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畢業回鄉當牧民,她拍下草原好風光打動20萬人

據說在新西蘭有一種工作,下雨天,一個人搭乘直升機巡邏草原。他的任務是找到倒在地上的羊群。它們因為身上的毛吸了太多雨水而倒地不起。這個人要做的是,把這些羊一隻只扶起來,搖一搖,抖掉身上的雨水。

烏音嘎也做過類似的事情。當雨水太大,瘦弱的羊紛紛倒在內蒙古錫林郭勒小鎮的草地上時,烏音嘎就跑到自家後山,把地面上的羊抱回羊圈。

大學畢業回鄉當牧民,她拍下草原好風光打動20萬人

烏音嘎出生於1995年,跟大多數愛好文藝的95後沒什麼差別,除了蒙古族血統在她身體裡留下的倔強底色。她平時喜歡收集寫得不錯的文字,偶爾寫寫蒙文詩,把拍立得的照片掛在網格牆上做裝飾。

去年從內蒙古財經大學畢業後,烏音嘎一直沒找到合適的工作。在縣城的勞動就業局實習半年後,突然意識到家鄉也有廣闊天地,於是決定回家跟祖輩父輩一樣做牧民。草原上從此多了一個年輕的身影。

一個偶然機會,烏音嘎在今日頭條和西瓜視頻平臺上開通了賬號“草原印象錫林郭勒”,成為今日頭條三農創作者和西瓜視頻三農領域創作人。短短8個月,粉絲達到22萬,視頻觀看總量超過6000萬次,她成為了內蒙古三農領域的頭號網紅。

旋律

“烏音嘎”,在漢語裡是“旋律”的意思。她在草原上長大。這裡的風景,有如旋律一般,隨著季節有序地變換。夏天,是遼闊的綠色。冬天,草原換上白裝,時不時有白毛風,下雪又夾雜大風,最冷的時候有零下30度。而她最喜歡秋天,微風把草一遍又一遍地吹黃。

在南方,整個村子加起來,可能只有三四千畝土地。而在地廣人稀的內蒙古,一家人就有四五千畝草場。至少得走四五百米,才能走到最近的鄰居家。蒙古人養“五畜”:牛、羊、馬、山羊和駱駝。除了沙地的駱駝,其他四種動物,全都在烏音嘎的鏡頭裡出現過。網友跟隨著她的鏡頭和解說,看到塑料瓶裝上奶嘴,小羊羔搖著尾巴吧唧吧唧地吃奶。

羊是草原的珍寶。烏音噶家裡有400頭羊。春天賣一次羔子,夏天再賣一次公羊羔子,母的留下來繁衍,貨車拉上準備賣掉的羔子到西烏旗的冷庫。烏音嘎最捨不得奶羔子。這些小傢伙,是母羊生下來的雙胞胎或者三胞胎,奶水不夠時,一日三餐用人工餵養起來。冬天雪大,草被蓋住,羊沒處吃草。烏音嘎和家人就會提前打草,晾曬,捆好,留到冬天在羊圈裡餵養,還時刻擔心羊會著涼感冒。

這些牧民相關的生活片段,組成了烏音嘎的普通日常。生活像旋律一樣進行著,有時候很單調,有時很美。後來,烏音嘎親耳聽到了類似“內蒙古考生高考是不是考騎馬射箭?”之類的段子,她才突然驚覺,“原來大家對內蒙古的生活,瞭解得如此少。”——那是在一次旅途,鄰座的陌生朋友,好奇地問她:內蒙古人能不能吃到青菜,是不是每頓只吃肉?

正是因為如此,烏音嘎決定在今日頭條和西瓜視頻平臺上開通賬號,介紹自己的家鄉。

嘗試

帶上一部手機,一個三腳架,烏音嘎就這樣開始嘗試拍視頻了。

那是在今年初的寒冬,烏音嘎第一次自己拍,自己出鏡,自己講。天氣太冷,沒拍上幾分鐘,手機就凍得自動關機了。她跑回來充電10分鐘,再繼續拍。一會兒又關機了,再回來充,就這樣來回反覆。

“拍了七八遍。那兩三天全在幹這個,手也凍得不行了。”寒風之中,她穿著兩層大棉褲,站在動輒下一米深雪的室外。

“那時非常緊張。雖然旁邊沒有人,只是對著一個手機,但也會緊張。”一開始,她總是找不準鏡頭的位置,自說自話,興致滿滿,回頭一看,人已經出了畫面,不得不再次重來。

遇到風大的時候,三腳架經常被吹倒。有一次,她在後院裡一邊錄視頻,一邊低頭澆菜,手機突然掉進了泥裡,她壓根沒有發現。

“我爸我媽都很支持我。正式拍視頻之後,我媽有時會幫我看著手機,我爸會給我提些建議,告訴我哪些具有蒙古特色的東西值得拍,還把自己的手機拿出來跟我交換,讓我好好拍。”

大學畢業回鄉當牧民,她拍下草原好風光打動20萬人

早在烏音嘎提出拍視頻的想法時,父親就立刻表示支持:“用視頻來體現蒙古族的東西,傳遞給不瞭解的人,挺好。”他是50歲的蒙古大漢,耿直,實在,熱衷於蒙古族的傳統文化。烏音嘎的堂弟住在縣城裡,平時很少下鄉,但只要一放假,烏音嘎父親就會把他接來,給他講傳統文化,帶他祭敖包。

