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筆筒,血中帶綠

FOR THE HISTORY

尋覓歷史

中國瓷器多種多樣,有白釉、青釉、紅釉等。

這些都屬於顏色釉。紅釉,是在基礎釉料中加入不同的金屬著色劑,經不同的溫度和相應的燒成條件燒製而成的紅色陶瓷品種。紅釉瓷器自元代開始便成為宮廷內祭祀、陳設的主要瓷種,明清兩代進一步發展,成為官廷瓷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雍正時紅釉器胎體均輕薄勻稱,祭紅釉色調不如明永宣時期鮮豔,但呈色純正,釉質細膩,施釉勻淨,釉層內有不均勻的斑點,也有泛黑的釉色。珊瑚紅釉器物釉面細潤勻淨,呈色統一,器物色澤嬌豔,較康熙同類器物紅多而黃少,釉色紅中微閃黃色,更顯嬌嫩。胭脂紅釉燒製更為精湛,釉色有深淺濃淡之分,深者紅中泛紫,稱胭脂紫;淺者呈色濃豔,稱胭脂紅;更淺者色澤略呈粉紅色,稱胭脂水。釉層較薄,釉面有微小顆粒。

鑑賞

最近,深圳雍道文化徵集到一款清雍正年間豇豆紅釉筆筒。

一個筆筒,血中帶綠

一個筆筒,血中帶綠

今天展示的這款筆筒,形制規整,直筒身,玉璧底,足部露胎,胎體細膩,質地潔白。通體施紅釉,釉色勻淨潤澤,色彩深豔,猶如初凝的牛血,釉層肥厚,澤光瑩瑩,金屬質感頗強。釉面佈滿大小紋片,錯落有致,縱橫交織如網,層層迭迭,晶瑩透亮,饒有趣味。整體口徑:17cm 底徑:16.5cm 高:15.5cm,底部帶款:大清雍正年制。

常識

豇豆紅釉源自清康熙。康熙朝苦心研究紅釉瓷器,精心仿製永樂、宣德時期的寶石紅,在燒出“郎窯紅”瓷器的基礎上又研製燒造出了豇豆紅瓷器。豇豆紅瓷器也叫美人醉、娃娃臉、桃花片。可見其嫵媚動人,豇豆紅瓷器釉面顏色像成熟了的豇豆,紅中帶綠,所以叫豇豆紅。豇豆紅瓷器紅色比較淡雅,並且帶有綠點的特徵,綠點是在高溫下釉子中的銅分子二次氧化而爆破產生的,本來是缺陷,後來成了美。豇豆紅瓷器釉面柔和悅目,清淡優雅。

一個筆筒,血中帶綠

高溫銅紅釉中,豇豆紅釉與郎窯紅釉齊名。由於釉色帶粉質感,,猶如北方紅豇豆之呈色而得名。一般認為豇豆紅釉創燒於康熙時期,直至20世紀末在景德鎮御窯廠遺址中出土了宣德時的豇豆紅釉的器物標本,說明康熙紅釉品種與明代宣德時期淵源極深,也是一種仿宣德的品種。豇豆紅因其色調淡雅宜人,釉質瑩潤無比,造型輕靈秀美而聞名於世,有“綠如春水初生日,紅似朝霞欲上時”之美謄。

一個筆筒,血中帶綠

豇豆紅釉燒成難度大,製作時間長,所以傳世品一般為宮廷御用之物,流散民間的極其稀少。從器型上講,豇豆紅一般都是小件器,以文房用具以及案頭陳設為主,主要有太白尊、石榴尊、菊瓣瓶、蘋果尊、柳葉瓶、玉壺春瓶、洗、印盒、筆筒等,大件器很少。一般器底都有“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楷書官窯款。雍正時期曾燒製過,但釉色灰暗,雍正以後已不再燒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