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中國人的感恩節

清明,中国人的感恩节

清明節, 我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有誰知道,它其實是由寒食節經過千年發展演變而來。

尋根溯源

“清明一詞最早見於《淮南子·天文訓》:明庶風至四十五日,清明風至。”明庶風就是指春分時的東風,意思是清明風在明庶風四十五天後來到。這裡的“清明”還是作為節氣。

清明,中国人的感恩节

節日意義上的清明起源於古代的寒食節。關於寒食節的來源說法不一,有周代禁火說、古代改火說、介子推說等。

介子推的故事

相傳在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寵姬麵姬生下兒子夷齊。為了使自己的兒子登上王位,砸姬對太子申生加以迫害。申生被逼自盡, 公子重耳也被迫出逃。

因為重耳德才兼備,很多賢士都追隨他,介子推就是其中一個。

在逃亡途中,介子推割下大腿上的肉進獻給久未吃到肉的重耳。重耳很感動,表示登上王位後要重賞他。後來重耳成為晉文公, 但他卻忘了介子推。此時, 介子推和母親隱居在故鄉綿山。有一天, 晉文公在別人提醒下記起了介子推, 並請他出山。但心寒至極的介子推不答應出山受封。

為了逼迫介子推出山,晉文公下令“焚山”,不料想,介子推和母親竟被焚而死。文公後悔不已。為了悼念介子推,文公下令將綿山改為介山,並在此往後三日禁止生火做飯,只能吃寒食。於是,禁火和吃寒食成為寒食節的重要習俗。

此外, 插柳也是寒食節的習俗之一。寒食節期間,人們折下初春剛吐新芽的柳枝插在門上簷下應景過節, 謂之“ 寒食插柳”。

到了唐中期以後,清明寒食才合二為一,且以清明為重。掃墓、寒食、請新火成了唐朝清明節的主題。

清明,中国人的感恩节

由於清明掃墓、寒食的淒涼,人們往往在掃墓寒食後組織一些更具娛樂性的活動,如踏青、放風箏、盪鞦韆等。

清明習俗

我國疆域遼闊、民族眾多,地方特色濃厚,造就了多姿多彩的清明節習俗。如山西省清明節的習俗是“上墳”,以表達對先人的哀思。

清明,中国人的感恩节

“上墳”各地區又有自己獨特的地方,比如山西南部多數地方“上墳”時男女都要到場,不燃香焚紙,而是將冥錢懸掛在墳頭;而山西北部“上墳”則多是男子,且要給先人燒冥錢等物,這樣才能轉給“陰間”的他們。

清明,中国人的感恩节

南京人過清明節則是繼承了秦淮河的放燈習俗,每一盞燈都有一個願望,寓意放飛希望、祈福未來。深圳本土居民在清明節要舉行“拜山”活動。

清明,中国人的感恩节

上海、西安等地清明節要逛廟會。西安的廟會可謂人山人海,熱鬧非凡,有雜技、社火、秦腔表演、各類美食等,吸引了很多遊客參與。

湖北人清明重祭祀。武漢清明節有“掛紙”習俗。

清明,中国人的感恩节

掛紙時,先要將生長在祖先墳墓上的野草,用鋤頭或鐮刀整理清除,在用小石頭或磚塊將墓紙壓在墳上,以示標記此墳有後嗣,以避免被破壞。

在沔陽,即仙桃,至今還有“三月三 地米菜煮雞蛋”的民間風俗。

清明,中国人的感恩节

每到這一天,人們就從田野裡採來一把地米菜,洗淨後放入鍋內,加適量水,配上桂皮、八角茴、五香粉、醬油等佐料,同雞蛋一起煎煮,將雞蛋煮熟後撈起食之,這既是美味食品,又可以健身治病。

清明,中国人的感恩节

荊州的清明祭祖掃墓習俗又稱“插青”,即人們用各色的彩紙剪成條紋,再掛於竹棍一端,做成“清明吊”插於先人的墳頭。”

文化內涵

清明節祭祀,不論公私祭,都是表達孝心和感恩的方式,其主要內容是掃墓。

掃墓的習俗起源於最早的祖先崇拜。祖先崇拜是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社會體制在宗教上的表現。

清明,中国人的感恩节

縱觀清明節的發展歷史,任何時期祭祀掃墓的目的都是“慎終追遠”,表達孝心。長此以往,“孝”已成為清明節的節日符號,加上儒家一直提倡的“孝道”思想,就形成了中華民族重孝的文化信仰和民族性格。

“孝”還有感恩的意思,感謝祖先的奉獻,才使後人有美好的現在。中國沒有感恩節,但是誰又能說清明節不是中國式的感恩節呢?

清明,中国人的感恩节

年年幾乎一樣的祭祖掃墓,就是加深印記和弘揚、傳播我們優秀的傳統節俗,增強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尊心,使每一個炎黃子孫都自覺融人中華民族的骨血,用自己的愛國心撐起大中國的明天。

QING MING

清明,中国人的感恩节

丁蘭實驗學校溫馨提醒:希望大家節日出行注意安全,文明你我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