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郁竹艺 借火修竹,围郁成器

小郁竹艺 借火修竹,围郁成器

“竹子里有糖,刚砍的竹子,你用舌头舔,是甜的。”

进入益阳市的桃江县以后,竹子逐渐多了起来,成片的竹林从路边山上一直延伸到远处。

桃花江镇的横板桥村,整个村落深陷于一片浩瀚的竹海当中。危禄绵的小郁竹艺传习所就在竹林深处,一条蜿蜒的水泥路连接着传习所和横板桥村。阳光下的竹林间,闪着婆娑的竹影。

危禄绵原来住在益阳的市区里,两年前,他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建造了这个山里的传习所。他还在村里进山的入口处一侧建了一座房子,家人也都搬到村里来生活和工作,终日和竹子相处。

“我自己喜欢住在山里,不喜欢住在城市里,太嘈杂了。”山里确实很安静,听不到任何机器的声音。风吹过竹海时的阵阵沙沙声,夏虫的低声细鸣,在山里都变得清晰起来。

危禄绵和竹的结缘,始于年幼的时候。当时他的家正好在益阳市的国营竹艺厂旁边,有空的时候,他就会进到厂里去玩,看师傅们一步步地把竹子转化为可以使用的桌椅板凳。他也跟着师傅们学做一些东西,制作像竹子做的枪之类的玩具。

小郁竹艺 借火修竹,围郁成器

中国是全世界竹子最多的国家,由浙江、湖南、福建、江西等省份组成的江南产区,是中国竹子的核心产区。在地理位置上,湖南地处江南产区中心,益阳则为中心的中心,竹子数量冠绝湘省,为全国第三。

在益阳的辖区内,北部的县区紧邻洞庭湖,靠水吃水;南边的县区,桃江、安化、资阳、赫山等地的山区,靠山吃山,大片大片地种竹,历史上竹产业一直兴盛。在半个多世纪前,益阳乡村散落着很多民间竹艺匠人,生产各种竹器。

1956年之后,国营竹艺厂成立,大批竹艺匠人进厂成为工人,益阳的小郁竹艺的工艺走上了批量化道路。再后来,危禄绵成年之后,进了益阳当地的一家灯泡厂当工人。

时间来到1992年,益阳国营竹艺厂就倒闭了。经过工业产品的持续冲击,竹器逐渐式微,只能选择倒闭。竹艺厂的厂房变成了蚊香厂,年轻一些的工匠就地转为蚊香工人,但也有一部分老师傅外流出来,前路迷茫。

一家竹艺厂的倒闭,原本和一个灯泡工人没有任何关联,但危禄绵却在众人的惊讶中迅速辞了职。灯泡厂也是国营的,当时效益还不错,很多人不解他为什么要放弃这份还不错的工作,更不解的是,他竟要去从事已然走上末途的竹艺。

“当时我27岁,我想我就搞3年,搞不成我也才30岁,我还有机会。当时家里也很反对,家里没钱,也很担心。我说反正我要试一下,就不顾一切地试。不搞一下,我死不瞑目。”

后来,他从哥哥姐姐那里凑了3万块,准备开始去接竹艺的活计。“刚开始大半年都没开展什么业务,因为你要学(竹艺),你不学什么都不懂出去跟人谈,人家也不怎么相信你。然后就去跟几个老师傅学。”从那以后,危禄绵的人生开始和益阳小郁竹艺紧密捆绑起来。

小郁竹艺 借火修竹,围郁成器

竹子的用途极为广泛,它被用来做竹编、竹雕刻、竹家具、竹筷子、毛笔、扫把,等等。益阳人对竹子的多种使用方式也大抵如此,但它更广为人知的是做竹家具。而做竹家具的工序,离不开一种特殊的工艺——“郁”。

