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頭條和台兒莊大戰紀念館合作|尋找4680個名字背後的故事

4680個名字

2018年8月29日下午,臺兒莊大戰紀念館,二樓展廳的民族之光展臺位置,一對母女站在展臺的電子屏幕前,帶著眼鏡、梳著馬尾辮的小女孩,身高剛剛超過屏幕,在母親的指導下,她點擊屏幕,為烈士獻花。

系統提示,她是第410056位獻花者。

獻花結束,她捋了下因流汗有些遮擋眼鏡的頭髮,指著前方的英烈牆問自己母親,這些名字是誰?母親回覆說他們是烈士,不過具體是誰,她也說不出答案。

除了統一的烈士身份,這些名字是誰?他們有著怎樣的經歷?他們的家人在哪裡?

孔令欣,一直在尋找答案。

在這座名為“民族之光”,高約3.5米、長約8米的英烈牆上,按照淮河阻擊戰、臨沂反擊戰、滕縣保衛戰、臺兒莊殲滅戰等戰役的順序,依次篆刻了4680個烈士姓名。

英烈牆佇立在這裡已經超過了10年時間。2008年,臺兒莊大戰勝利70週年時,紀念館的工作人員前往位於南京的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徵集到了僅有的一份臺兒莊大戰犧牲將士名單。

他們只是有名可查的一小部分。在整個臺兒莊大戰中,中國軍隊犧牲人數超過3萬人,其餘的2萬多人處於無法核實身份的狀態。

今日頭條和臺兒莊大戰紀念館合作|尋找4680個名字背後的故事

“這是中國軍人為臺兒莊戰役所做犧牲的一種歷史見證。”大戰紀念館的金牌講解員——宋勝健,每次都會在這裡為參觀者進行重點講解。他曾經真的碰見,參觀者在這座牆上發現了親人的名字,久久不願挪開眼睛。“這段歷史已經過去了80年,但這種情感對於人的震撼非常強烈,對於家族是難以抹去的記憶,這是我們今天大多人難以理解的。”

臺兒莊大戰犧牲的革命烈士、中央空軍第3大隊第8中隊上尉副隊長——何信,他的兒子何平曾受邀來到紀念館。面對4680位英烈名錄,老人情緒悲痛地說:這些名字除了讓我們知道臺兒莊戰役是一場勝利以外,也是告訴後人,中國軍人在這場戰役中的犧牲非常慘痛。”


技術尋親

2017年2月,孔令欣被調任來到臺兒莊大戰紀念館,擔任館長。

作為館長,孔令欣每次走過英烈牆,看見牆上鐫刻的一個個名字,內心總會產生一種同樣的情緒:“不安”。 他解釋說:“如果是尊重生命、尊重烈士、尊重先輩的話,其實我們作為後人,應該感覺到不安。”

今日頭條和臺兒莊大戰紀念館合作|尋找4680個名字背後的故事

來到紀念館的一年多時間,孔令欣籌備開展了許多工作,展陳昇級、設備更新,但尋找烈士家屬、告慰烈士英烈的想法,一直藏在他的心底。“我來了之後,為烈士尋親的事情,一直在心頭。”

在此之前,大戰紀念館也做過相關的烈士尋找工作,2013年,通過微博、電視臺等渠道,開展了“英雄臺兒莊 尋找大戰英烈”的活動。

孔令欣壓在心頭的想法,因今日頭條“尋找革命烈士”項目,加快實現了。

2018年8月16日,今日頭條的“尋找烈士後人”公益項目的工作人員和孔令欣取得聯繫,他聽完項目的介紹,非常激動,因為這和他的想法不謀而合。他感覺到時機到了。於是,孔令欣很爽快地答應與今日頭條攜手幫助烈士尋親。

今日頭條“尋找革命烈士後人”公益項目,通過“今日頭條”手機客戶端的地理位置推薦和定向推送等技術手段,將烈士的生平資料推送到烈士的家鄉,尋找到知情者,為革命年代犧牲、尚未聯繫到家屬的烈士,尋找親人。

在和臺兒莊大戰紀念館合作之前,該項目已經先後和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新疆和靜縣烈士陵園、龍巖市政府等單位合作,幫助烈士尋親,項目啟動不到兩個月,成功尋找到40餘位烈士的親屬。

“你們的項目承擔了發起者的責任,而我們作為紀念館人,本身更有責任,去尋找,給烈士英靈告慰。” 孔令欣非常期待這種技術尋親的方式,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讓更多人加入到尋親的隊伍。

孔令欣認為,這些刻在英烈牆上的名字,絕不只是名字,背後都藏著一個值得歷史記錄的故事。“民族之光英烈牆上記錄著四千多人,但是實際上有三萬多將士犧牲,他們每個人都是生命,不是一句無名英雄就能概括。他的家庭、他的親人,包括他的成長過程中的經歷,都不應該被遺忘。”


“黃土變血泥”

