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是如何统一六国的,跟秦始皇关系不是很大

根据天涯“泪痕春雨”文章编排

秦国最后统一了天下,所以我们容易有一种错觉,秦国君主也好,执政官也好、统帅也好,都是最优秀的。当然了,秦国的制度也是最优秀。否则,怎么会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呢?

其实呢,类似的历史观,就是标准的唯心史观。

第一、当我们把秦国统一天下的原因,归为君主优秀、执政官优秀、统帅优秀时。为什么不想一个问题,那就是,难道天佑秦国?所以在一百多年时间里,秦国优秀的君主,死了一个又一个;优秀的执政官死了一个又一个;优秀的统帅死了一个又一个。却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

更主要的是。

秦昭王死后,他儿子干了一年,就驾崩了;他孙子干了三年,又驾崩了。他的重孙子,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秦始皇横空出世时,多大岁数呢?十三岁。

如果君主优秀,帝国才能如何如之何,那在秦昭王死后的十多年时间,秦国应该没有道理继续欣欣向荣啊。因为,君主四年时间换了三个,而且最后上位的还是一个13岁的少年,他当时肯定不具备独立的行政能力。问题是,秦国在这段时间,版图依然在不断扩大。这样说来,秦国的强盛,与秦王本身的能力,好像也没有必然的联系啊。

当然了。

商鞅怎么死的?被秦王车裂的。

白起怎么死的?被秦王逼死的。

这样看来,秦国好像也不是多么把人才当回事啊。总而言之,死了张屠户,也没有见大家就吃带毛猪啊。

第二、当我们把秦国统一天下的原因,归为制度的先进性时。为什么不想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商鞅变法有这样神奇的功效,在后来的一百多年时间里,为什么没有一个国家,试图复制秦国的这种成功呢?

商鞅被车裂后,秦法依然实行;范睢、李斯等外国人到了秦国,一样把秦法玩的头头是道,可见商鞅玩的那一套,本身就不存在什么无法复制的难度。如果玩商鞅变法那一套,就如同人练了九阴真经一样效果明显,为什么在后来的一百多年时间里,从来没有没有人成功复制商鞅变法那一套呢?

所以,当我们强调制度的作用时,千万不要忘了一件事。制度是怎么出现的?制度是靠什么维持的?

用唯物史观去分析,自然是离不开客观环境的分析。

总而言之,在特定的环境下,优秀的君主、执政官、统帅自然会源源不断的产生;总而言之,那就如同韭菜一样,割一茬子还有一茬子。

总而言之,秦献公死了,就死了吧,有秦孝公。秦孝公死了,就死了吧;有秦惠王。秦惠王死,就死了吧,有秦昭王;秦昭死了,就死了吧,因为有更拉风的秦始皇啊。换而言之,秦国的霸业,并不会因为哪个优秀的国君死亡,而突然停顿下来。

再总而言之,商鞅死了,就死了,秦国并不会因为商鞅被车裂而衰弱。

再总而言之,白起死了,就死了,秦国也不会因为白起被逼死而衰弱。

太祖皇帝不是早就说过吗,死了张屠户,大家难道就要吃带毛猪?换而言之,少了谁,地球也照样转。

难道,这是因为天佑强秦,所以一百多年时间里,优秀的君主,一个接一个,优秀的执政官、统帅一个接一个?所以,死了张三,就有李四;死了李四,还有王五。显然不是的。

想解释这一切,显然得从经济基础上分析。

在特定的环境下,优秀的的人才,常常是成群结队的出现。

最经典的就是诸子百家,那段时间出现的大师,比后来两千年出现的大师加起来也要多。

再经典点的,就是沛县只是一个县城,但是影响历史、名垂千古的大哥级人物,恐怕伸出一把手,都未必能数出来。

从经济基础上分析秦国崛起,21tc_bianzhou在前一段时间,讲了很多。当时,我也搭顺风车讲了一些。今天,我再从地缘上分析一下,秦国为什么会崛起、称霸天下。

秦国是如何统一六国的,跟秦始皇关系不是很大

好了,现在正式书归正传。

在多方博弈的环境里,并不是力量最强大的个体,就一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原因很简单,在多方博弈的环境里,谁的力量最强大,谁就有可能成为大家联合进攻的对象。而个体再强大,面对众多个体的联合进攻,常常也是死路一条。