竹子的优点和缺点一样鲜明,它很轻便,长的笔直,纤维韧劲大,耐拉扯。但竹子又是空心的,不同竹构件的接合面小,很难像木头那样接合,更不能像钢管那样焊接。因此用竹子来造物,必须扬长避短。而“郁”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扬长避短的工艺,它发挥了竹子纤维的弹性、可弯曲的优势,也解决了竹构件之间不易接合的难题。

“郁”其实是益阳方言,大体意思是将竹子压弯曲,使之符合造型所需。听起来简单,但“郁”是益阳的竹加工技艺中最核心的环节。直径不同的竹子都可以拿来“郁”,“大郁”是对直径大于5厘米的竹子进行处理,往往用来做房屋梁架;“小郁”的竹子直径小于5厘米,常用于制作家具之类的较小物件。

传习所的左边是一间“老作坊”,黑瓦木墙,地面也是一层硬土,并未铺上水泥。危禄绵说,他要“把一百年前的竹艺作坊的样子”给还原出来。作坊里面,放满了竹材、老式的工具,和许多半成品。

小郁竹艺 借火修竹,围郁成器

在这个作坊里,危禄绵为我们演示了“郁”的过程。他先点燃一盏酒精灯,再把一根竹子的一端插入一个架子里,一手举着酒精灯给竹子加热,另一手则用劲下压竹子,让竹子逐渐弯曲,等到竹子弯曲到所需程度时,迅速用水降温,竹子的弯曲就会成为永久的定型。

这当中的原理是,竹子的纤维本身具有较好的弹性与韧劲,且在加热后会软化,可以被压至弯曲。而竹子的纤维一旦遇冷,又会恢复硬度,因此竹子的弯曲的弧度便会永久成型。

当然了,“郁”这个工艺也很考验火候和力度,需要具备一定的经验。如果加热过度,就会让竹纤维炭化,失去纤维的韧劲。下压的手劲要合理,这个过程和升温过程也要匹配好,用力过猛会导致竹子豁裂。

“郁”主要用于家具的弯曲之处,通过火郁让笔直的竹子形成一定的弧度或角度。除了郁之外,还有另一个关键的工艺是“围”,在“郁”的地方铲出一个仅能容纳竹柱的“郁口”,郁口弯曲之后,就能将竹柱紧紧包围束缚。

小郁竹艺的工艺,乍看上去并不复杂,其实暗藏着玄机。像一张最简单的四脚竹椅子,它的骨架既不用靠绳子捆绑,也不是用钉子来钉,但却能让竹椅稳固耐用,靠的就是竹子的支撑力和纤维的拉力,使得圆溜溜的竹构建能够相互支撑、束缚,组成一个简约却稳固的结构。

小郁竹艺 借火修竹,围郁成器

天底下没有两根一样的竹子,同一根竹子的不同部分的大小也不一样,所以竹艺是一件很难标准化的事情。在木家具的制作中,机器可以把木头切成大小统一的构件,从而实现大批量生产。但竹子无法这样,只能凭借感觉和经验,去处理大小不一的竹材。

危禄绵也考虑过用现代机械提高效率,但竹艺的机械化很难。直到现在,在他的作坊里,他也只是使用打磨机、手电钻等简单的工具,大部分工序都难以让机器介入——“至少99%是手工”,而且整个产品的加工不用一根铁钉,产品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竹家具。

但也正是这种特性,使得在机械化的竞争面前,竹子家具的经济性和竞争力逐渐丧失,而做竹艺的手艺也逐渐被匠人们所放弃。

危禄绵说,小郁竹艺是一种很实用的技艺,可惜的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传统的小郁竹艺产品已经基本没有市场,所以国营的竹艺厂在1992年就倒闭了。“可能你现在到浙江或者四川的山村,会发现有一些老人还在做这个,并且做得也很好,但人很少。”

危禄绵半路出家,进入竹艺的世界,更像是一个逆势而为的举动,在经济上给他带来的收入很有限。然而正是他的坚持,让竹艺这种手工艺在湖南益阳这个竹乡保留至今,尽管这个过程也异常的坎坷。

