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傳佛教故事,矢志不渝,布施自身

法喜禪師七歲時就去做小沙彌,白天燒飯和砍柴.夜間才誦讀經典。山上夜晚沒有燈火,他就把柏樹枝點燃,藉著火光來閱讀經典,這樣經過好幾年,便讀通了很多佛經,後來以《法華經》作為常課。

漢傳佛教故事,矢志不渝,佈施自身

隋朝仁壽年間(公元601年一公元604年),隋文帝詔請他居住在禪定寺,負責保管佛牙和佛舍利。不久他的師父去世,法喜發願要誦唸《法華經》一千遍來報答師父的恩典。一 天,寺裡的僧眾看到一隻大白牛,拉著一輛華貴的車子,走入法喜的房間,寺裡的人都來觀看,當他們走進房門裡面,卻並沒有看見牛車,眾人這才覺悟到,原來是法喜虔誦《法華經》.感召到了大白牛車的祥瑞。這是《法華經》裡面譬喻最上一乘的意思。

漢傳佛教故事,矢志不渝,佈施自身

法喜在世的時候,曾經在山上看好一塊地,但他並沒有要把這塊地作為日後葬身之所的主意,相反他卻囑咐弟子們,在他死了以後,要將屍體佈施給野獸吃。他圓寂之後,弟子們看見師父的儀容端正,不像一個死人,不忍心把師父遺體給鳥獸吞噬,就想把屍體移往師父生前看好的那塊地裡埋葬。正要搬運屍體的時候,忽然天降大雪,道路被大雪填塞,以致不能運走。

漢傳佛教故事,矢志不渝,佈施自身

他託夢給弟子說:“我要露屍在山野讓鳥獸吃,你們為什麼要違揹我的本願呢?”可是弟子們始終不忍心這樣做,仍然把他的屍體安放在窟穴裡面。經過好幾年他的屍體都沒有腐爛。宋朝時的安國公,還親自去看過法喜的法體,歷經數百年之久,禪師的神態面色,儼然和生時一樣。安國公看後,不勝讚歎。又經過了很長時間,法喜的屍體還是依然如舊,並沒有腐壞的跡象。一次,有人好奇地揭開了他的衣服,發現法喜自脖子以下,全身的肌肉早就被山禽野獸吃光了,只留下枯骨支撐著頭部,就像布袋戲的人物一樣,衣服裡面全是空的,這是他本人的願力所致,非達到目的不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