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中」字上四條柔美的飄帶代表什麼?

盤古開傳


甲骨文的“中”字的飄帶的真正意思是人和集體牛起來的秘訣:

二乙牛,代表讓對方反映不同意願、意見、呼吸

甲骨文、金文“中”有飄帶,如附圖“中”。郭沫若認為這個“中”像“箭矢中靶”之形,還有認為是旗幟的,等等。這些都是把漢字象形字當圖畫形字看待得出的錯誤結果。漢字象形是應用數學函數圖像的抽象字。如《說文》:“文(字),錯畫也”。意即:文字,是錯誤的畫,也不是畫。

甲骨文、金文"中”字和所有字的所有豎(l)表示一條龍數字的六、陸地、蛇、人體物質的植物神經部分,代表民主選擇的意思,其都有二乙牛、s曲線的橫劃、“飄帶", 代表讓對方反映不同意願、意見、呼吸,一豎和二乙牛“飄帶",與英文字母“F"(第6字母)造字意思相同,後來簡化了。世界文字立意是相同相通的。

所以說,甲骨文的“中”字的飄帶的真正意思是:二乙牛,與一豎結合,代表民主選擇,讓對方反映不同意願、意見、呼吸。是活生生的字。

每一箇中國人、全世界的人都應志存公道、"中",堅持民主選擇,讓對方反映不同意願、意見、呼吸,就好、“中”。只有這樣,人和集體才能牛起來。

造字原則詳見《大眾龍學》《破譯背後的龍學密碼》《解密紅樓夢真味道》前面的“說明”。

附圖:甲骨文、金文"中"



龍學創始人劉樹成


其他人認為是吹毛求疵,我倒認為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好。

甲骨文的「中」字有三種字形。

有一種是沒有「口」形筆畫的,有一種是沒有飄帶筆的的,

有的學者如於省吾、羅振玉,認為沒有飄帶的的「中」和有「飄帶」的「中」不是一個字。

一般沒有飄帶的「中」在甲骨文、金文中多表示「伯中(仲)」意義。郭沫若認為這個「中」像「箭矢中靶」之形。

這個說法對不對,不在本文討論範圍之內,暫且不論。

甲、金文中表示「中心、中間、中央」多用「有飄帶的『中』 」,所以,這裡討論的是第1、2種字形,不討論第三種字形。

----------------------------------------------

「中」字上四條彎曲的橫劃,肯定是表示飄帶或旗幟,這一點可以比較肯定,是多方都承認的前提。

但是,「飄帶」是做什麼用的,卻有不同意見,大致有以下幾種說法:

  • 羅振玉說這是軍隊旗幟。這也是最常見的一種說法。

  • 唐蘭認為是上古氏族社會的徽旗,圖騰制度的遺留,旗幟用來召集民眾。

  • 姜亮夫認為是上古時代的「立旗為表,以度日晷」:用來測日影和時間一類的簡單儀器,「口」形表示影子長度,最短的時候就是中午,故有「中間、中心」之意。溫少鋒亦持此說。

  • 黃德寬和裘錫圭認為是殷人的測風儀,「飄帶」為「綄」。黃德寬認為中間的「口」形指四方來鳳。

  • 田樹生和胡念耕認為是古代的建鼓,上有飄帶旗幟。

以上諸說引自:
  1. 古文字詁林,冊1,頁322
  2. 甲骨文字詁林,冊4,頁2932

我個人比較傾向田樹生的【建鼓說】和黃德寬的【測風儀說】,同時對黃德寬先生的說法做一點小修正,下面就談一談我的理由。

--------------------------------------------------------------

先說黃德寬先生的【測風儀說】

為什麼「中」字是測風工具呢?

