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農民的自述:「賣水果真的不容易」

一個農民的自述:“賣水果真的不容易”

“冬棗怎麼賣?“”6塊“這麼貴?便宜點?”“還貴?你拿這個嘗一下!”初試梁姐就是在這麼個簡單的對話裡完成。看著這位三十出頭的冬棗貨主,衣著簡單不施粉黛。熱情幹練又有些精明的樣子反映的正是眾多水果人都有的側影。

做水果難,做好水果更難,而以一個女性的角色進入水果業並作出一定成績更是難上加難。當談起對做水果有什麼動機未來有何展望時,這位梁姐的回答小編相信同樣也代表水果市場大多數人的心聲。“沒什麼動機,當時就是覺得水果生意應該利潤空間比較大比較賺錢,沒有什麼情懷,也沒有什麼展望。現在搞這個,唯一的目的就是賺點錢,養家餬口”。

剛開始時,或多或少會遇到一些困難,因為對果品的不瞭解,市場的不適應,走了不少的彎路。這之間還做過梭子蟹,牡蠣等生鮮工作,試探市場情況。好在最後堅持下來,直到第三年才開始慢慢好轉,現在這個季節,冬棗一個單品每天都可以做2千-3千斤左右。天氣轉冷還可以做櫻桃和草莓,開始回本並有一些盈利了。

一個農民的自述:“賣水果真的不容易”
一個農民的自述:“賣水果真的不容易”

談到水果市場的問題上,梁姐跟小編提到,水果市場雖然外行看起來都是賣水果的,不同攤位賣不同的水果。但是事實上裡面門道還挺多。就拿現在的冬棗來說,市場轉一圈,同樣的果王,大小一樣。價格6塊/5.3塊/5塊不等,一些經驗不豐富的人過來一看,一樣的東西,肯定拿便宜的。呱唧一下就進坑了,冬棗產地不同,培養方式不同,他的口感,甜度,皮薄皮厚都不同。她的這批山東大荔的冬棗好的不是市場上最好的,差的也不是最差的。但是她要做的就是做出適合果品質量的定價。冬棗不是純紅的最好,而是紅青相間的最佳。市場上全紅的冬棗會熟過頭,也有更危險的可能性。“市場上同一種貨分級很多,產地,生長期,成熟度各種因素都會導致定價不同。我們是做老客戶,大批量的客戶,所以東西好,定價準才會不斷有回頭客”。

水果是個熬出來的行業,這位貨主的經歷也不可避免的走了這麼一條路,但是更多的人事實上已經倒在了半路上。所以做水果業真的是上輩子造孽,沒想清楚還是早點脫坑吧。

這位三十出頭的貨主,曬的黝黑,每次見面都是滿頭大汗。這次見面恰好人在收快遞,收的一個OPPA耳機,帶上耳機看會電影也是這位年輕貨主也是年輕媽媽唯一的娛樂活動了。梁姐告訴小編,做水果批發真的很辛苦,現在的水果產業鏈,果農最苦,接著就是批發商,零售商,幸福度都給了消費者。看看梁姐的作息時間表:

凌晨2點:起床 凌晨3點-下午三點:到批發市場卸貨賣貨(如果貨賣的順利,可以早點收工,不順利可能就守到傍晚) 回家五點:吃飯,洗簌,睡覺 如果不睡的話第二天體力跟不上。 而且因為長期晚上沒得睡覺,身體狀況每況愈下。

沒有任何節假日,沒有休息日也沒有娛樂活動,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就是梁姐的日常作息。因為夫妻搭檔做事跟老公長期分居也是要面對的生活的一部分,梁姐老公的工作是奔波於各個產地收購品質上等的果子,梁姐則負責賣貨。從找檔口談檔口到卸貨出貨所有工作都是由這位年輕貨主一手完成,“上海市場收的手續費比較高,6%的手續費,嘉興這邊的手續費是4%,但是有交稅收,無錫那邊市場balabalabala……“說起各市場這位梁姐像是打開了話匣子,如數家珍的跟小編講起了各市場情況,因為各市場各地方人的對水果不同,所以輾轉在各市場看看這批果哪裡最受歡迎也是梁姐前期摸索的必修課之一。梁姐表示。相比我們南方人,作為孔子傳人的山東消費者對於酸甜口感的水果,如果是純甜口感,那麼她們最喜歡的則是那種正甜口感的水果。而南方這邊消費者更喜歡的是有淡淡甜味水分充足口感的水果。

梁姐還告訴小編,曾經做過一種南瓜棗,是一個老農家裡幾顆樹上長的,不知道為什麼棗長的就是很奇怪,一個個居然是南瓜形,但是真的很好吃,剛上市場時,一問價格好多人都說好貴但是拿了一批試試後果斷賣瘋了。等再次訂貨時,因為產量有限,南瓜棗已經全部被北京那邊定走。今年再拿不到了。所以光以價格,外形標準判斷果子不盡精準。

產地採購冬棗和櫻桃的實拍視頻

在希望賣出好價錢的同時,梁姐表示其實也希望水果市場的果子定價透明合理,一些不良商販以次充好,打價格戰,對專心想做以質取勝,做長期生意的其他人其實是一種不良衝擊。其實本身不管好壞,一等貨二等貨三等貨在一個合理的範圍內都會有一個需要範圍,不需要以次充好去追求一時的利潤。當一個行業需要打價格戰時一定會進入惡性循環。所以酒香不怕巷子深,這次不買下次不買,過幾次只要自己的果子好,還是能成交。但是在這中間,希望市場每個從業者越來越規範也是廣大水果人共同期望。

水果那麼苦,小編不禁好奇問有沒有轉行或者開店做零售的想法,至少可以讓生活穩定下來。這位貨主告訴小編,開個店很容易,但現在開店都要經營線上,還要管理店鋪,對電腦一竅不通的自己實在是沒有信心做好。眼神裡滿是擔憂和無奈。相信這種無奈也是很多現在市場裡經營者的寫照。

結尾時,來了個400箱的單,小編識趣的離開,離開時回頭看看,手把手的搬貨,沒有叫苦沒有抱怨,似乎對一切已經麻木了。水果業果然是個女人當男人使,男人當牲口使的行業。

一個農民的自述:“賣水果真的不容易”

每天都能看到無數信息某某公司順利完成B輪,某某品牌成為業內戰略重地,還有某某推出新理念經營收益一年過千萬等等等等,不可否認這些正是這些不斷先試先行者推動了社會的不斷前行,不斷進步。但是同樣不可忽視的,是各位生鮮人在背後不斷付出的各節點勞動者。被巨大光環光芒蓋住的他們同樣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門。這位“冬棗梁姐”的生活反應的也是廣大水果人生活的一部分。

水果人沒有情懷,看不到未來,只能一邊熬一邊等待希望。雖然一路泥濘,但是我們希望能在這片泥濘中開出一朵花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