1992年,危禄绵在竹艺厂倒闭时,单枪匹马进入竹艺世界。差不多半年后,他接到了长沙一家高端酒店的装修工程。但后来的效益并不好,市场对竹艺的需求在萎缩,他终究也抵挡不住这种潮流的碾压,也无法扭转竹艺的颓势。后来很长的时间里,公司持续亏损,他也耗光了积蓄,甚至有一个春节,他兜里竟只有20来元。

时间来到2006年,这时距离危禄绵进入竹艺行当已有14年,1992年自己许诺的三年之期早已过去,而当年27岁的小伙已经41岁。到这时,危禄绵在经济上已经撑不下去了,于是放下了竹艺,到深圳侄儿的印刷厂里做事。同在深圳的亲人对他很是照顾,希望他能忘记竹艺,以后在深圳安家落户。

然而,危禄绵终究放不下竹艺,又一次让亲人们失望了。到深圳才3个月,他听闻湖南省里申报小郁竹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息,连夜赶回益阳,整理小郁竹艺的申报材料。当年,小郁竹艺列为湖南省非遗名录。4年后,小郁竹艺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

在列入省级、国家级非遗名录之后,小郁竹艺的发展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这项技艺也总算了迎来了转机。而危禄绵也从那之后,又一头扎入竹艺的世界里,现在回头一看,12年又过去了。

小郁竹艺 借火修竹,围郁成器

中国竹子的生长面积非常广阔,如同竹编、竹刻等工艺,“郁”的工艺在大部分产竹的地区历史上都是存在的。

“其实‘小郁’原来在四川、浙江等省份也有过,有竹的地方可能都有过,但现在基本只剩下益阳在做了,别的地方基本都不做了。所以申报非遗,我们也是唯一一家,别的地方主要申报的是竹编。”

2015年,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危禄绵在益阳桃江县的竹林当中,修建了小郁竹艺传习所,传习所从建筑元素到家具、装饰,都是以竹为元素。他在这里工作、授徒、演示,于是有了今日所见的模样。

中国很多非遗得以继续传承,带着极大的偶然性。一项手艺的继续留存,往往因为一个人的坚持而得以留住远古的文化之脉。在益阳小郁竹艺的传承故事里,这偶然的变量就是危禄绵。

小郁竹艺 借火修竹,围郁成器

益阳竹艺发展的历史,可以溯至长远的古代。至少在明清时期,益阳的竹子加工已经成为当地的重要产业和名片。据《益阳市志》记载:“早在明代初年,益阳竹器即成行业,从业者遍布城乡各地,产品街头巷尾随处可见”。

清道光十二年益阳竹艺开始出口英、法等国,益阳竹艺还开始参加一些国际展会并多次获奖。民国时期,益阳竹艺产品广销两湖,远送京广。那时到后来,益阳很长一段时间是遐迩闻名的“竹器之城”,茅竹湖的水竹凉席、贺家桥的小郁竹器、三里桥的竹骨纸伞被誉为“竹城三绝”。遗憾的是,今天留下来的主要是小郁竹器了。

上世纪70年代,长沙马王堆的发掘震撼世界,其中出土竹木简922支、竹器一百多件。有考证提出,马王堆的竹器很有可能就是出自益阳。若果真如此,益阳竹艺的渊源可以前推至两千多年前的西汉。

今天在湖南省博物馆里,摆放着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竹器,经过了2000多年的埋没后重见天日,如今看起来依旧保存完好,并且非常精美,说明当时对竹子的处理工艺已经非常成熟。

1956年益阳国营竹艺厂成立以后,小郁竹艺的主要产品形式就集中在桌子、椅子、架子等小型的家庭家具上,尤以竹椅为主。危禄绵说,“小郁竹艺原来以家具为主,靠山吃山嘛。我们这边就是产竹子,就利用这个来做家具啊、一些用具啊、包括笼具啊。后来一直是以家具为主。”

