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爲什麼你們質疑我的審美,看這雙耳瓶,瓔珞不挺喜歡的?

FOR THE GLAZE

哥釉瓷

清乾隆時期,中國瓷器發展到頂峰。尤其是哥釉瓷。在明代成化年間,哥釉瓷就已經可以說盡善盡美了,但是到了清代乾隆年間,哥釉瓷再一次達到頂峰。

哥釉瓷,亦名碎釉瓷,始於宋代,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但宋代哥釉傳世極少。哥釉瓷有一個重要的特徵是釉面開片,這是瓷器釉面的一種自然開裂現象。明代時期,景德鎮成功燒製哥釉器。從永宣至成化,哥釉瓷已經達到了盡善盡美的程度,尤以成化仿哥釉瓷瓶、斗笠碗、爐等為主流,釉層瑩潤,光澤內斂,也成功燒出了金鉤鐵線。目前,成化仿哥釉瓷已經難覓蹤影。明晚期至清乾隆,哥釉瓷再一次達到頂峰。

其細碎的紋片,肥厚的釉層成為當時瓷器爭相效仿的寵兒。哥釉青花龍紋是在玉質般的哥釉上面描繪鮮豔、明亮的青花,使古典的青花與皇室龍紋相得益彰,互為襯托,極為美觀。哥釉瓷青花紋飾一經推出,一時成為備受追捧的“香餑餑”。晚明至清代的哥釉青花被景德鎮大窯、名窯紛紛仿製。在眾多窯址中,一些為官燒製的青花瓷為與民間款以示不同,題“官”字以示區別,字體採用宋代常見的款識,也有些用淺刻紋,因此普遍出現小器大開片、大器小開片的哥釉瓷現象。

FOR THE BOTTLE

雙耳瓶

雙耳瓶-瓶式之一。因頸部兩側貼附雙耳而得名。宋代南北瓷窯普遍燒造,由於耳的形式不一,名稱各異。龍泉窯、哥窯、官窯多貫耳瓶,系仿漢代投壺式樣。鳳耳瓶、魚耳瓶為龍泉窯特有。定窯所制雙環耳瓶較為少見。元代有青白釉S形雙耳瓶,明景泰景德鎮窯有青花戟耳瓶,清代乾隆景德鎮窯有象耳、螭虎耳、龍耳等象形雙耳瓶。

APPRECIATION

精品鑑賞

最近,深圳雍道文化有幸徵集到一款乾隆哥釉雙耳瓶,瓶口徑:9cm 底徑:7.6cm 高:25cm。

乾隆:為什麼你們質疑我的審美,看這雙耳瓶,瓔珞不挺喜歡的?

乾隆:為什麼你們質疑我的審美,看這雙耳瓶,瓔珞不挺喜歡的?

乾隆:為什麼你們質疑我的審美,看這雙耳瓶,瓔珞不挺喜歡的?

"哥窯"名列宋代五大名窯,在陶瓷史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該哥窯瓶胎呈黑色。釉為失透的乳濁釉,釉面泛一層酥光,釉色炒米黃,釉面以小紋片結合。經染色後小紋片為黃褐色,也稱'金絲鐵線'"墨紋梅花片""葉脈紋"'文武片'等。這是傳世哥窯的主要特徵之一。

此“哥釉雙耳瓶”撇口,束頸,頸上出雙耳,溜肩,圈足。

通體繪各種象形文字、人物動物等圖案,給人一種離奇又不拘一格的印象,頗具動感。

型制嚴謹碩大,其胎質堅挺,極具收藏價值。

底部是紅色“大清乾隆年制”落款。

乾隆:為什麼你們質疑我的審美,看這雙耳瓶,瓔珞不挺喜歡的?

哥釉雙耳瓶 (印章)

這款乾隆哥釉雙耳瓶設計極為獨特、巧妙不失簡潔靈動,品相完好,因此具有的藝術價值極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