所以,在多方博弈中,许多个体失败,常常只是因为他太强大了,强大的,使他成了大家最优先考虑灭掉的对手。一旦出现类似的结果,他的强大,常常给他带来的就是灾难。

因为类似的原因,所以某个国家虽然强大,如果没有良好的地缘条件;也常常会失败的很难看。所以,秦国可以统一天下,自然是和它的经济基础,有着很大的关系,但是更和他的地缘有关系。

为了让大家对秦国的地缘优势有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我们先看一下,那些没有地缘优势的强国,是如何一个个由盛转衰,并为秦国崛起,不断让出道路的。

在战国初期,秦国还没有占据现在的陕西全境,因为现在陕西,很多地区都被魏国占据着。在战国初期,秦国也没有占据现在的四川全境;因为现在的四川,一部分被楚国占据着,一部分被巴国、蜀国占据着。这样的秦国,与魏、楚、齐相比,真有什么了不起的优势吗?显然没有的。甚至还处于明显的劣势。

战国是从哪一年开始的?它有很多种说法,这里我们选择公元前403年的说法。按这种说法,战国只有不足二百年时间,因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就统一了天下。

秦国是如何统一六国的,跟秦始皇关系不是很大

在战国最初的五十多年时间里,单从力量上看,最有潜力统一天下的国家,其实是魏国。当时的秦国,与魏国相比,无论从哪个角度,都也不是一个重量级的选手。

魏国处于中原地区,所以经济最发达,变法也最早;而且综合实力最强;关键是,他占据着从前秦国的河西之地,把秦国压制的看不到出头之日。因为类似的原因,在战国最初的五十多年时间里,魏国就大有虎视天下之势。但是,一个国家已表现出这种态势,自然就会成为天下的公敌。在这种背景下,它有没有地缘的优势,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在当时,如果是单挑,魏国自然有信心打败任何一个国家。问题是,如果周边的国家,从不同的方向打击魏国?魏国自然是要捉襟见肘了。关键是,魏国地处中原,接壤的国家太多。而且魏国四周也没有非常险要的地方,一旦被周边国家联合围剿,实在无法避免被削弱的命运。

魏国由盛转衰的时代;大约伴随着一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故事。那就是孙膑、庞涓斗智的故事。在孙膑庞涓的故事里,似乎是孙膑智高庞涓一筹,所以处处可以算计庞涓。

其实呢,孙膑可以一再大败庞涓,原因非常简单,那就是庞涓是魏国全盛时代的代表人物。表面上看,庞涓这是占尽了天时、地利;实际上,这是庞涓最大的不利之处。

我们看看,孙膑第一次大败庞涓的情形。当时,庞涓率领魏国军队,已攻破了赵国的都城。如果是单挑,魏国的整体实力,估计就会因此更上一层楼了,因为魏国此时的态势,这就是后来长平之战后,秦国咄咄逼人的态势啊。

更主要的是,长平之战后,秦国都没有攻入邯郸城;而当年的魏国,就已攻入了赵国的邯郸城。问题是,看到魏国这样如虎如狼的样子,周边国家会坐视吗?显然不会的。

在这种背景下,孙膑率领齐国军队,大举进攻魏国。单看这层意思,当时孙膑能打败庞涓,就相当于是齐、赵二国联手打魏国。

更主要的还在于,看到这种好机会,秦国自然也不会闲着。庞涓率军进攻赵国邯郸,是公元前354年的事;孙膑第一次大败庞涓,是公元前353年的事;而就在这两年时间里,秦国也拉开了收复河西之地的战争序幕,并且抢战了大片魏国的河西地盘。

当然了,看到这种好机会,楚国也没有闲着。楚国也率军进攻魏国;抢战了魏国南部的大片土地。事实上,只要我们知道,这些最基本的历史事实,大约就会知道,孙膑可以大败庞涓,就是因为当时的魏国,是和秦、楚、齐、赵四国在不同的地方同时开战,魏国再强,又怎么能抵挡过来呢?

