰,在拉萨城里看藏民转山,那时候突然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就像是那些压力一下子消逝不见了。

我曾经在医院看着那些光鲜亮丽的人,华衣锦服之下却是焦虑又不安的内心,他们和我一样,无法解脱。

“世间事,除了生死,哪一桩不是闲事。”那种对于某种信仰的信念是如此纯粹,让我从给自己的漩涡里走了出来,加上好友的帮助,有效倾诉之后,我慢慢地痊愈了。

那些退学的年轻人 后来怎么样了

△西藏

由于治病的时间长,课业有些落下,再加上自己想要逃脱的心情,我选择了休学。

办休学手续的路上,学校给了六张休学通知书,要交到几个不同的部门,后勤部的阿姨就把我的卡立刻停掉了,于是我没法儿进寝室,没法儿去洗澡吃饭。这个时候也会想起,抑郁症病人很多时候可能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怀,社会的冷漠更是加剧了这一点。

后来我办完了休学之后,像是逃脱一般离开了北京。

辗转各地做义工和过路人聊天的时候,都会想起他们,那些我在安定医院遇见的人。我已经知道,沟通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解决方法,希望他们有找到那个出口。

那些退学的年轻人 后来怎么样了

△西藏

这一年,我在全国的青旅和民宿帮忙做义工,已经兜兜转转去了三四个城市。这种让自己在路上的感觉,是我给自己的逃离。我通过打开心扉和阅读,调整自己的心态,让情绪更为和缓,不再焦躁。

我知道一年后我还是会回到学校继续我的学业,继续在所谓的正轨上走着。

但是我心里也会一直抱有我的民宿梦想。我希望有一天,在林芝能建一所属于自己的青旅,带他们去看看南迦巴瓦峰,泡上一杯茶,给来往的过路人慰藉。

我还是会记得那些暗无天日的日子里,凌晨四点的中关村大街,我就坐在天桥上,希望天亮起来。

@小一/22岁/纽约/退学

那些退学的年轻人 后来怎么样了

△小一去波多黎各玩的照片

当我在初三的时候,身边的同学开始有去国外读书的,那是我第一次了解到这样的读书模式,但当时懵懵懂懂,自己的意愿并没有强过爸爸阻止的意愿,这个想法就这么搁置下来,可是出国留学这件事像是在我心里扎下了根,四年后,它总算是成真了。

当上了大学之后,由于我自己喜欢语言和传媒,选择了俄语和英语专业。然而,第一次上课,我突然意识到原来大家不是都在三年级就开始读英语的。当很多时候我都在重复我高中时的知识,我突然开始对未来开始担心。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我们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时候语言更像是成为了一种工具,很多学校也开设了第二外语的课程,那么我只学习俄语和英语,却缺少了专业技能,那么之后可以选择的行业是否太局限。一旦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我开始了焦虑。

我现在所学习的东西是不是让我有足够的竞争力可以去接受未来的挑战?我是不是有足够的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面对之后的工作生活?

当答案开始犹豫时,我想我应该选择一条更加适合自己的路。

我在大一下半学期办理了退学,在家开始学习托福和SAT,准备去美国读书。2015年对我来说,真的是很忙很忙的一年,我在书桌前奋战,几乎比高考还要努力。

那年出现了很多很多的鸡汤,也有年纪更小的孩子们在公众平台上说着他们的梦想和人生规划,每到这个时候我都会觉得非常不可思议,因为我真是一个特别没有规划的人,我只是及时地发现问题,然后迅速地去改变纠正它。

美国的大学有两个入学季,春季和秋季,由于我退学时间就已经不早,可能来不及申请九月份的学校,于是我要准备申请能够春季入学的大学。幸好,我成功地收到了喜欢的大学的offer。于是在2016年初,我踏上了去美国的路。

那些退学的年轻人 后来怎么样了

△波士顿街头

我是一个不喜欢感受太多负面情绪人,当准备好去美国的时候,心中也没有太大的“分离感”,也许是因为准备好了,也许是因为也正在隐隐期待着未来要发生的一切,飞机起飞的瞬间里,满心都是澎湃的欢喜。

在美国学习已经三年了,学习着自己喜欢的广告学,还辅修了心理学,还跑去跟着学了两年日语。因为不同学科都是一项技能,而语言是桥梁,我能够更好的运用我所学到的知识,从而输出成为有价值的东西。

每次临近deadline的时候也很痛苦,在课都堆在一起的时候也有不耐烦。像是每一个平凡的大学生一样,在过程中可能很艰难,但是都好好地忍耐了,也都好好地克服了。哪怕有些时候心中郁结,也能够好好地排解,即使有不开心也很短暂。这种顺利也让我肯定了自己,我做的选择是正确的吧,是能让自己的开心的,也是更能发挥自己的价值的,这种自信也让我能够更好的在异国他乡生活学习。

那些退学的年轻人 后来怎么样了

△纽约涂鸦

现在,身边的同龄人很多都开始了工作,而我也还有一年就要完成自己的学业,因为美国和国内的广告环境很不同,本来想着因为学习了日语,想要去日本读广告的研究所,也可以作为一种中西融合的过渡,但是又考虑到这样一个行业也许实践更为重要一些,而在工作之后,也可以更清楚自己需要去哪儿学什么,于是把赴日深造这件事情先好好地放起来,等时机到了,再去打开她。

