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就签下遗体捐献志愿书,17岁的他还是走了……昨日,合肥数百人为他送行

14岁就签下遗体捐献志愿书,17岁的他还是走了……昨日,合肥数百人为他送行

昨天下午,

一场追思会在合肥市殡仪馆进行……

14岁就签下遗体捐献志愿书,17岁的他还是走了……昨日,合肥数百人为他送行
14岁就签下遗体捐献志愿书,17岁的他还是走了……昨日,合肥数百人为他送行14岁就签下遗体捐献志愿书,17岁的他还是走了……昨日,合肥数百人为他送行
14岁就签下遗体捐献志愿书,17岁的他还是走了……昨日,合肥数百人为他送行

2014年,新安晚报、安徽网独家报道了六安舒城男孩任海龙因患有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渐渐失去行动能力,主动提出捐献遗体和眼角膜。当时,这个虽被重病缠身但却乐观向上的男孩感动了很多人。然而,在今年9月8日,噩耗传来,一直与病魔搏斗的小海龙,生命最终定格在17岁。

身患重病,少年决定捐遗体

14岁就签下遗体捐献志愿书,17岁的他还是走了……昨日,合肥数百人为他送行

→四五岁时,任海龙的行动变得不利索,跑起来也没其他小朋友快。夫妻俩带着儿子求医,诊断结果是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夫妻俩很痛苦,看着儿子天真无邪的小脸,他们选择了隐瞒。(资料图)

安徽省红十字眼角膜库主任屈志国是最早与小海龙接触的。“我记得当时接到电话,小海龙哭着和我说,要捐献自己的眼角膜和器官。”屈志国告诉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那是2014年2月,接到电话后,他立即赶到了位于六安市舒城县桃溪镇红光村的小海龙家。

“和小海龙聊了聊,得知他的经历和想法后,我们真的非常感动。”屈志国说,小海龙从四五岁开始发病,行动开始变得迟缓,父母带着他四处求医,诊断结果是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因为病情渐渐严重,小海龙11岁时,就无法再继续读书了。平时他只能坐在家里,连外出都成为奢望。

14岁就签下遗体捐献志愿书,17岁的他还是走了……昨日,合肥数百人为他送行

→海龙自愿日后捐献自己的角膜和遗体。(资料图)

一次看电视时,小海龙看到了有关眼角膜捐献的新闻。“当时他说出这个想法时,我非常不能理解。”小海龙的妈妈张同琼说,小海龙一直劝说他们,自己的病已经治不好了,不如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给社会奉献一份爱心。“我们就是心疼,这么小的孩子。”到2014年,小海龙又突然提出要捐献遗体,“用于科研”,被父母一口否定。

直到2014年2月26日,省红十字眼角膜库的工作人员赶到小海龙家时,小海龙再一次提出捐献遗体。“他说人都有生老病死,我只不过比别人早一些。这么小的孩子能从容说出这些话,我只能帮他去完成心愿。”看着小海龙真切的眼神,妈妈终于答应了。随即,小海龙填写了遗体角膜捐献志愿表。

渴望出门,志愿者帮他圆梦

14岁就签下遗体捐献志愿书,17岁的他还是走了……昨日,合肥数百人为他送行

→ 同学们牵挂着海龙,为他祝福。(资料图)

签完捐献志愿书,屈志国问小海龙:“还有没有什么想法?”小海龙欲言又止,吞吞吐吐。

“虽然当时接触时间很短,但我们发现这个孩子特别懂事。他的父母也说,平时他特别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生怕提了什么要求给别人带来负担。”了解了小海龙的心思后,屈志国耐心地和他说,“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全社会有很多志愿者,他们都会帮助你。”

犹豫了一会,小海龙终于开口:“我想下楼走走,看看外面的风景。”原来小海龙已经很久没有出过门了。

回去后,屈志国在朋友圈里把小海龙的故事和心愿发了出来,安徽、江苏、天津、上海等多地的志愿者被小海龙的事迹深深感染,自发组织了“小海龙圆梦之旅爱心接力”。

当时还是安徽大学一家公益社团负责人的志愿者王丹慧,是这场圆梦之旅的发起人。“最初就是出于小小的想法,想帮他实现愿望。”昨日,已在外地工作的王丹慧告诉记者,当从屈志国口中得知小海龙才十三四岁时,非常惊诧这么小的孩子是如何拥有如此强大和成熟的思想意志,以及无私的大爱。

就在几天后,王丹慧等志愿者联系了合肥海洋馆和野生动物园,发起了第一场活动。志愿者们把小海龙接到了合肥。“玩了一整天,能看出他有些疲惫,但是精神状态非常好。”屈志国回忆,看到小海龙开心的笑脸,他更加确定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懂得感恩,接受帮助也帮人