祭敖包,是蒙古族最重要的儀式之一。敖包通常設在高山或丘陵上,用石頭堆成一座圓錐形的實心塔,頂端插著一根長杆,杆頭上繫著牲畜毛角和經文布條,四面放著燒柏香的墊石。

在敖包旁還插滿樹枝,供有整羊、馬奶酒、黃油和奶酪等等。祭祀時,在古代,由薩滿教巫師擊鼓唸咒,膜拜祈禱;在近代,由喇嘛焚香點火,頌詞唸經。牧民們都圍繞著敖包,從左向右轉三遭,求神降福。

這些不為外人所知、充滿儀式感的奇景,通過今日頭條和西瓜視頻平臺傳遞給全國各地的網友,讓很多從未踏足草原的人心嚮往之。

粉絲

烏音嘎拍的視頻,取名為“草原印象”系列。至今已經拍攝超過270集,累計播放量超過6000萬次。烏音嘎自己也獲得了不錯的收益,每個月收入過萬。

因為這些視頻,慕名找到烏音嘎家裡來的粉絲,前後有好幾波。來自北京、江蘇和廣東等地的,都有。

“外地人到一個陌生地方旅遊,怕被人黑,會沒有安全感。大家看了我的視頻,挺相信我的,就奔著我來了。”烏音嘎的叔叔經營一個旅遊景點,有一次來她家借蒙古包,烏音嘎順勢拍了蒙古包的搭建過程。從那個視頻裡,有網友順藤摸瓜知道了她家的地址。

“我的粉絲裡,很多是外地人,尤其是南方人。”那些素未蒙面的粉絲給予的支持和關注,令她感動。她晚上有時做直播,會錯過回覆網友評論的時間,最忠實的粉絲會幫她一條一條全部回覆完。那是一位常住北京的老鄉,“他覺得我把家鄉美好的東西傳遞了給更多人,以前很少有人這麼做過。他很支持我。”

也有無人問津的時刻。“我興高采烈地拍了我的小羊羔、我的小牛犢,放到網上,沒什麼人看。我就納悶,為啥這麼可愛的東西沒人看?”

她後來開始總結原因,學習如何取標題,怎樣拍得有吸引力,讓大家從頭到尾觀看完。後來發現,大家對牧區的飲食最感興趣。播放量最高的是手把肉的視頻,“那次漲了9600個粉絲”。

也遇到過不解。夏天熱,烏音嘎拍剪羊毛的視頻,剪刀咔嚓咔嚓剪下一團團白色。視頻效果很好,但底下有上百個問題,都是在問:“為什麼不用電推?”

“當時一個個打字回覆,回覆的手疼。”烏音嘎解釋,內蒙古的羊沒有澳大利亞的羊那麼緊實,比較嬌嫩,電推若是推到肉,會割開好大的口子,比較危險,所以用剪刀。

也有沮喪之後的慰藉。有次拍視頻倒奶茶,結果奶茶撒出去了,底下就有一個用戶評論“你怎麼那麼笨”,這讓烏音嘎覺得很委屈。但後來,她又收到很多私信,安慰她不要在意這些閒言閒語,“支持你的人會一直支持你。”

無論如何,因為有了與外界的諸多互動,拍視頻這件事變得更有意思了。

網紅

一開始,烏音嘎沒想過回家鄉當網紅。

大學畢業後,她在爸爸的介紹下,進了縣城裡的勞動就業局實習。“我爸說剛畢業,最重要的是學習積累。”就這樣實習了半年。

在實習階段,她偶然接觸到電商公司的互聯網導師做培訓,突然意識到,互聯網是個不錯的選擇。“可能我在草原上自由慣了。”她說,回家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覺得如果選擇生活在城市,壓力會有點大。

導師讓她多看看今日頭條,並推薦了今日頭條和西瓜視頻平臺上一些不錯的三農領域作者,巧婦9妹、鄉野丫頭、農村四哥等。烏音嘎看了,覺得自己也能行。

“你們家正好是牧區,邊幹活邊拍真實的生活是最好的。”導師鼓勵她。

大學畢業回鄉當牧民,她拍下草原好風光打動20萬人

烏音嘎從此開啟了一條三農創作者之路。視頻在今日頭條和西瓜視頻上首發,積攢的粉絲最多。後來還嘗試上傳視頻到YouTube,想讓外國人也瞭解內蒙古牧民的美好生活。逐漸打造出個人品牌後,烏音嘎還帶動家鄉旅遊和土特產銷售。前段時間,她的頭條小店兩個月代理賣出了10萬元牛肉乾。

烏音嘎推介內蒙古原生態文化的努力,也得到了當地政府的認可。自治區婦聯黨組書記、主席胡達古拉調研了她的創業經歷,評價說,烏音嘎以自媒體的形式反映草原基層牧民生活說服力很強,西烏旗通過草原網紅孵化平臺宣傳草原文化很有意義,在這方面可以做的事情很多,未來也可以努力帶動一個產業。

自從開始上鏡,烏音嘎更加註意自己的體型了,像所有年輕女孩一樣,有時會感嘆“我的臉怎麼那麼大啊!”現在,這張臉的主人,出現在廣闊草原的許多角落,站在鏡頭前,將一些遙遠的故事娓娓道來,合著獵獵的風,一同收進遠方人的聽筒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