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凱鋒:牧野之戰中,商紂王戰敗的根本原因有兩個

牧野之戰,是公元前1046年的一場戰爭,這是一場商朝與周朝之間的生死決戰,最終周朝戰勝了商朝,推翻了商朝統治,商朝滅亡,商紂王登鹿臺自焚而死。

從歷史記載看:周武王伐商,率兵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並聯合了一些部落的軍隊。潼關到牧野有八百多里,周武王為了在預定時間到達預設戰場,風雨兼程用了六天時間,提前一天到達預定的戰場牧野。牧野離朝歌七十里,商紂王獲知周武王進攻的情報時,正在慶祝商軍打退東夷的勝利,倉促部署防禦。因為商軍主力遠在東南地區,短時無法抽調回來,紂王只好把大批奴隸以及在東南作戰中抓來的戰俘,全部武裝起來,連同守衛國都的商軍共約17萬,親自率領,開赴牧野,與周軍決戰。最後的結果,大家都知道,商軍戰俘和奴隸紛紛調轉方向,夥同周軍一起進攻商軍,導致商軍大敗,商朝滅亡,商紂王被迫自焚而死。

龍凱鋒:牧野之戰中,商紂王戰敗的根本原因有兩個

商紂王

正所謂:萬事都有因果。周武王勝利有勝利的原因,而商紂王呢?戰敗肯定也有戰敗的原因。有很多分析都是從政治上來分析,什麼周武王得民心啊,商紂王殘暴失民心啊。軍事評論員龍凱鋒認為,從軍事的眼光看,商紂王的戰敗,根本的原因是軍事上的失敗,有兩個方面大的失誤:

一、商紂王戰敗原因之一:戰略指揮上失策,應該固守朝歌,而不該決戰牧野。

商紂王應周武王之約,而棄朝歌堅固城池有利地形,奔赴牧野決戰,屬於戰略上失策。理由有三:一是周武王帶幾萬人馬,奔赴八百里遠的地方作戰,糧草裝備等供應不足,這是勞師遠襲,利在速戰,不可持久。二是商都朝歌城池堅固,糧草充足,利在以逸待勞、以飽待飢、以靜制動,以守待攻方為上策。三是商軍主力遠在東南,不及回援,應固守待援。

試想一下,一旦商紂王以17萬商軍固守朝歌,周武王如果進攻朝歌超過3個月不下,內部矛盾就會紛紛暴露。比如糧草不足的矛盾,比如部落軍隊害怕失敗的矛盾,比如士氣低落軍心混亂的矛盾。而此時,商軍主力差不多回援,裡外夾攻,必然導致周武王打敗。如果商紂王用兵有方,密令商軍主力進攻周武王的都城,同時詔令各部落反周武王者為王,按照此策,商紂王和周武王到底鹿死誰手,恐怕難以得知,歷史也要被改寫。

龍凱鋒:牧野之戰中,商紂王戰敗的根本原因有兩個

周武王

二、商紂王戰敗原因之二:戰役指揮上失策,應該精銳放在前軍,戰俘和奴隸放在中間。

牧野之戰,商紂王的軍隊有十七萬之多,當然裡面有戰俘和奴隸;周武王的軍隊主力在五萬人左右,其他是部落軍隊。從軍力對比來說,雙方差不多,商紂王的軍隊數量上強過周武王。但是牧野之戰戰敗的根本原因是奴隸和戰俘臨陣倒戈,導致商軍一敗塗地。

戰爭中,前鋒非常重要。前鋒大多是精銳部隊,因為前鋒關係到首戰,首戰的勝利與失敗直接影響到戰役決心,影響到軍心士氣,影響陣勢的穩定。在古代這種戰陣決戰模式中,前鋒的作用更加突出。而商紂王卻將武裝起來的戰俘和奴隸放在前鋒位置,這些戰俘和奴隸就有了臨陣倒戈的機會,與周軍一起進攻商軍,導致商軍陣勢崩潰、兵敗如山倒。淝水之戰中,因為東晉方面詐降將領朱序大喊:前線的秦軍敗了。導致後軍動搖,幾十萬大軍自我踩踏,潰不成軍,最終前秦一敗塗地。

如果商紂王將戰俘和奴隸夾在軍隊中間,後軍對戰俘和奴隸進行督戰,同時宣佈獎懲規則,穩定戰斧和奴隸的軍心,戰俘和奴隸此戰後可以釋放,改變身份,戰死者與商軍同等獎勵,將大大激發戰俘和奴隸的參戰士氣,趁周軍勞師遠襲的弊端,一鼓作氣擊敗周軍的可能性非常大。

龍凱鋒:牧野之戰中,商紂王戰敗的根本原因有兩個

牧野之戰要圖

綜上所述,商紂王牧野之戰的戰敗,某種程度上是戰略戰術的失敗,是軍事上的失敗。當然,歷史是不容更改的,我們討論的目的僅僅從軍事上去論得失成敗,而不論政治上的得失成敗。我們也不得不感嘆,歷史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如果商紂王不狂妄,又如何殘暴?如果不殘暴,又如何會輕敵而失去民心呢?因為民心才是最大的政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