在王丹慧和众多志愿者的努力下,小海龙先后被接到苏州、天津、上海、北京。

“每一站的活动,当地都有很多志愿者主动组织。”王丹慧回忆,在天津,志愿者陪着小海龙游海河、吃狗不理、坐马车。还专门去了南开中学和天津财经大学,感受渴望已久的校园氛围。在南开中学,小海龙还和同学们上了一节音乐课。老师还送给他一套校服和一枚校徽,并告诉他以后就是南开中学的一员,这让小海龙激动不已。“那件校服他非常喜欢,经常穿。”

在北京,小海龙到了天安门看升旗,看航展。在航展上,志愿者还送给他一件飞行员的制服。小海龙穿着这件衣服拍了很多帅气的照片。在上海,在苏州,小海龙在志愿者的陪伴下完成了一次次圆梦之旅。

这场爱心接力,让小海龙看到了更大的世界,也感受到了更多温暖。“海龙是个十分懂得感恩的孩子,他在接受别人帮助的同时,也在尽力帮助他人。”屈志国说,在爱心接力活动中,各地志愿者为小海龙捐款5万多元,除去到各地的费用,最后还剩2万元。“他回来后找到我,说他不再治疗了用不到这个钱,希望把两万元捐给红十字会,用作遗体器官捐献的专项资金,去帮助更多需要的人。”

送别追思,追梦少年爱无言

14岁就签下遗体捐献志愿书,17岁的他还是走了……昨日,合肥数百人为他送行

昨天下午,在合肥市殡仪馆,一场以“追梦少年爱无言”为主题的追思会简单又温馨,小海龙的亲友和来自安徽省红十字会安徽医科大学接受站的志愿者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共200余人参加了追思会。追思会上,小海龙的照片正是在北京航展上穿着飞行员制服的那张,眼睛明亮,笑容灿烂。他最喜欢的南开中学的校服,也已经洗干净,摆放在鲜花旁边。

在追思会现场,还有一本本书籍,丰子恺的《愿你一生清澈明朗》、龙应台的《目送》、贾平凹的《生命是孤独的旅程》……“我们听说小海龙很喜欢看书,便准备了一些他最喜欢的书籍。”筹划这场追思会的工作人员张伟说,亲友和志愿者会在书的扉页留下思念和祝福,这些书籍最后会放在小海龙的枕边。

14岁就签下遗体捐献志愿书,17岁的他还是走了……昨日,合肥数百人为他送行

追思会上,一段小海龙生前的视频片段让人泪目。画面中,可以明显看到几年间小海龙的身体变化,唯一不变的是他坚定的眼神和笑容。

“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但精神状态还是很好的。”屈志国告诉记者,今年3月份安徽省红十字会举行春分缅怀朗诵会,邀请小海龙讲述。当天下着雨,小海龙不顾身体的不便,坚持赶到合肥。

“特别是他的发言稿,满满三页纸,正常人都很难背下来,但他坚持背了好几天,硬是脱稿完成了。”屈志国说,因为小海龙11岁就离开了校园,准备稿件时遇到不认识的字,就等妹妹放学回来教他,“他认定的事情,就一定会去做好。”

14岁就签下遗体捐献志愿书,17岁的他还是走了……昨日,合肥数百人为他送行

完成捐献,脑组织用作科研

这次春分缅怀朗诵会后,小海龙的身体状况一直在走下坡路,妈妈张同琼说他胃口也越来越差,吃的东西越来越少。9月8日早晨,小海龙安静地走了。这天,距离他18岁成年还有7个月。

“孩子的愿望很伟大,我要帮他完成心愿。”虽然很舍不得,妈妈还是决定尊重小海龙的想法。省红十字会三献办副主任王剑锋介绍,当天上午,小海龙就完成了一对眼角膜的捐献,同时还捐献了遗体作为医学教学,捐献脑组织作为医学科研。“因为他患的病很特殊,此前就提出希望通过捐献脑组织为科研提供一个案例,这在我省还非常少见。”9月11日,小海龙的一对眼角膜将分别移植给两位患者,为他们带去光明。

追思会结束时,小海龙的妹妹一字一顿地表达出自己的思念:“哥哥,你已经离开我有43个小时了。我们都在想你,每时每刻都在想你。哥哥你去天堂就没有痛苦了。哥哥,你放心走吧,我会照顾好爸爸妈妈的,我也会努力学习的。哥哥你永远在我心中。”

她打开手机,一遍遍听哥哥留下的歌声。“不去想他们拥有美丽的太阳”,这是小海龙曾经演唱过的歌曲《隐形的翅膀》中他最喜欢的一句歌词。

黄涛艳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吴碧琦/文 王从启/图

懂得感恩的小海龙虽然走了,

但却留给身后一片温暖和光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