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總在說「還好」「無所謂」「不知道」的時候,就要小心了!

曾經和一個嚴重沉迷於網絡遊戲的孩子談話,我好奇地問他,網絡遊戲的好玩之處在哪裡?

他興奮地舉了幾款遊戲為例,告訴我其中的奧妙,以及關關難過關關過的訣竅,顯然孩子在網絡遊戲世界中深感成就。然而剎那間,孩子眼神空洞,低下了頭,呆呆地看著地上,與剛剛興高采烈的神情明顯不同。

我問:“怎麼啦?想到什麼了?”

孩子說:“沒事啦!”

我不放棄:“我看到你的頭低下來,神情有點落寞,是不是想到什麼了?”

孩子沉默半刻,緩緩地說:“嗯……我不知道該怎麼說,我的意思是,其實,我覺得網絡遊戲也不是這麼好玩,剛開始破關時覺得很興奮,但久了就沒意思。”又說,“所以,我有時候也在想,要不要乾脆別玩了。”

當孩子總在說“還好”“無所謂”“不知道”的時候,就要小心了!


在我高中時期,高考前夕,班上同學無不埋首苦讀,迎接這場艱難的硬仗。大多時候,下課時間總是很安靜,同學們不是溫習功課,就是趴在桌上補覺。

一日,下課時,教室外的樓梯間傳來急促又刺耳的腳步聲。原來是一位同學到了學校後,換上輕便的拖鞋上下樓梯行走時,沒有放輕腳步,發出了“吧嗒吧嗒”的尖銳聲響。

一位正在教室裡趴著補覺的同學,突然起身往教室外頭衝,到了樓梯間,一把抓住方才穿著拖鞋製造出極大噪音的同學,朝他臉上重擊了一拳。穿拖鞋的同學個頭較矮小,一屁股跌坐在地上,一臉不解地看著對方,一股鮮血從鼻孔中緩緩流出。

出手的同學罵了些不堪入耳的髒話,接著說:“走樓梯一定要這麼吵嗎,你不知道有人在休息嗎?”另一方捂著鼻子,也不甘示弱地回嗆:“我走我的樓梯,關你屁事,要睡覺不會回家去睡喔!”

接著,髒話聲此起彼落,兩個十七歲的男孩高分貝地對吼,扭打成一團。結局是,兩人都被帶進了老師辦公室。

當孩子總在說“還好”“無所謂”“不知道”的時候,就要小心了!


當孩子總在說“還好”“無所謂”“不知道”的時候,就要小心了!


內在無力的孩子們


週末假期,我常到學校為孩子們帶領各種主題的工作坊。如果課程地點是能席地而坐的地板教室,孩子們會從“坐姿”逐漸變成“臥姿”;再配上輕柔的音樂,眼睛就要不爭氣地眯起來了。

我問孩子,怎麼看起來這麼累?他們告訴我,真的很累。

我相信,他們是疲憊不堪的。一方面,初中、高中的孩子們學習壓力大,普遍睡眠不足,這是身體上的疲累:另一方面,他們的心也很累。

在教育現場裡,我時時觀察著校園生態,現今的孩子似乎進入了一種“無力時代”。在社會邁向更多元、開放,教育內容也不斷翻轉創新的同時,孩子們的內心世界卻存在著近乎枯竭的無力感。我時常問,為什麼會這樣?

當孩子總在說“還好”“無所謂”“不知道”的時候,就要小心了!


當一個孩子長期感到內在無力時,會表現在幾個方面:

☆對新鮮刺激不太敏感

許多老師常提到,現在學生的胃口越來越大。課程設計的內容再新奇有趣,也不一定能吸引學生的目光;辦的活動不夠新穎好玩,學生便感到索然無味;邀請來的講師沒有與眾不同的花招,學生就不買賬。

就算這次讓他們滿意了,下次的刺激強度沒再增加,他們便覺得沒意思了。孩子們尋求的是更高強度的外在刺激,而不是靜下來體會、學習,在旅途中因發現新知或共鳴而感受到欣喜與愉悅。

☆無聊症候群

不只聽過一位沉迷線上遊戲的孩子提到,網絡遊戲沒那麼好玩,剛開始破關時雖然興奮不已,久了就沒感覺了。

在一些孩子身上,看不出他們對哪些事特別有興趣;對生活的一切,也似乎感到麻木、缺乏好奇心。大多時刻不是忙於應付被老師安排的任務,就是在放空、發呆或漫無目的地滑手機、上網、看電視。

難怪青少年孩子最常掛在嘴邊的話是:“還好”“沒差”“無所謂”“不知道”與“都可以”。

☆想的比做的多

青少年階段應該是夢想逐漸成形的時候。許多孩子很羨慕那些大膽追夢的人,但是想歸想,他們很少去行動。他們不願意積極探索世界,也鮮少主動安排生活,呈現出低動機的狀態。甚至,最後連想都不想了,因為不相信自己做得到。

例如許多高中生最希望知道的是“自己的人生方向”,但是他們常常不願花費心力去思考。他們告訴我:“想了也不知道能不能實現,乾脆不想了。”

當孩子總在說“還好”“無所謂”“不知道”的時候,就要小心了!


當孩子總在說“還好”“無所謂”“不知道”的時候,就要小心了!


