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蟲不可語於冰,井蛙不可語于海

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

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

——《莊子.秋水》

翻譯是:對於長期生活在井底的青蛙不可與它談論關於海的事情,是由於它的眼界受著空間的限制。

對於夏天生死的蟲子不可與它談論關於冰雪的事情,是由於它的眼界受著時令的制約。

夏蟲不可語於冰,井蛙不可語於海

關於這段話是褒義還是貶義,人們一直爭論不休,維度不同的人對這段話的解讀高度也不一樣,反射到受眾者的心理時就有不同的感受。

這段話的門檻低,適用面廣,說話主體也良莠不齊,當一個人說這段話時,也不能保證他自己就不是夏蟲或者井蛙。

這些其實都是認識的侷限性,一個人所處的社會環境,和他過去的生長環境及經歷,以及之後的文化教育水平,思考能力,思維習慣在一定條件下都會限制個人的認知.

夏蟲不可語於冰,井蛙不可語於海

01

百家講壇一位教授講到:

有一天孔子有一個學生,在外面掃地,來了客人,就問他:你是誰?

他說:我是孔子先生的弟子。他很自豪。

那太好了,我能不能請教你一個問題?

他說:可以,他心裡想:他大概出什麼奇怪的問題呢?

那個人說:一年到底有幾季?

這個還用問嗎?四季,春夏秋冬四季。

那個人說:不對,一年只有三季。

你搞錯了,是四季。

三季

……

最後兩個人約定說:如果是四季,我向你磕三個頭;如果是三季,你向我磕三個頭。

孔子的學生想:這下我是穩定的贏了。

這個時候正巧,孔子從裡邊出來了,學生就很高興了:老師,一年有幾季?

孔子看了一眼,說:一年有三季。

這個學生快嚇昏了,又不敢問。

那個人說:磕頭磕頭。

他就乖乖的磕了三個頭,那個人走了以後,她就去問老師:老師,明明是四季,你為什麼說是三季?

他說:你沒有看到,那個來的人全身都是綠的,他是什麼,他是蚱蜢。

蚱蜢是春天生的,夏天就死了。它從來沒有看過什麼是冬季,你跟他講死了,都沒用。你講三個季,他會滿意。三季,你吃點虧,磕三個頭無所謂。

這個故事,不管是真的還是假的,對大家都很管用,只要你會用,你可以活得很開心,很輕鬆。

你相不相信,反正我很相信,聽了這個故事以後,我就很開心:以前,我看到那些不講理的人,會生氣,現在我不生氣了,我心裡就想:三季人,心裡就沒事了。

任何事情當你要發脾氣的時候,當你的情緒不穩定的時候,想想三季人,你的心就心平氣和了,這個世界上的三季人實在是太多了

越是不懂的人,越喜歡裝逼;

越是自私的人,越自以為是,總覺著別人對他不夠好,別人對他永遠都是不夠意思。

跟夏天的蟲,你講什麼冰?那是你糊塗。

跟井底的蛙,你講什麼海闊天空?那是你太較真。

這段話深含著一種自我調節的生活態度,寬容別人的豁達心理,教會我們不要與時,空有差異的人,發生無謂的爭吵,產生無謂的情緒。

夏蟲不可語於冰,井蛙不可語於海

02

朋友小花交了一位朋友,據說人家老公是開公司的,經濟條件很不錯。

一次小花的朋友買了一隻手包,發到朋友聊天群裡,好幾個朋友都誇手包漂亮,沒人談論價格。

小花倒是很真誠的說:這個包要好幾百元吧?

手包的主人調侃性的來一句:不告訴你!

小花突然覺著有點尷尬了,但畢竟是朋友也沒多想,接著問:你就告訴我多少錢吧,你不說我怎麼知道呢?

手包的主人回覆:告訴你也沒用。

小花最終還是沒能知道價格,最後她是在另外一個朋友的口裡得知,這個巴掌大的手包要六千多。

小花突然好像明白了什麼。

後來我也認識了小花的這位朋友,同時也認識另外一個朋友小媛,小媛是地地道道的踏遍千山萬水,看過世界風景,嘗過人間美味的女子。

她每年大半的時間都是在世界各地遊走,美食,美景,再加她那一口流利的英語,絕對活的高端大氣上檔次。

每次她的公眾號更新,我都要細細的品讀一番,跟著她的手記,看看自己沒有走過的那些美景,當然小花的這個朋友顯然遜色了一些。

夏蟲不可語於冰,井蛙不可語於海

世界很大,每個人見到的都是世間僅有的冰山一角,一山更比一山高,一江更比一江寬。

世界無止境,人的認知也無止境,只要活著就要有一個很積極的求知慾望,虛心的學習,增加自己的見識,和去了解世界,才不至於像井蛙和夏蟲。

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

前一句,說的是空間對認識的侷限,後一句說的是時間對認識的侷限。

因此,要提高對世界的認識,在空間上,就是要多出去看看走走,增長見識;

在時間上,要珍惜生命,儘量好好的活著,然後更好的去看世界。

人對世界的認識侷限於過往的認知,我們要不斷提高自己的見識,以達到對世界認識的新高度。

END

圖 | 來源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