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發央著:傳承書院文化,塑就中華風骨

33年前的9月10日,新中國的教師們迎來了自己第一個教師節。節日的設立,為尊師重教賦予了一種儀式感,也讓這份中華傳統美德,得以銘記流傳。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建發央著:傳承書院文化,塑就中華風骨

明朝東林學者顧憲成所撰的這幅千古名聯,曾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激勵著無數初入學堂的學子們,讓孩子從小便接觸到“讀書、齊家、愛國”的精神、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書院文化的風骨。

書院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教育場所,歷史上許多名人大家、國之棟樑都曾是書院的山長、講師或是學生。而坐落於嶽麓山下,隱於茂林之中,被譽為“四大書院”之一的嶽麓書院,更是在歷史上創造過輝煌的教育成果。

建發央著:傳承書院文化,塑就中華風骨

書院聲聲造楚材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嶽麓書院大門兩旁便懸掛此聯。

嶽麓書院是為公認的千年學府,於千年之前的宋代便已達到最盛時期。直至南宋,著名學者張拭為書院山長,邀請南方理學大家朱熹來到嶽麓書院講學論理,史稱“朱張會講”。

建發央著:傳承書院文化,塑就中華風骨

據記載,張拭與朱熹對“中和”“太極”“仁”等理學中的一系列重要概念進行了深入探討。談至興起時,二人竟通宵不眠。在此期間,兩人舉行了公開的辯論會,引得全國各地學者雲集嶽麓,聽講著逾千人,“一時輿馬之眾,飲池水立涸”,可見當時之盛況。

如今的嶽麓書院講堂上仍然擺放著兩把椅子,便是對這一千古佳話“朱張會講”的紀念。

建發央著:傳承書院文化,塑就中華風骨

在建發央著知之書院進門後的左側,可見一套小葉紫檀木製的仿明清傢俱。小葉紫檀的木質細膩,如緞似玉,因其生長緩慢,故而十分稀有。

央著的這組規格的傢俱所用的樹材樹齡悠久,見證過歲月變遷與歷史的更迭,將其放置與售樓部此處,承載著一種與文化相連額精神屬性,既是對千百年前“朱張會講”的致敬,亦是在探索和思考傳統與現代的關係。

建發央著:傳承書院文化,塑就中華風骨

屈子祠頂掩書香

回觀歷史,長沙自古便有“屈賈之鄉”的美稱。屈原的詩辭、賈誼的文章,為湖湘文化氣息添了濃重一筆。然清嘉慶之前,長沙一直未有祭祀屈原的專祠。據碑文記載,清嘉慶年間,嶽麓書院山長羅典在長沙知府的支持下,在嶽麓書院建立了長沙第一座祭祀屈原的祠堂。

建發央著:傳承書院文化,塑就中華風骨

屈原行詠為湖湘文化的源頭,嶽麓書院將屈原的精神確立為書院精神之一,對這一源頭進行了自覺的保護與傳承,亦是自覺承擔起了湖湘文化的傳承與建設的歷史使命。

建發央著知之書院的頂部設計為“重簷捲棚懸山式屋頂”,其設計靈感便是源自嶽麓書院屈子祠的捲棚頂的設計。

建發央著:傳承書院文化,塑就中華風骨

重簷層層相疊,線條柔秀,自帶一種書院文化侵潤歲月的逸群謙謙。這也正是央著向經典、向文化致敬的設計理念。

嶽麓遺風現八景

嶽麓書院藏八景,八景之內流淌著嶽麓的千年文脈。

中式院落中的園林景緻,本就當如嶽麓書院中的八景一般。縱是景觀似天成,亦需人覺方才好。建發央著借鑑名聞天下的嶽麓八景,將景色融於園內,打造出中軸對稱、縱深多進的中式互動園林典範。

建發央著小區內部景觀以曲澗鳴泉、風荷晚香、桃鳴烘霞、桐蔭別徑、碧沼觀魚、花墩坐月、竹林冬翠、柳塘煙曉呼應書院八景,每處景觀都擁有專屬的活動區或休閒平臺。亭臺、樓閣、小橋、流水···步移景異,環環相扣,錯落有致的景觀層次,如行走在山水畫中。

納於大麓,藏之名山。

嶽麓書院被漫山的青翠掩映,藏匿於地靈物博的嶽麓山中。其蘊藏了千百年間湖湘乃至中國學者的精神世界,亦將這精神化作文化傳承反哺今人。

建發央著:傳承書院文化,塑就中華風骨

建發央著,傳承嶽麓文脈,將湖湘文化結合現代美學融匯於建築之中,展示出中國傳統書院文化的精髓與風範,也將中國人的生活美學勾勒構建出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