不过不管什么方向,不管什么选择,都像是那个下定决心的瞬间一样,我想我都会好好地执行并且完成它。

这一路我很高兴自己都是带着笑容的,因为快乐应当是是完美结局的必要条件

未来虽然是未知,但我也相信,那一定会很好的。

@青桐/20岁/北京/休学一年

那些退学的年轻人 后来怎么样了

△火星拍的垦丁日落

“我会一直记得那天的夕阳,我跑去了景山,却没赶上摘镜头盖子。那是第一次,我就看着它落下去了。”

在我初中的时候,我对自己的名字特别不满,觉得俗气,这时候恰好看到沙发上扔了一本王小波的《青铜时代》,于是我就去改了名,叫做青桐。

从小我就是这样一个人,有主见,也不怕跌倒不怕麻烦。高中的时候在全国跑,举办模拟联合国。从那时候开始,我的阅读从诗歌文学开始向社会偏向,那些未曾正视过的严肃问题一个个摊开在我的面前。

也是在高中的时候,我从家乡的小城市到了北京,看到了那么多书店,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来北京念大学。

而两三年后,我站在这里,却又开始茫然若失,我到底要什么呢。

我在学校的孝通班,学的是社会学、人类学和历史学的综合,这样的学科本就很需要学生下田野去做调查跟项目,可学校里这样的机会少之又少。

到了去年暑假,我对自己的状态不满意,又有焦虑,不知道该如何调节它,于是我想到了休学。

机缘巧合,我认识了我现在所在的机构老板,这是一个致力于城乡教育更加平等的机构。我一起聊天吃饭,探讨各种问题,我们还一起去了湖南的基地,这种实地观察让我更加了解这个机构,明白它的运作。

那些退学的年轻人 后来怎么样了

△合作空间的照片

去年冬天,北京异常冷。我在刺骨寒冷中思考,下定了决心去加入这个机构。

一旦决定做一件事情,那么一切都变得轻松了起来,和家人交流的过程也几乎无阻碍。办完手续整完行李之后,我跑去了景山,却偏偏没赶上日落。

夕阳像是一场告别。

我出发了,给了自己一年的GAP。

我所在的机构在湖南与当地的高中合作,我们建设活动空间,建立图书馆,和支教不同的是,我们也同样注重孩子课余的教育,我们会设计各种各样的活动,让他们探索这个世界。我之前有营地教育的经验,于是我们组织了在户外的班会课,班会课以班级为集体,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在繁重的学业之余,让同学们一起参与到对社会事件和自然世界中来。

那些退学的年轻人 后来怎么样了

△青桐和孩子们的合照

由于从小在比较小的城市里长大,在高中全国参与模拟联合国的时候,会感受到教育的不平等性,我了解到我所缺少的那些教育,它们不是来自于书本的知识,而是来自于“图书馆”和“引导者”。于是我非常享受和这些高中初中的孩子聊天的时间,其实这并不是一件多么伟大的事情,我在做的只是陪伴而已。

当今支教的现状很多都是利用寒暑假去给孩子们上课,可是对于那些孩子来说,应该是放假的日子可能还是要去学校上课,反而打扰了他们的日常生活。更何况,教育不仅仅是课堂上的知识传授,还有那些在课余时间的阅读和陪伴。建立合作空间,建立图书馆,让孩子们可以接触到更多课本之外的知识,见识到更大的世界,在他们每一个需要关怀的时间都存在于他们的身边。从这个角度看,Be there是更重要的事情。

那些退学的年轻人 后来怎么样了

△小乡镇

离开北京时,把这个事情和一些朋友说了,在乎的人都觉得很酷,还说要请我吃饭,后来在做项目的空隙我回过北京,他们真的请我吃饭了。

小的时候在小城市里长大,后来上了高中之后,做了模拟联合国,在全国跑,交了各种各样的朋友,在那些比较发达的城市里,我可以明显感受到教育资源(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存在着不平等,当我处于模拟联合国的现场时,可以明显感受到那些来自充沛教育资源地方的孩子,他们很早就开始思考那些严肃的问题,而与此同时,可能小城市中的孩子还在为一些小问题争执着。

这也是让我下定决心做这件事的一个原因,想要更加致力于城乡教育更加平衡。

那些退学的年轻人 后来怎么样了

△小乡镇

在之后,我想转学去国外继续学习社会学。由于国内的教育偏重书本,而在从这一年休学项目的经历之中,我更加明白这个决定对于我来说很重要,因为体验和共情都是社会学的关键所在。我想不管未来是什么样子的,我都找到了和审视中的自己和谐相处的方式。

我的冒险还有大半年的时间,我也一直会在路上。


采访的时候,小一说得话我记得很清楚。她说:“可是我的故事不酷。”

诚然,有些人暂停或者中止学业是为了追逐自己的梦想,我真的很敬佩这样的人,可是我想,踏实、埋头苦读而换来的一个不同未来,也一样值得尊敬。

没有不酷的青春,只有不敢的青春。

不管选择了什么,不管是什么样的选择。

年轻人们,在太阳升起的时候,请再次启程。

那些退学的年轻人 后来怎么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