每年有超過300萬人,來到臺兒莊大戰紀念館,悼念先烈。8月29日下午,紀念館門口的停車場已經沒有車位,參觀者從本地居民,到鄰近的臨沂、淄博,更遠至安徽、江蘇等地。

時間倒退到80年前。一場戰役的勝利讓所有的中國人,包括海內外的僑胞,重新燃起了抗戰勝利的信心。

今日頭條和臺兒莊大戰紀念館合作|尋找4680個名字背後的故事

這場戰役讓運河古城臺兒莊成為了當時的民族復興之地,寫入了世界戰爭史。 “歷史上具有轉折意義的小城鎮有很多,諸如滑鐵盧、葛底斯堡、凡爾登等,而今天又增加了一個新的名字——那就是臺兒莊,中國京杭大運河岸邊的一個有著古老城牆的小鎮。” 1938年4月,曾在臺兒莊戰場拍攝的美國著名戰地記者羅伯特·卡帕,在《生活》週刊發表對這場戰役的評價。

孔令欣介紹說,日軍全面侵華以後,中國軍隊節節敗退,天津、北平、上海、南京等城市相繼淪陷。“當時面臨的,真的是亡國的關鍵時刻。就像國歌上歌唱的那樣。“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此時,舉國上下一片哀鳴。日本侵略軍叫囂著三個月佔領中國的狂言。人們開始疑惑,難道真的只需要三個月?“按照當時的形勢,真的存在這種可能。“

在全國人民的質疑聲中,中國軍隊面臨著巨大的壓力。“他們也希望打一場大勝仗“。戰場最終選定在了魯南地區,中國軍隊在此組建第五戰區,進行整體戰鬥部署,依靠山地地形、運河、鐵路等優勢,打擊敵人。

1937年底,戰鬥打響了。中國軍隊先是在淮河、臨沂等地阻擊日軍,炮火之中,兩軍不斷相持。1938年3月23日到4月7日,中國將士與日軍在臺兒莊展開了長達半個月的激戰,雙方反覆爭奪城池,死傷枕藉。

臺兒莊的李敬善老人,是這場戰爭的親歷者之一。戰爭過去80年,那時剛剛記事的孩童,如今已是白髮蒼蒼。不過,每每回憶這場戰爭,李敬善依然覺得“身上的汗毛會豎起來”。記憶裡,李敬善總忘卻不了一個場景:戰爭結束以後,臺兒莊城內的土是黑色的,就和倒了一盆醬油在地上的顏色一樣。“那時候我們年紀小,不知道是血,一下雨,雨水落在地上就變成了黑褐色,那真是黃土變血泥。

在“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歌聲中,中國軍隊斃傷日軍上萬人,取得抗日戰爭爆發以來正面戰場的第一次大捷。

這場戰役的歷史意義在於,阻擊了日軍南北夾擊徐州的計劃。更深層次的意義是,日軍在明治維新以後,第一次遭遇如此重大的慘敗。“日軍從來沒有這樣狼狽過,讓中國軍隊追著跑。”

中國軍隊付出的代價同樣慘痛。

犧牲人數,超過三萬人。


共產黨人的犧牲

在紀念館,工作人員時常聽到很多不熟悉歷史的參觀者評價,這場戰役是國民黨打的。

“單說是國民黨打的這場戰役,是非常片面的。”孔令欣不得不再一次解釋,這是很多不瞭解歷史的人,存在的一個誤區。“國共兩黨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以後,已經沒有黨派之分,在中華民族的危急時刻,大家都挺身而出,面對敵人,同仇敵愾。”

今日頭條和臺兒莊大戰紀念館合作|尋找4680個名字背後的故事

孔令欣介紹說,在這場戰役中,共產黨人發揮了不可或缺的功勞。歷史資料記載,1938年3月初,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總參謀長白崇禧奉命派去徐州協助李宗仁指揮作戰,臨行前,白崇禧特向周恩來請教對敵作戰的戰略指導方針,周恩來強調,應該採取“固守要點,各個擊破”的作戰方針,“要陣地戰和運動戰相結合,把敵人消滅在臺兒莊”。這一正確的作戰方針得到了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的讚賞和具體的貫徹與實施。

戰役拉開序幕以後,共產黨的軍隊包括各個遊擊支隊,就從濟南等地開始分頭破壞敵人的交通設施、伏擊外圍的小股敵人,阻擊支援的部隊。此外,在國軍抗戰隊伍當中,也有不少共產黨人。 “所以不能片面理解,這次戰役的勝利全部是國民黨”。

比如池峰城的第31師騎兵連連長劉蘭齋,他是1934年經濮陽中心縣委書記劉晏春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

在臺兒莊大戰勝利80週年之際,棗莊市政協常委、旅服委副主任——呂東來出版了《臺兒莊大戰中的共產黨人》一書,以此記錄共產黨人在這場戰役中的流血與犧牲。“在臺兒莊戰役中,共產黨人和國民黨愛國將士一樣,應該受到後人的崇敬和銘記。”