秦国是如何统一六国的,跟秦始皇关系不是很大

我们再看看,孙膑第二次大败庞涓时的情形。

当时庞涓正率魏国军队攻打韩国,已打得韩国捉襟见肘了。如果是单挑,魏国的整体实力,估计就会因为这次胜利,而更上层一层楼了。问题是,看到魏国这样如虎如狼的样子,周边国家会坐视吗?显然不会的。

在这种背景下,孙膑再次率领齐国军队,大举进攻魏国。当然了,在这种背景下,秦国也没有闲着。我们知道,孙膑第二次大败庞涓是公元前341年。而在同一年,秦国在商鞅的主持下,再次大举收复河西之地,并且大败魏军,再次迫使魏国割让大片河西地盘。

只要我们知道这个最基本的事实,大约就会知道,当时的魏国与韩国打得疲惫不堪之时,突然再与齐、秦两国在东西两条战线上开战,自然是没有什么胜算的。

关键是,在孙庞斗智的故事中。我们大约就可以看出来,魏国的地缘有多差。因为,孙膑在智斗庞涓时,引出一个非常著名的成语、战术。那就是围魏救赵。

魏国大举进攻赵国邯郸城时;赵国请齐国出兵相助,齐国都没有派军奔赴邯郸一线,因为,孙膑直接就率军大举进攻魏国都城了。魏国大举进攻韩国时,韩国请齐国出兵相助时,齐国依然没有派军直奔韩国;还是照葫芦画瓢,继续率军大举进攻魏国都城。面对这种战术,魏国除了赶紧回师保卫本国都城,似乎没有任何选择了。

在这种背景下,魏国与齐国两次作战,都是在远方和第三国作战;突然听到齐国大举进攻本国都城,然后率军赶紧回援。这样一折腾,魏国与齐国交战时,劣势自然是太明显了。更可怕的,如果齐国这样摆魏国一道,魏国也还有机会躲过一劫。问题是,秦国其实也是照葫芦画瓢,在河西地区连续两次大举进攻魏国;在这种背景下,魏国终于一蹶不振了。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秦国在强盛时,大举进攻别国时,会遇到这种尴尬的场面吗?大约是不会遇到的。因为,秦国是标准的四塞之国,围魏救赵的招数虽然不错,但是想照葫芦画瓢的用于围秦救赵估计就有点难了。如果秦国没有良好的地缘优势,他即使可以崛起,一旦成为周边国家联合围剿的对象,估计也很难避免魏国崛起时的尴尬局势。

魏国由盛转衰之际,正好与商鞅变法同一个时间段。而且,秦国两次收复河西的战争,都是由商鞅主持的。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秦为在战国前期再度崛起,一方面自然是得益于商鞅的变法,另一方面,恐怕也是得益于诸侯正在联手肢解魏国。

在此后十多年时间里,秦国继续进逼,终于把魏国彻底赶出了河西地区。当然了,也是到此为止,秦国才成为一等强国。但是,直到此时,秦国也只是变成了一等强国;因为与楚国、齐国相比,秦国也实在没有多了不起的优势。

魏国霸业突然中断之后,关东最强大的国家大约是楚国。

在公元前306年,楚国在楚怀王的领导下,又取得了一个震惊国际社会的大胜利。那一年,楚国把越国给灭了。而楚国突然由盛转衰的分界线,大约就是从此开始的。

从前,吴国最强盛时,就有资格北上争霸中原;后来,越国兼并了吴国,同样有资格北上争霸中原。现在,楚国竟然把越国给兼并了。这意味着春秋时代的楚、吴、越三国溶为一体了。那一年,大约是公元前306年。(越国灭亡的时间,一直存在争议,我们这里按比较传统的说法。)

