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长“五问”:创新名城怎么建?

一年一度的南京市长国际咨询会

今天如期而至

南京市长“五问”:创新名城怎么建?

作为南京金洽会的重要活动之一,市长国际咨询会每年聚焦一个事关城市发展的重大议题,问计海内外专家学者,听取多方建议和前沿声音。

南京市长“五问”:创新名城怎么建?

摄影:南京日报冯芃

南京市市长蓝绍敏在会上发表主旨演讲,就如何构建一流创新生态体系、集聚一流创新资源、催生创新和产业良性互动、激发各类创新主体动力潜力等方面,开门见山抛出问题……

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财经研究院专家许善达和陈清泰、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理事长兼总裁王新奎、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爱尔兰驻华大使李修文等“大咖”来到南京,为南京的创新发展建言献策。

A 南京的三个“富集”

01

高校资源富集

南京是中国高等教育资源最集中的城市之一,科教综合实力位居大陆第三,仅次于北京、上海。

南京市长“五问”:创新名城怎么建?

目前,全市拥有高等院校53所,“双一流”建设高校数量、国家重点学科均居大陆第三。全市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达15.5年,教育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同期水平。

02

创新人才富集

南京拥有84万在校大学生、82位两院院士、417名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40多万科研人员,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数量、研究生数量均居全国第二。

南京市长“五问”:创新名城怎么建?

南京地区高校院所主持的项目在国家科技三大奖中均获得过一等奖,去年,南京理工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泽山先生荣获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03

新平台富集

南京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1家,中国科学院有6个研究所在南京;正在建设的“紫金山网络通信与安全实验室”,是我国在通信与信息领域唯一的国家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南京市长“五问”:创新名城怎么建?

B 南京创新驱动如何突破?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121”战略

“1”就是建设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

“2”就是打造综合性科学中心和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两个中心”;

另一个“1”就是构建一流的创新生态体系。

结合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提出“创新名城、美丽古都”的城市发展愿景,把创新名城建设提高到城市定位的高度。

南京市长“五问”:创新名城怎么建?

在创新名城建设具体设计上

选树“两个标杆”:国内对标深圳、国际对标波士顿,力争到2020年,与深圳的差距明显缩小,创新核心指标进入全国前列,若干原创技术达到国际先进、实现国内领跑;到2025年,拥有1—2个世界知名的创新企业和世界级产业创新集群,2—3所与南京发展高度融合的一流大学和一批一流学科,5—7家世界知名研发机构,成为全球有较强影响力的创新名城。

C 创新名城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今年以来的成效

南京市长“五问”:创新名城怎么建?

D 市长问计,抛出“五问”

南京市长“五问”:创新名城怎么建?

如何打造宽容失败的创新生态?

今年以来,我们进行了一些探索,围绕打造宽容失败的创新政府绩效评价、宽容失败的创新资本支持、宽容失败的创新金融服务和宽容失败的创新社会环境等四个方面创新生态体系,聚焦聚力,创新突破。

南京市长“五问”:创新名城怎么建?

例如:

●我们拿出50亿元专门做初创期投资基金,重点扶持处于初创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这一规模在全国同类城市都处于前列。

●我们规定对在南京新注册成立天使投资、创投企业,将给予最高1500万元奖励;对投资南京种子期、初创期科技企业的,将给予最高500万元奖励,以此促进各类风创投机构加速向南京集聚。

●我们推进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下放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权限,实行财政资金“拨改投”,将165项审批权限依法赋予15个高新园区,最大限度激发基层活力。

……

我们还想了解国内外先进地区在打造创新生态体系方面有哪些更好的经验、更好的做法?

如何进一步深化创新政府绩效评价机制,使之既能体现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价值导向,又能够发挥绩效评价对创新的促进推动作用?

如何进一步营造宽容失败的创新社会环境,在全社会形成更为浓郁的创新文化氛围?

南京市长“五问”:创新名城怎么建?南京市长“五问”:创新名城怎么建?

如何更好地推动创新资源持续集聚?