緊湊忙碌的行程安排


究竟“無力時代”的孩子們,是在一個怎樣的處境下,讓他們對世界不再充滿熱情、失去好奇心,總是感到無聊、無趣,缺乏活力,動機低落,甚至自信不足呢?

在以升學主義為首的教育環境下,學習仍是孩子生活壓力來源之首。就算教育再怎麼改革、制度再怎麼良善,多如麻的考試與作業就是少不了。甚至,無止境地罰寫、罰抄,仍是許多老師不願意放棄的教學措施之一。

為了培養孩子學習以外的多元能力與素養,學校還得安排其他的學習項目。現今的孩子在課餘時間需要參與的活動,是過去一代的學生所難以想象的。

為了達到這些與學習有關或無關的表現與要求,再多的心力都不夠用,當然看起來無精打采、疲憊不堪,更沒有多餘的心思去對世界展現出更多熱情與探索。

當孩子總在說“還好”“無所謂”“不知道”的時候,就要小心了!


生活中缺乏可支配感


如果生活中已被安排了各種不得不做的事,而每一件事都是那麼重要,且迫在眉睫、刻不容緩,孩子們究竟能擁有多少空間,規劃自己的日常行程?

在“時間管理”這個議題上,我常發現,孩子們不是沒有做好時間管理,而是根本沒有時間讓他們管理。

我們期待孩子主動、積極、有想法、有創意,卻總要孩子照著我們安排的行程走;當孩子發現生活中逐漸失去了可支配感,於是不再掙扎,關閉起原本敏銳的感官,對生活逐漸麻木、無感,讓自己不要想那麼多,因為想了也沒用。

當孩子總在說“還好”“無所謂”“不知道”的時候,就要小心了!


當孩子總在說“還好”“無所謂”“不知道”的時候,就要小心了!


恐懼教育的遺毒


上一輩的人是苦過來的,總是用讓孩子“害怕”的手段來鞭策他們前進。於是,

孩子願意做某事的動機,不是因為內心渴望,而是為了避免大人口中的後果發生,這便是“恐懼教育”。

“如果你不……(某種行為),你以後就會……(某種後果)!”這些話我們都不陌生,久了,會讓孩子們內化成一股信念。他們會告訴自己,不需要對世界有熱情、期待或理想,只要盡一切力量去避免可怕的事發生就好,例如失敗、失業、被嘲笑、被看輕……

當孩子相信自己做不到,或認為沒有資格達成,自然動機低落,缺乏執行力。孩子不是沒有夢想,而是不敢去想!

當孩子總在說“還好”“無所謂”“不知道”的時候,就要小心了!


用暴躁情緒來爭奪生活主導權


令人擔心的是,孩子在逐漸變得麻木的同時,對於那些發生在生活中的委屈、心酸、不平與無奈,也變得不去感受、面對或處理,只是自我催眠般告訴自己:“沒關係,不理會就沒事了。”

然而,我們都知道,冷漠地忽略情緒,並不會就此擺脫情緒的糾纏。此刻孩子的內心正在累積憤怒,直到某一天,導火線被點燃,就會一發不可收拾地爆發。

我們常看見,一些平時看似溫和的學生,突然間為了一些小事情緒失控,對老師或同學暴怒咆哮、拳腳相向。一個越是內在無力的人,越是要用大聲、嘶吼、憤怒與誇張的肢體動作,來展現自己的力量,唯有如此,才能感受自己對生活有支配權。

當孩子總在說“還好”“無所謂”“不知道”的時候,就要小心了!


當孩子總在說“還好”“無所謂”“不知道”的時候,就要小心了!


多一點選擇,多一點停留,多一點平靜


如果你是家長或教師,讀到這裡,是否也會感到很無力?這很正常,我們都看到問題了,但我們也都無力改變。因為,大人們也常處在身不由己的狀態下,疲於應付生活中的各種考驗。

只是,我們仍然可以選擇不將這份無力感複製到孩子身上。即使既成的體制尚難撼動,我們仍然可以試著在各個方面幫助孩子:

讓孩子在生活中擁有更多的選擇與更大的決定權,並獲得更多信任;教孩子不只知道“得” ,還要學會“舍”;慢下步調,在忙碌的生活中多點停留,而不是漫無目的地被填塞行程;

引導孩子靜下心,啟動感官經驗,保持視、聽、觸、味、嗅的感官敏銳度,重新聯結內外在世界,懂得欣賞與領略生活中每個片刻的美好;

鼓勵孩子傾聽內心的渴望,大膽做夢,大膽想象,也大膽實踐,而無須擔心被如何評價。

或許,“無力時代”不是校園裡的孩子專屬的,而是這個社會的寫照。但我們仍然可以幫助孩子,不是催促,而是讓他們慢下腳步,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當孩子總在說“還好”“無所謂”“不知道”的時候,就要小心了!

親愛的你

上次和孩子愉快的聊天是什麼時候?

你願意傾聽孩子的內心嗎?

你願意給孩子多一點選擇、

鼓勵他們做夢嗎?

陳志恆,著有《壞掉的大人和受傷的孩子》,曾任學校輔導教師近十年,喜歡與學生聊天,引導他們化解成長中的煩惱。如今,辭去教職,成為專職諮詢心理師,將更多的心思投入到與家長的溝通中,併到各級學校進行親子教育的分享與訓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