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入摩之後又準備入富,那我們需要注意什麼?

A股入富,將帶來萬億增量資金,市場有望…"這一句話聽起來很熟悉,實際也是這樣。在去年A入準備加入MSCI之前,也有相同的說法,甚至語句都是一樣的,只不過吧"入富"換成了"入摩"。入摩與入富,二者不同的地方在於,A股入摩,資金總體上是相對確定的,第一批次的資金為100億美元左右(第二批500億美元)。對於入富來講,當前只是估計,樂觀估計會吸引5000億美元的資金入場。那麼,如果A股入富成功了,對於我們小散來講有哪些好處,又需要注意些什麼?

A股入摩之後又準備入富,那我們需要注意什麼?

"A股入富,將帶來萬億增量資金,市場有望…"這一句話聽起來很熟悉,實際也是這樣。在去年A入準備加入MSCI之前,也有相同的說法,甚至語句都是一樣的,只不過吧"入富"換成了"入摩"。入摩與入富,二者不同的地方在於,A股入摩,資金總體上是相對確定的,第一批次的資金為100億美元左右(第二批500億美元)。對於入富來講,當前只是估計,樂觀估計會吸引5000億美元的資金入場。那麼,如果A股入富成功了,對於我們小散來講有哪些好處,又需要注意些什麼?

第一點就是降低預期,之前MSCI的預期很高。從去年5月份就開始,圍繞著相關白馬品種,指數一路走高。其中背後的邏輯,一是基於在估值的角度,當時很多個股的股價低估,二是證監會倡導價值投資。二者的作用之下,相關品種的保持了一路上漲的態勢。但對於散戶來講,細緻的部分卻忽略了。既然基於低估,那麼股價的上漲總有一天就會成為高估,低估與高估是如何界定的。不同的行業有不同的股指方法,甚至一些行業至今都沒有統一的股指方法。那麼這對於個人來講,勢必是一個難題。另一方面,很多的散戶都保持在一個追漲殺跌的習慣之中,或者一直等待XXX給推薦了一隻個股這樣的層級。行情好的時候是可以,但一旦行情轉差,最終的結果就是一路套到底。而且就拿今年來說,MSCI正式入場之後,並沒有之前預期的那樣,重新讓指數再度雄起,反而一度跌到了2700點。

即便是A股入富,預期也不應太高。

A股入摩之後又準備入富,那我們需要注意什麼?

(MSCI正式生效開始,上證指數最多跌了12%,個股就更慘了。)

第二點,資金和指數問題。雖然說外資入場對於整個A股來講是一件好事。就好比魚池裡水多了,自然魚也活躍了。雖然可以這樣比喻,但實際上,資金普遍性流入A股的可能性不大。即便是有行情,也是分化行情。大致上和MSCI入場之前的時期類似。

另外,指數的編制還是基於一些有特點的個股之上,如果把全部A股都編制在指數之中,意義也不大,而且和上證、深證的指數重複很多。參考其他的富時指數,例如富時100、富時Eurotop 100、富時250等。對於中國而言,當前有富時A50指數,如果後續有新的指數成立,猜測規模最大的類似滬深300了,也不排除有某一些行業的指數。相對前期的MSCI相信有很多的交叉,個股也多集中在績優股或貨真價實的科技股之上。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基於入富成功。

第三點,當前仍然需要觀望。任何消息處理表象之外也要觀察時間點。對於A股行情而言,當前缺乏利好消息,市場的積極性也不佳。也不排除這一次消息的擴散就像之前喊保險抄底一樣。最後的結果依然是指數往下跌,眼淚不停的流。

總體看來,當前A股的國際化依然有很長的路要走。停牌時間過長、"鐵公雞"、靠救助免退市的上市公司還是很多。

也希望在未來,我們大A股能越來越健康,也讓我們廣大散戶朋友少受傷。

(溫馨提示: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以上觀點,僅供參考,並不構成投資性建議。想要獲取更多行情資訊,請點擊上方“關注”按鈕,更多精彩內容不容錯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