南京在集聚创新资源的实践中

逐步探索形成了三种模式

↓↓↓

01

依托产业发展集聚创新资源

比如,南京是国家工信部授牌的首个中国软件名城,2017年全市实现软件业务收入近4000亿元,规模居全国第四。目前,全市已集聚涉软从业人员近75万人,拥有涉软企业4600多家,中国软件百强企业37家。

02

依托龙头企业集聚创新资源

比如,今年,台积电一期投资30亿美元的12吋晶圆厂项目在南京建成投产。目前,我们已经新集聚集成电路上下游企业100余家,形成了爆发式增长态势。

03

依托顶尖人才集聚创新资源

比如,图灵奖唯一华裔得主、清华大学姚期智院士,选择南京成立了图灵人工智能研究院。在姚院士带领下,研究院成立仅短短数月就落户了12个“AI+”孵化项目,集聚了一支一流的人工智能基础研究人才。

我们还想了解国内外围绕吸引集聚创新资源还有什么成熟模式和先进经验?

南京如何进一步完善现有创新政策体系,使之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如何发挥南京特色优势,形成持续吸引创新要素的长效机制?

南京市长“五问”:创新名城怎么建?
南京市长“五问”:创新名城怎么建?

如何实现深度的跨界融合创新?

目前,南京在推进创新名城建设中,围绕推动各类创新主体紧密对接、加速创新成果转化落地,正在关注三个层面的融合创新

第一个层面,推进科技与经济融合

去年以来,我们加大了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步伐,采用混合所有制、人才团队持大股的模式组建,实行企业化运营、市场化运作,致力于打通高校院所和企业间双向通道。今年上半年,全市133家新型研发机构累计孵化引进科技型企业项目285个。

第二个层面,推进创新与产业融合

在坚持主导产业基础上,围绕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特色优势产业,推动从企业集群向产业集群和创新集群转变,从宽泛发展向特色发展转变,着力打造一批“全省第一、全国前三、全球有影响力”的产业地标,形成推动南京高质量快速发展的后劲和竞争力。

第三个层面,推进高校与高校融合

南京建有仙林、江宁和浦口3个大学城,主城内也分布着众多大学校区,今年以来,我们在这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思考,目的就是要加快推动校校融合,加快推动大学城向创新城跨越。

在此过程中,南京该如何更好地与高校院所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将科技创新成果更多更快地转化为推动产业发展的现实动力?

如何搭建更好的平台载体,在更大范围内配置创新资源,促进各领域深度跨界融合,突破一批关键领域核心技术?

如何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加快推动校校融合?

南京市长“五问”:创新名城怎么建?南京市长“五问”:创新名城怎么建?

如何更好地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米”?

今年以来,

我们围绕创新活动的“痛点”“堵点”问题,

出台了一批创新政策,

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举措,

全力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创新环境。

●我们出台创新名城建设实施意见,形成“1号文件+45个配套细则”的政策体系。这些政策,既有真金白银的扶持,也有体制机制的创新,更有不少是南京独有独创。未来五年,市区两级将新增财政资金100亿元投入科技创新领域,撬动市场化运作的科技创新基金100亿元。

●我们树立客户思维、注重客户体验,站在企业视角,制订出台了《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100条》,可以概括为“10+1”实施方案。“10”包括项目审批、产权保护、用水用电等企业最关注的十个问题,逐一提出解决方案;“1”是依托“我的南京”手机APP打造企业服务的总门户。

我们期望各项政策措施都能尽快落地见效,否则,即使是“最后一米”不畅通,效果都会大打折扣。

在这方面,我们想了解国内外在推动创新政策落地上有什么更好的做法?

如何更好地建立政府与企业、人才之间长效沟通机制?

如何科学精准评估政策和改革成效?

如何全面调动各方积极性,把政策效应尽快释放出来?

南京市长“五问”:创新名城怎么建?
南京市长“五问”:创新名城怎么建?

如何使南京创新名城建设更具竞争力?

南京创新名城的具体内涵是打造“五名”标志、成为“五最”城市,“五名”即“名校、名所、名企、名家、名园区”,“五最”即建设开放创新氛围最佳城市、创新效率最高城市、资金流信息流等枢纽功能最强城市、知识产权保护最严格城市和营商环境最优城市。

南京市长“五问”:创新名城怎么建?

这些目标和定位我们都将一件一件去落实,同时也会找准切入点进一步聚焦聚力,形成南京在创新上的特色优势,打造南京创新名城建设的核心竞争力。

立足南京现有发展基础,我们在创新名城建设上,还有哪些差距和不足?

还可以在哪些领域重点突破,形成创新的比较优势,使城市的创新能力与城市地位相适应、与高质量发展需求相适应?

如何进一步优化南京创新名城建设路径,实现弯道超车、后发先至,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南京市长“五问”:创新名城怎么建?

最是创新能致远,

我们相信,

南京这座城,未来可期。

南京市长“五问”:创新名城怎么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