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化雨 潤物無聲

——市司法局加強“法治建設年”工作紀實

杜志李豔梅

市司法局為有效提升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增強全社會法治意識,他們以學習、宣傳、貫徹《憲法》為契機,採取有效措施,紮實推進“法治建設年”活動,教育各級幹部自覺學法、用法,全面提升依法施政、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引導公民自覺學法、守法,為實現全社會共同尊法的和諧環境夯實了基礎。

多種舉措營商

市司法局多舉措提升服務質量,打造優質營商環境。他們在全市司法行政系統從提升班子和隊伍的內在素質抓起,開展了大學習、大討論、大培訓活動,舉辦了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和深化機關作風整頓優化營商環境專題培訓班5期,300多人參訓;優化機關效能,加大對服務窗口單位的規範化管理,制定並下發“七必須”要求、“二十一不”自身建設承諾書和服務企業“六保證六克服”保證書下發到各窗口單位,形成規章制度進行規範管理。不斷延伸服務觸角、範圍和內涵,開展了進社區、進農村送法律知識、送優惠政策、送法律服務活動,建立市、縣、鄉、村四級公共法律服務實體平臺,達到法律顧問全覆蓋。為了暢通渠道監督問效,他們在局機關、公正、律師、司法鑑定法律援助等窗口單位分別設立了舉報電話和投訴舉報箱。4月20日,市區兩局班子成員及中層幹部和律師協會會長等20餘人參加廣播電臺開辦的行風熱線節目,並通過廣播電視等媒體,向社會作出公開承諾,以直播的形式解答群眾提出的法律問題,調查核實群眾投訴,解決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受到了群眾好評。

全民學法維穩

提高全體公民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增強各級政府和社會組織依法辦事的自覺性。市司法局創新法治宣傳教育理念、方法、陣地、載體和機制,切實增強法治宣傳教育的針對性和時效性,推動全社會形成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濃厚氛圍,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依託重要節點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活動,開展了以“重民生、促發展、走基層”為主題的活動,藉助重大節點的影響,提升普法成效。同時,大力弘揚憲法精神,強化憲法意識信仰作為普法宣傳教育的重要內容,將憲法精神內化為公民心中的真誠信仰,外化於公民的自覺行動,開展了“尊崇憲法、學習憲法、遵守憲法、維護憲法、運用憲法”為主題的法治宣傳教育活動,印製了具有憲法全文的學習筆記本1200冊,在全市免費發放《憲法》單行本1200冊,舉辦了憲法知識培訓班,在全市機關企事業單位進行了學習憲法知識考試。還通過大型戶外電子顯示屏、出動宣傳車、張貼宣傳橫幅等形式,宣傳修改後的憲法,引領“七五”普法的持續深化和普及。出臺了《關於實行國家機關“誰執法誰普法、誰服務誰普法”普法責任制的實施意見》,明確了責任清單。

法律服務惠民

市司法局以貫徹落實司法部和省司法廳“楓橋經驗”會議精神為契機,充分發揮人民調解點多、面廣、經濟、貼心的優勢,依法引導群眾理性訴求,在法治的軌道上,法律的框架內,將矛盾吸附在基層,化解在一線。據不完全統計,全市上半年人民調解工作調處各類矛盾糾紛1656起,參與信訪解決重大疑難問題20個,涉及群眾3553人。公證處針對部分特殊困難群體,開通綠色服務通道,為老弱病殘及其它原因不能到公證處辦理公證的當事人提供上門公證和法律援助服務。今年共提供上門服務120次,為困難群眾減免金額30萬元,累計出動人員100餘人次,為各界當事人辦理50餘件現場監督公證。開通了綏化市公證處公眾微信平臺和官方網站平臺受理公證業務,截至目前,市公證處網站訪問量已累計14萬餘次,在線解答百餘人次,微信公眾號關注量已累計400餘人。網上申辦平臺已註冊用戶20餘人。他們還以滿足群眾需求為第一要務,不斷擴大民事、行政和刑事法律援助補充事項範圍,放寬經濟困難標準,為求助搭建溫暖的港灣。構建四級法律援助服務網絡,市、縣(區)兩級設有法律援助中心、鎮(街道)設立法律援助工作站、村(社區)設立法律援助聯絡員,全市共設立11個法律援助中心、258個法律援助工作站和1000多名法律援助聯絡員。在農村的1355個村中,全部都建立了村級法律援助工作聯繫點。截至目前,全市法律援助中心共辦理法律援助案件539件,其中民事案件485件,刑事案件52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