國民革命軍第114師684團1營附羅廣智,在1937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2月,在臺兒莊戰役前的序幕戰中,羅廣智率領全營士兵阻擊從淮河來犯的日軍,迫使日軍節節敗退,難以前進。戰鬥非常慘烈,羅廣智在身負重傷的情況下,仍然堅守陣地指揮,終因流血過多,英勇犧牲。年僅31歲。

孔令欣介紹說,在犧牲的三萬多烈士當中,有不少共產黨人,包括連長、營長等一些基層指戰員。下一步,孔令欣準備在紀念館開設一個獨立的展臺,用於介紹在臺兒莊大戰中犧牲的共產黨人的故事。


追認英雄

國共雙方的領導人都給予這場戰役很高的評價。毛澤東說:“每個月打得一個較大的勝仗,如像平型關、臺兒莊一類的,就能大大的沮喪敵人的精神,震起我軍的士氣,號召世界的聲援。”

今日頭條和臺兒莊大戰紀念館合作|尋找4680個名字背後的故事

周恩來說,“這次勝利雖然在一個地方,但它的意義卻在影響戰鬥全局,影響全國,影響敵人,影響世界。”

蔣介石說,“此次臺兒莊之捷,幸賴我前方將士之不惜犧牲,後方同胞之共同奮鬥,乃獲此初步之勝利。”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對於犧牲在臺兒莊戰役中的部分將士頒發了烈士證明書。

羅芳珪,臺兒莊大戰中以身殉國,時任國民革命軍第八十五軍八十九師五二九團團長。該團被稱為抗戰初期“四大名團”之一。在早期的長城抗戰中,羅芳珪團因立下戰功,獲得了“猛虎團”的稱譽。

1938年春天,羅芳珪率部參加臺兒莊戰役。戰前,羅芳珪對全團官兵說:“今日之戰,有進無退,男兒報國,此其時矣!願與諸君為國而死。倘不達到任務,雖不死於敵亦當自殺,後顧者必刃之。” 4 月6 日下午,日軍炮彈連續飛來,羅芳珪不幸被日軍炮彈打中,倒在血泊之中。

1988年5月10日,民政部頒發的烈士證明書上寫道,“羅芳珪同志在臺兒莊與日本侵略軍作戰中壯烈犧牲,經批准為革命烈士。”

今日頭條和臺兒莊大戰紀念館合作|尋找4680個名字背後的故事

何信,時任國民黨中央空軍第3大隊第8中隊上尉副隊長。1938年3月25日,何信率領14架飛機與17架日機交戰,憑藉出色的指揮和靈活的戰術,一舉擊落了8架敵機。機隊返航至馬牧集上空時,不料遭遇24架敵機猛烈攻擊。在激戰過程中,何信身負重傷,在彈盡油絕的情況下,何信放棄了跳傘求生的機會,駕機猛然撞向另一架敵機,與敵人同歸於盡。時年26歲。

1984年5月1日,民政部追認何信為烈士,烈士證明書上記錄:“何信同志在抗日戰爭中壯烈犧牲,經批准為革命烈士。”


尋親只是起點

每年4月,臺兒莊大戰紀念館會邀請一些烈士後人來進行祭奠活動。烈士後人現場朗誦犧牲烈士的家書,激昂的文字記錄著他們對民族的強烈責任感以及對親人的無限思念。時間跨越80年,那種情感,依舊感動著每個人。

今日頭條和臺兒莊大戰紀念館合作|尋找4680個名字背後的故事

8月18號上午,曾在臺兒莊戰役中立下卓越戰功、後在1949年去世的將軍——第31師91旅186團團長王冠五,他的女兒王蔭鳳女士,獨自一人跟著旅遊團來到臺兒莊大戰紀念館,專門來此看望父親,她趴在父親的相片前,抹著眼淚說,“爸爸,女兒想你了”。

這種親人對烈士的思念,讓館長孔令欣真切感受到,幫助烈士尋親是一項非常緊迫的工作。

這是一種精神的傳承。“尋找他們的親屬,我感覺到,不止是對我們這一代人,也是以後的一代又一代人,傳承和緬懷。”說到這裡,孔令欣有些動情,他認為,幫助烈士尋親,這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傳承的方式。“傳承不是口頭上說的傳承,要實實在在去做幾件事情,來撐得起傳承這個詞。”

自從今日頭條發出了臺兒莊大戰犧牲烈士的第一條尋親信息後,紀念館辦公室的電話突然忙了起來,幾乎每天都會收到相關的諮詢電話,有些是烈士後人詢問,需要準備哪些材料,有些是熱心人士,提供相關的線索。

目前,有6位烈士的親屬提供了相關證明材料,紀念館正在進行認真細緻的核實。

對此,孔令欣非常高興,臺兒莊大戰勝利整整80年後,更多的英雄故事有望被重新挖掘、記錄。

當那位小女孩,下次來到紀念館參觀,再詢問這些英烈牆的名字時,孔令欣想給她說說,每個名字背後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