不要说别的事实了,单凭这一件事,我们大约就可以看出来,楚国当时有多强大。问题是,正因为楚国突然膨胀,自然成为周边国家围剿的对象。

楚国由盛转衰的这段历史,与一个非常著名的楚王联系在一起。这个楚王,就是楚怀王。

楚怀王之所以非常著名,是因为在最流行的历史故事中,楚怀王就跟个二傻子一样;总而言之,秦国随便许诺给楚怀王两块糖,楚怀王就跟傻子一样的,啥事也能干出来;最后让秦国活活玩死了。

再总而言之,楚国突然衰弱,就是因为出了这么一个活宝般的楚王。但是,楚怀王显然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楚王。因为,我们都知道,秦汉相交之际,诸侯联军就是团结在楚怀王的大旗下,进攻秦国的。当时,大家不但让楚怀王的孙子当他们的大哥大;更让楚怀王的孙子,继续以楚怀王的名号统率天下。事实上,不用说别的,仅这一件事,我们就可以知道,楚怀王绝不是二傻子。因为,秦末的诸侯联军,从哪找不到一个旗帜性的人物,非要找一个二傻子当呢?

一个国王因为愚蠢、贪婪,死于非命,怎么可能在此后近百年时间里,一直受到人们的怀念、爱戴呢?以至于,秦末诸侯联军,还会把他拿出来当旗帜呢?楚怀王领导下的楚国,之所以由盛转衰,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当时的楚国太强大了。强大的,一时成了周边国家的围剿对象。

因为,从前的楚、越、吴三国溶为一个国。北方的齐国、魏国自然会丧失起码的安全感。

在这种背景上,齐国、魏国自然达成了某种默契,总而言之,联手削弱楚国的这种扩张势头;因为类似的原因,他们希望秦国会配合他们这种战略,自然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在这种背景下,楚国想玩联秦制齐、魏的战略;自然没有什么奇怪可言。

楚国这种玩法,和稍后的齐国想和秦国并称二帝的战略,其实是大同小异的。总而言之,我们两个超级大国,实现默契,瓜分周边的小国。因为秦国后来兼并了六国,所以我们常常有一种错觉,那就是在战国开始时,关东诸国就已把秦国当成了最危险的敌人。其实呢,这只是我们的一种错觉。

因为在长平之战之前,秦国固然危险;而先后崛起的魏国、楚国、齐国,同样非常危险。

甚至而言,秦国地处西部,所以秦国对关东各国的威胁,比先后崛起的魏国、楚国、齐国,似乎还要小一些。当然了,也正因为类似的原因。所以,秦国打击魏国时,那是得到了关东各国的支持;当然了,秦国打击楚国、齐国时,依然获得了关东各国的支持。

事实上,秦国就是把握这种机会不断强大起来的。最初,秦国利用国际社会围剿魏国的机会,夺回了河西之地;现在,秦国又利用国际社会围剿楚国的机会,大举掠夺楚国西部的地盘。

我们总认为,楚国之所以,让秦国这样欺负,是因楚怀王被秦国两块糖哄得,就和齐国断交、绝交了。其实呢?楚国既然灭了越国,楚国与齐国的矛盾就是无可调和的。因为,吴国、越国都能威胁齐国,这个把吴国、越国兼并的楚国,对齐国的威胁我们可想而知。

在这种背景下,齐国自然会倾向于和秦国联合制约楚国。因为齐国与秦国相隔很远,而与楚国相隔太近了。

远交近攻的战略,这并没有什么高深的。秦国会玩,齐国也会玩。现在,无论楚国、齐国,其实都有联合秦国的的意图。在这种背景下,秦国自然是占尽了优势,于是利用这个机会,把楚怀王玩的那是进退失据。当然了,楚国的全盛时代,从此就过去了。