第一,因為甲骨卜辭中有記載,殷人很多時候「立中」,都與「風」有關。

「立中」在卜辭中是比較常見的詞彙,如:

《甲骨文合集7369》意思是:「丙子日這一天,立起『中』 ,無風」

那個是貞辭,這個卜辭可能是驗辭:翌日丙子立中,無風。果然無風,易日

還有《合集7373》也有「立中」:

《合集7368》占卜「王勿立中」,「勿」是「不要從事某事」,意思是「王不要立中測風」

這幾片編號相鄰的甲骨文原來是一塊,屬於一期卜辭,是商人測風占卜。

第二,殷商時代有所謂的風神崇拜,商人對風的方向和大小是非常敏感的,肯定有測風工具。

比如「四方風」記事甲骨就是反應商人的風神崇拜:

釋文:
  • 東方曰析,風曰協;
  • 南方曰夾,風曰微;

  • 西方曰夷,風曰彝;
  • 北方曰宛,風曰役

正如《商代史》的論述:殷人視「風」是上帝的使者:

商人對風的方向、大小非常注重:

有時候颳大風,殷人非常害怕,要舉行「寧風之祭」:

引自,《商代史》,卷8,頁69-72

綜上之所述,商人尚鬼神,對崇拜風神的殷人來說,測定風的方向和大小是很重要的事情,「中」很有可能是商人用來測風向和大小的測風儀,用來度量鬼神的旨意。

那麼,從卜辭「中」的用法,和商人的「風神信仰」來看,「中」全字極有可能是殷人的一種測風工具之象形:

「飄帶」是用來測風向的,中間的「圓形」是測量風大小的「風袋」,如下圖所示:

一直木杆,中間的「口」是「風袋」,木杆上下有幾條飄帶,如果你注意觀察,「飄帶」全部朝一個方向飄揚。

「中」是高頻字,在卜辭中起碼有幾千上萬例,但沒有一個字的飄帶不是朝一個方向的。我所見到反例:只有一個金文的「中」字。

這說明強調飄帶在風中,只有在風中吹,才朝一個方向飄。

甲骨文是刀刻文字,很難寫弧線,所以在甲骨文中圓形的風袋寫成方形,黃德寬理解成「四方」肯定有問題,因為在金文中,都是圓形或橢圓形:

金文:甲骨文:

測風以測點為中心,當然能表示「中心」之義,所以,引申表示「中心、中間、中正」等意義。

-------------------------------------------------------

再來談田樹生【建鼓說】

此說有兩個理由:

第一,【建鼓】外形與「中」字象形吻合,而且「建鼓」是古代君主召集士兵、打仗、發號施令的樂器。

河南省汲且山彪鎮戰國墓地出土的《水陸攻戰紋鑑》和《宴樂狩獵水陸攻戰紋壺》上面戰爭場面中用的的【建鼓】跟「中」字很像:

《水陸攻戰紋鑑》中的建鼓:

放大跟「中」字做比較:

《宴樂狩獵水陸攻戰紋壺》中的【建鼓】:

曾侯乙墓其實出土過【建鼓】的一個底座,鼓都爛了,只有底座,青銅底座像古羅馬的美杜莎塑像,由很多條小龍構成,這就是比較藝術化了,肯定不是實用器,而 彰顯曾侯乙大哥擁有指揮千軍萬馬的權力。

---------------------------------------

所以,甲骨文上「中」字的飄帶到底是什麼,目前也是多說並存。

臺灣學者季旭申甚至認為「中」字是多用途的東西:「建鼓、測風、測影、旗幟」等等,把所有學者的解釋融合到了一起:

引自:說文新證,福建人民出版社,頁59

我個人比較傾向【測風儀說】,因為有卜辭這樣的一手文獻可以支持這種說法。


小漢字見大歷史


為了讓國人懂幾個常用漢字,老夫在此提醒:中華文化、父母子女、仁義道德這十二個字都是從曲字發展而來,因此,這十二個字的內容和造字法之間的關係是環環相扣、點點相連,相互間可以驗證:這十二個字中的任何一個字都能夠代表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因此,這些字的造字法有很多證據,並不存在孤證,反過來,這些字的造字法只有孤證就不算,必須有三個以上證據才算證確。


