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潺潺还复来——安顺市多措并举打好“碧水保卫战”


初秋,在虹山湖,微风习习,碧波漾起层层涟漪,岸边的绿树与碧水交相辉映,湖堤步道上,市民三三两两正在散步,享受着生活的惬意,一幅优美画卷映入眼帘。

蓝天白云、碧水长清、生态宜居,这是安顺市民的期盼,更是安顺市委、市政府为之奋斗的目标。为还给安顺市民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我市多措并举,全力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全力打好“碧水保卫战”,建设山清水秀的美丽瀑乡。


碧水潺潺还复来——安顺市多措并举打好“碧水保卫战”

普定三岔河 朱兴磊 摄


以“河长制”促“河长治”

碧水潺潺还复来——安顺市多措并举打好“碧水保卫战”


  按照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方案,现在,全市180条河道设立了河长,共1662名各级党政领导担任各级河长(其中:市级33名,县级183名,乡镇级485,村级961名)。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级河长名单通过政府网站向社会公布。做到了每条河流都有人管,改变了过去多头管理的弊端,责任更加明确。

目前,我市设市级河长的27条河流“一河一策”实施方案已编制完成,现已分别报对应河长审定。各县(区)均已编制完成所属辖区纳入河长制管理河流的《“一河一策”实施方案》(初稿),正在开展评审和修编工作。制定“一河一策”将会加快河道整治工作的推进。

河长制工作推行以来,我市各级河长履职尽责,扎实开展巡河巡查工作。6月初以来,在全省6.18贵州生态日“保护母亲河 河长大巡河”活动期间,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各级总河长、河长巡河调研970人次,市级河长巡河33人次,县级河长巡河111人次,乡级河长巡河197人次,村级河长巡河629人次。巡河发现问题100余项,针对河长巡河发现的问题及现场办公时的指示要求,坚持问题导向,河流对应责任单位进行问题梳理,形成“一河一单”,市河长办汇总后以“一县一单”方式向河流所涉县(区)下发督办函,督促整改。

2016年7月,安顺市人民政府以安府函〔2016〕71号文件批复了《安顺市水功能区划报告》,以此为据,在市域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及环境影响评价中开展了对水功能区的影响分析;开展了市水功能区划的水质监测,并将监测评价结果纳入《安顺市水资源公报》,作为安顺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卫生城市等工作的依据;利用每月采集水样的机会,开展了水功能区巡查。结果显示:全市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北盘江、红水河水系4个全国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均为100%。

全面推行河长制,我市形成了清河护河的雷霆之势,全市主要河流断面水质持续改善,河长制初见成效。

源头开展污水处理

碧水潺潺还复来——安顺市多措并举打好“碧水保卫战”


污水处理事关城市居民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健康,关系到经济社会能否可持续发展,也关系着能否打赢打好“碧水保卫战”。

我市对症下药,着力提升污水处理收集能力。截止8月份,我市新增污水处理规模0.2万吨/日。新增和改造雨污分流管网长度为194.37公里,其中:县城新增雨污分流管网长度为55.33公里(雨水管网长度15.18公里,污水管网长度40.15公里)。乡镇新增雨污分流管网长度为139.04公里(雨水管网长度1.5公里,污水管网长度136.84公里),改造污水管网0.7公里。

加强污水处理厂运营管理,保障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提升污水处理量。今年1至8月份全市县城以上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量为2465.72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243.72万吨。

同时,加快推进县城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目前,镇宁自治县一期污水处理厂正在进行改造,目前主体工程已完工,改造完成后通过原有中水回用工程对其进行提标,提标后水质将达到一级A标。镇宁自治县二期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1.2万吨/日)已进场施工,正在开展场地平整工作。关岭自治县一期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0.4万吨/日)同关岭县城污水处理二期工程(0.6万吨/日)一并实施,目前已完成初步设计审查及批复,正在开展招投标工作。紫云自治县污水处理厂(一期、二期)提标改造工程(其中:一期0.4万吨/日、二期0.2万吨/日)初步设计报告已通过专家组审查,已呈报发改部门下达批复文件。

标本兼治黑臭水体

碧水潺潺还复来——安顺市多措并举打好“碧水保卫战”


我市主城区建成区黑臭水体主要是贯城河干流部分河段及其3条支流(西支流、南支流和挑水河支流)部分河段,河道长度约17.6公里,其中暗渠长度约5.9公里。2015年,我市上报黑臭水体13个。

我市高度重视整改落实工作,及时调整黑臭水体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聘请黑臭水体整治方面的专家团队,完成市级总体整治方案编制,正在开展方案可行性论证。按照“一水一策”原则,同步制定13个黑臭水体的整治方案。西秀区已完成5个黑臭水体整治实施方案编制,正在进行技术审查;正在编制贯城河南支流004号黑臭水体整治方案,该段整治难度大,正在进行多方案比选。经开区已完成7个黑臭水体整治方案编制,正在进行技术审查。

不断提升技术手段强化控源截污。加快推进截污管网建设,近期已完成河道截污管道4930米(DN400管道1180米、DN600管道1900米、DN800管道650米、DN1000管道1200米),完成挑水河截污箱涵2775米(左岸1225米、右岸1550米)。采取水下机器人、探地雷达等检测手段,完成污水管道探测1720米,正在采取紫外光固化CIPP非开挖修复污水管网工艺对已经探明的渗漏管网进行修复。

强化监督才能确保整治出实效。为此,我市成立了黑臭水体整治工作督战组,持续开展督战、暗访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和跟踪督办。对直排口清理、企业排污等问题做到真督严查。7月30日起共检查城区涉水企事业单位40余家。加大黑臭水体水质监测力度,开展了39个断面8期水质监测。还建立了安顺市两城区黑臭水体监督举报制度,向社会公布黑臭水体举报电话,每半年向社会公布黑臭水体整治情况,接受社会各界和群众的监督,提高社会各界和群众的参与度及环保参与意识。

截至目前,我市已基本消除黑臭的水体6个(治理河道长度约9.9公里),任务完成比例46.2%。我市正按计划于2018年底完成80%的黑臭水体整治目标任务。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同样,河流治理要只争朝夕,更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我市河流整治效果初步显现,相信随着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落地生根,安顺大地上又现一湾湾碧水潺潺流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