小郁竹艺对于竹资源丰富的国家或地区,具有很实用的价值,并且也对外进行传播。从1963年到1999年,益阳小郁竹艺艺人中,先后有68人次去亚、非、拉、欧等十六国家传播小郁竹艺,其中包括危禄绵的徒弟。

在过往技艺的积累上,一代代益阳竹艺匠人不断创新,完善着小郁的工艺。小郁竹艺的传统工序有30多道,主要由选料、下料、烧油、烙花、着色、浸泡、开郁口、郁制、精修、打磨、上漆等组成。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益阳竹器艺人,又发明了竹枝郁花、竹材着色、镶边贴面等新技法。

竹枝郁花集中体现了“小郁”工艺的特别装饰。谈到这个,危禄绵放下手中的活,拿来一根竹枝丫来现场演示。依旧是使用火郁的办法,让竹枝丫变软,然后慢慢地卷成一个圆圈,回到分叉处,插入已经钻好的小孔。这样,一根基本的竹枝郁花就做好了。

为了凸显小郁竹艺传统工艺,危禄绵总是在产品中加入竹枝郁花元素,既是为产品赋予灵动感,也希望借此让使用者更直接地理解竹郁技艺。他的作坊里准备了很多备用的竹枝郁花,等到制作产品的时候,他将它们以不同的形式进行排列,组成兰草、凤凰等形状,作为竹艺产品的装饰。

小郁竹艺 借火修竹,围郁成器

危禄绵有三个徒弟,一位是益阳本地人,还有一位是老家在徐州的益阳女婿毛师傅,以及危禄绵的妻子。

曾经有一名广东的大学生因为对竹艺感兴趣,专门过来向危禄绵学竹艺,并且已经掌握了一些基础的小郁工艺,但后来还是因为家庭的反对,只坚持了一个月就放弃了。

危禄绵烦恼的是,“现在把这个当谋生手段的不多,我们这一辈的,大概还有几个人能做,但他们平常都不做这个了。所以现在益阳做竹艺的,除了他们(徒弟)三个,我是最年轻的了。”

失去了市场,是工艺类的非遗传承的共同困境。小郁竹艺的路,接下来该怎么走,谁来继承和发扬这个工艺?危禄绵不断地思考这个问题。

徒弟毛师傅手上正在做的手机架,是他进行的一个尝试。最开始,这是危禄绵专门为来体验学习的学生们设计的。因为学生体验学习时间短,他在竹制托架上设计了竹枝郁花装饰,让学生更快地理解小郁工艺。出乎意料的是,来学习的学生和家长不仅带走自己的作品,还顺便买了手机架带走。现在,这个简单的手机架是危禄绵研习所比较成熟的文创产品了。我们到达的时候,他们正在赶制一批手机架。

除了尝试文创开发,他还尝试将小郁竹艺与竹文化结合,开发竹文化研学体验项目。小郁竹艺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后,成为益阳很重要的文化名片,也有一些学校组织学生来学习,危禄绵这个传习所打开了一个观看过往生活、连接未来的窗口。

见到危禄绵的第二天,正好是中国第二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益阳市博物馆的门口专门设置了一排展位,展示小郁竹艺等多项本市非遗项目。危禄绵和三个徒弟都过来了,他们把最精良的竹艺台灯等器具都搬到现场,为了吸引儿童,他们还准备了竹蜻蜓。益阳市的博物馆内部,还有一个专门展示益阳竹文化的展馆,其中很多展品出自危禄绵之手。

在一个更宽广的视角里,危禄绵对小郁竹艺的复兴抱有信心。随着全球森林资源的持续破坏,现在国际上正在提倡“以竹代木”。竹子的更新远比树木快许多,甚至竹子还会因为长得太茂密而影响生长,使用竹子做家具更具有可持续性。

小郁竹艺 借火修竹,围郁成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