盤古開傳


甲骨文“中”字的造字法到底本義是什麼,由於沒有殷商同時代留下的有關字義的直接可信解釋,所有的解釋都是後人對殷商甚至更早的造字之人的意思的猜測和揣摩,我知了哥覺得,有很多關於具體每個字造字法的說法都是缺乏有力根據的,有一些後人解釋可信度不高。

有人認為,甲骨文的“中”像兩邊有飄揚的旌旗相對,表示兩軍對峙。有的甲骨文在兩旗之間的對稱位置加一點指事符號,並在圓點上加兩點,表示兩軍之間不偏不倚的非軍事地帶。有人認為有的甲骨文“中”字省去字形下端的旗幟,像一杆旗插在城邑的核心地帶。


(以上為甲骨文和金文“中”字例證)

據說,郭沫若這樣解釋:金文凡中央之中均作中,乃指事字,一豎之上下各作二旄或三旄而圍其中部,意謂其所圈處,適當其中;伯仲之仲則作中,即射箭中的之中,一圈示的,一豎示矢,乃會意字。


(以上為“中”字金文例證)

甲骨文與金字的“中”字一脈相承,郭沫若解釋金文,實際也就是在解釋甲骨文。

《說文解字》解釋:“中,內也。從口,Ⅰ,上下通。”顯然,東漢的許慎並沒有提到有關旗的象形的說明。

甲骨文“中”字一豎的四條飄帶的確有點像旄旗。

有人說,以前的氏族以旄旗作號召,越靠近旄旗中間的人地位越高,越顯貴,越尊貴,居於旄旗下是最中央,這個方位最正中。

我知了哥覺得這種解釋更講得通。


未卜先知了webscheer


這個問題有點吹毛求疵了,



【中】,指事字,一杆旗插在囗(wei)當中,至於是什麼旗,並不重要。


這杆旗可以是任何不同形式的旗,不同部落不同顏色不同形狀,不重要,只要是旗即可,僅用旗來代表指事。


旗插在什麼地方,其實也不重要,可以是城中屋中,圓地方等不同地囗(wei)土的當中,【中】作為指事字,只要能表達出它的字義即可。


甲骨文“中”字上的飄帶只是表示旗幟的一種,現在去考究飄帶代表什麼,意義不大。


.

.


我是漢字谷主,【專注說文解字、快速識字、K12全語文、海外漢語,漢字創新思維、漢字國學、解字古詩文】歡迎關注、交流及合作!

免費得到《天地人-電子簡版》,請關注本頭條號,私信 “103”


漢字谷主


根據《漢典》解釋:“中”是一個指事字,甲骨文字形,中象旗杆,上下有旌旗和飄帶,旗杆正中豎立。本義:中心;當中,指一定範圍內部適中的位置。

因此,甲骨文“中”字(見下圖)上四條柔美的飄帶就是代表旗杆上的旌旗和飄帶之意。


周朝時期,已經出現了不帶四條飄帶的寫法,如下圖《周 · 散氏盤銘文》:


但在秦石鼓文(見下圖)中還保留了這個造型,只是飄帶形狀變成了四橫:


更多書法技巧與精彩內容,請關注【麓風軒】

書法公益課堂,寫字經驗分享!


麓風軒


沒那麼複雜!甲骨文帶四條飄帶的“中”字是象形文字,即旋轉的帶穗的陀螺,陀螺圍繞旋轉的位置就是“中”。


吳永剛


甲骨文的“中”字,是象形字,那四條線是旗旒之象形。

甲骨文常見“立中,亡風”之辭句,意思是說豎立起“中”這種帶旒的旗幟,來測立風向,發現沒有風。因旗杆是插在一個圓圈的正中間,所以“中”就有了中間、中央的意思了。

後來,隨著文字的演化,旗形被省略了,就成我們現在看到的“中"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