当然了,在此期间,最大的受益者,自然就是秦国、齐国。在楚国衰弱后,秦国也不是唯一的超级大国。因为,当时的齐国,显然完全可以和秦国相提并论。

更主要的是,在齐国最风光的时候,齐国曾率领诸侯联军,一度打得秦国也得割地求和。那是公元前296年的事。“齐、韩、魏、赵、宋五国共同出兵攻打秦国,到了盐氏地方即行撤回。秦国把武遂归还韩国,把封陵归还魏国,以求和解。”

但是,齐国领导关东各国打压秦国的战略,显然很难长久的贯彻下去。

因为,齐国与秦国隔的太远了,就算齐国能把秦国打得一再割地求和,甚至把秦国打得退回函谷关。相关地区,也无法纳入齐国的版图啊。既然如此,齐国领导关东各国打压秦国的结果,也就是让齐国的邻国越来越强大罢了。在这种背景下,齐国自然很难坚持这种战略。

也许有人会说,可以转换一下土啊。比如,占据秦国土地的国家,把东国这的国土给齐国割出一部分就可以了。问题是,秦国越来越强大,自然非常可怕,齐国越来越强大,也非常可怕啊。如果这样玩,齐国自然有领导大家进攻秦国的动力了,关东其它国家却丧失了支持齐国进攻秦国的动力了。

所以,齐国领导关东六国成功打压秦国后,就没有再继续这样做了。相反,若干年后,齐国又干了一件极为风光的事。当然了,从此以后,齐国就开始由盛转衰了。

在公元前284年,齐国把宋国灭了。要知道,宋国在当时,是仅次于战国七雄的强国。齐国灭掉宋国,再次让关东各国都感到了威胁。在这种背景下,关东诸国就在秦国的领导下,开始了大举围剿齐国了。

齐国面对五国联军的围剿,当时就让打得一败涂地了。因为,齐国七十多座城池,当时只有两座城池,还控制在齐国手中,其它城市,都沦陷了。从某种意义上,齐国的灭亡,也就需要最后轻轻的一推了。

秦国是如何统一六国的,跟秦始皇关系不是很大

就在这生死关头,田单玩了一个火牛阵,于是齐国死里逃生了。但是,死里逃生的齐国,显然原气大伤了。在说这段历史时,我们通常把齐国的死里逃生,归于燕昭王死了,或乐毅被换下了;或是干脆把它归于田单太厉害了。

其实呢,这只是其中的原因之一。而最主要的原因显然是,如果齐国灭亡了,这个庞大的齐国,让谁去瓜分呢?秦国和齐国隔的太远,自然没有机会去分一份。既然秦国没有机会分这一分,秦国自然不可能支持别的国家,去瓜分齐国啊。因为,齐国灭亡了,周边国家都瓜分一在块,秦国啥也得不到,那相对而言,岂不是意味着秦国衰弱了?

在这种背景下,大家饱揍齐国一顿,抢点东西,就都陆续撤军了。在这种背景下,只要燕国人心不足蛇吞象,非要占据齐国,结果自然是临门一脚,说死说活,就是踢不进去。

因为,燕国把齐国兼并了,就意味着燕国突然膨胀了,这样的燕国出现,自然会对四周的国家都构成威胁。在这种背景下,大家自然不会再支持燕国攻打齐国,相反还会通过各种形式阻挠燕国这种野心。既然如此,燕国在灭亡齐时,临门一脚就是踢不进去,有什么好奇怪的?

在这种大背景下,就是燕昭王活着、乐毅继续率军,恐怕也是这种结局。因为,以前是五国联军群殴齐国,齐国自然不是对手;现在齐国和燕国单挑,本身就容易翻过身来;关键是,周边的国家,肯定谁也不希望燕国兼并齐国;燕国与齐国能打出什么结果来?

最后,田单玩了个火牛阵,直接把燕国赶出了齐国,于是齐国死里逃生了。

但是,经过这样一折腾,齐国自然是原气大伤了。那一年,是公元前279年。

此前不久,也就是齐国被五国联军共同围剿前一年。秦国、齐国曾有计划并称二帝;总而言之,秦王称西帝;齐王称东帝。再总而言,我们两个超级大国,一块瓜分天下。遭此重创,齐国虽然复国了,还有资格与秦国联手瓜分天下吗?显然没有了。

关键是,在此过程中,秦国趁关东各国火并的一塌糊涂之际,那是纵横开合,如鱼得水,又把周边国家蚕食了很多。这是秦国突然膨胀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楚国、齐国虽然有实力领导关东各国制约秦国,问题是,关东各国肯定认为,楚国、齐国,比秦国更危险;跟着他们制约秦国,无非是前门驱狼、后门进虎罢了。

更主要的是,因为楚国、齐国地处关东,对关东各国的威胁,比秦国似乎还大。所以,关东各国不但不跟着他们制约秦国,反而还一直伙同秦国打压他们。

齐国死里逃生后,秦国终于成了唯一的超级大国。秦国开始虎视天下的格局终于形成了。

在这种背景下,后来合纵进攻的对象,才开始变成了只针对秦国。此时,其实已进入战国后期了。因为,此时距秦始皇统一天下,也就只剩下五六十年时间了。

但是,因为秦国有着极佳的地缘优势,所以诸侯联军怎么折腾,也无法从多条战线上同时威胁秦国,所以很难打开局面。

更主要的是,关东先后称霸的强国(魏、楚、齐),在从前一系列的合纵打击下,都先后衰弱了。在这种背景下,关东各国虽然有心抑制秦国,却也无法实现有效的合纵了。

当然了,最主要的还在于,秦国是虎狼之国,关东的强国,谁也不是省油的灯啊。所以,关东诸国在秦国虎视天下之际,都也是希望趁兼并周边弱国。在这种背景下,他们不要说合纵攻秦了,甚至还经常有一些国家,受到周边国家的欺负,所以要请秦国出来主持正义。

齐国死里逃生后,不到二十年,秦国又打了一场大胜仗。从此,赵国做为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更无法动摇了。这场大胜仗,就是长平之战。当然了,看到秦国这样咄咄逼人,关东各国终于再次实现联合,于是秦国眼看就要灭亡赵国了,也是临门一脚就是踢不进去了。

但是,这一战之后,秦国虎视天下的格局,更是难以动摇了。这场战争,发生在公元前260年。信陵君救赵,发生在公元前257年。

此时距秦始皇统一天下,只有36年了。

从此以后,所谓的合纵,自然更是专门针对秦国了。问题是,秦国是虎狼之国,关东各国都也不是省油的灯啊。

所以,赵国长平惨败后。燕国就动了一个心思,总而言之,赵国已让秦国打得快残废了,我们过去捡个现成的便宜,该有多好?于是,燕国就率军去攻打赵国。结果,让赵国的军队,一鼓作气打到了燕国的都城下。最后,燕国又是磕头又是求饶,终于算是摆平了这件事。

当然了,关东诸国之间的火并,绝不是只此一例。只是这一例,比较让人欲说还休罢了。赵国都让秦国打成这副德性了,周边国家竟然没有兔死狐悲的感觉,相反还想落井下石。

既然关东诸国,面对秦国虎视天下的格局,依然想着互相兼并对方。秦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不断向东扩张,自然没有太大的难度了。

又过了几年,秦始皇继位了。那一年,是公元前246年。

秦国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已是无可动摇了。所以,秦始皇未亲政那几年,秦国扩张的步伐,依然一直没有间断过。

秦国是如何统一六国的,跟秦始皇关系不是很大

又过了几年,秦始皇亲政。那一年是公元前238年。

此时,距天下统一,只剩下17年了。

在过去近二百年时间里。秦国趁大家联合制约魏国之际,跨入一等强国之列。此后,趁大家联合制约楚国、齐国,渐渐成超级大国。联合关东各国,把齐国打得大伤原气后,终于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长平大战后,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

此后,又经过二十多年,不间断的扩张。统一天下的时机已成熟了。

在这种背景下,终于轮到秦始皇闪亮登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