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数传媒:区块链,一场看不见硝烟正在快速进入能源战场


和数传媒:区块链,一场看不见硝烟正在快速进入能源战场

不少人说,能源类区块链项目不靠谱,都是些空气,圈钱而已。也有人说,能源行业门槛太高,政策太多,行业太传统,不适合玩区块链。还有人说,做能源+区块链根本就是个伪命题。

这些说法也对,也不对。

当我们以常规的眼光,随大流的视角来看待时,我们看到的,是无奈,是落地难,是政策严,是周期长;但当我们离得足够近,带着审思去观察时,我们看到的是活生生的行业痛点,是实实在在的应用场景,是于无声处的勃勃生机,和悄然来到的变革。无疑,这样的生机,伴以险象环生。

和数传媒(heshumedia.com),是一家集国内外新闻热点、精选资讯、大咖言论、人物深度专访、各国政策环境等信息为一体的区块链媒体资讯平台,由资深运营者、财经深度媒体人、从事区块链行业的精英技术骨干等共同创办,致力于挖掘世界价值,传递积极、真实的价值观和信息能量,去伪存真,精准分析区块链行业全球最新资讯,构建和谐发展的区块链生态圈子。和数传媒希望成为你的微观望眼镜,让每个人感受到正在到来的时代之变,这样的变化来自智能的革新,也来自智者的思考。

本篇文章我们希望从能源+区块链的视角,还原一个真实的能源世界之变。这个行业因此值得关注,因为越是保守的行业,越是有巨大的潜力。在所有人都说难的时候,你看到了机会,并坚持下去,你就可能是未来的王者。

以下,几个故事,告诉你能源行业正在汩汩喷涌的新变化。

哈佛学霸与他的能效革命2.O

9年前,Jacopo还是哈佛大学宏观经济学的研究生,那时,他已开始担任全球最大投行旗下财富管理公司的数量化分析师。

8年前,他从哈佛毕业,回到欧洲,在伦敦投行继续担任数量分析师。

彼时,Jacopo年终奖已达百万英镑计,投行光环,加之帅气外表,让他成为聚光灯下的宠儿。

光鲜的日子很快结束。Jacopo看到欧洲能效市场的严重落后,而这样的落后可以用先进的金融+技术的结合模式来解决时,毅然辞职,放弃可观的年收入,开始“穷困潦倒”的创业生活。

和数传媒:区块链,一场看不见硝烟正在快速进入能源战场

创业之前,他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缺钱。创业之后,一度连租办公场地的钱都没有,只得在另一位合伙人父母家的一个空房间里办公。

8年后,他所创立的AitherCO2,总营收12亿美金,分别在米兰、伦敦、达喀尔、旧金山设有分支,服务全球2000家项目,为项目节省超过7亿美金的能源开支。

8年时间,在帮助能效市场加速进化的同时,他也发现,当前的金融+技术结合的1.0模式,有明显的增长天花板,也有解决不了的行业难题。而这样的增长天花板,以及行业难题,恰好是区块链的绝佳用武之地。

于是,他看准机会,二度创业,创立EFFORCE平台。这一次,他要 替换掉1.0模式,改用2.0模式来革新能效市场。

能效市场和能源市场,虽然仅一字之差,但含义完全不同。通俗来讲,前者是节流,后者是开源。

能效行业,近年来,在中国发展迅速,但并不被大众所真正熟知。所以,我们也会多着笔墨,将相关来龙去脉说清楚,并在此基础上,深入解析区块链在其中的价值。

要搞清楚2.0模式,我们就要重新回到1.0模式,回到8年前,去看看当时还在投行的Jacopo,到底看到了什么样的机会。

能效市场的痛点与EMC模式

举个例子,某工厂A在节能改造前,每个月缴纳100万元的电费;节能改造后,每个月只需缴纳50万元电费。相比之前,每个月节省50万元支出。但由于公司B为工厂A提供了免费改造,并为此垫付了500万改造费,于是,公司B跟工厂A签订合同,双方商量好,工厂A每月从节省的50万中,抽出30万付给公司B,连续支付3年。3年之后,A不再支付费用给公司B,所有改造后的设施归工厂A所有。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无论是工厂A,还是公司B,都从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对于工厂A来说,3年一共节省720万电费,而以后更是会每年都节省600万电费;对于公司B来说,也将从改造项目中获取共580万收入。

那么公司B前期投入的500万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这部分投资主要来自投行、基金等渠道,因此,公司B拿到580万收入后,也还需要扣除前期500万的资金成本。

不过,从此,我们也能看出来大体的EMC能效改造模型结构:银行/投行/基金—-EMC公司—-需改造的工厂/建筑交通/设施,越是耗能大户,越是收益不菲。

这就是Jacopo 8年前所看到的机会。而当前,中国在能效市场的发展上,与北美和欧洲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但增长迅猛。

EMC也有弊端

作为一种新兴经济模式,这些年来,EMC模式不断刺激着新的玩家入局,不断刺激着行业的升级改造,让能效市场焕然一新。但,正如硬币的AB面,有好的刺激,也存在坏的弊端。

关于这种模式的弊端, 从Jacopo提到的曾经亲身经历的3个典型案例中,可以窥见一斑:

Case 1:

2012年,Jacopo接到一个关于工厂能效改造项目。其中,相关数据由Aither CO2来统一存储(注:节能量收益数据并不是电费/燃油费用降低这么简单,它同时涉及到大量的公式计算,需要考虑工厂产量,温度/气压/适度等可能对设备效率的影响,等等)。

根据合同,项目改造后,将带来48%的能源节省量,其中30%的节省量将付给Aither CO2。可是最后,用能企业认为数据不真实,有作假,项目实际的能源节省量并没有达到约定的48%,因此,也只愿意支付20%的费用。

在这个案例中,正是数据的存储方式,直接造成了有口难辩的尴尬。而案例中凸显的,是数据不透明,数据准确性和信任所带来的问题。

有了前车之鉴,Aither CO2开始采用项目方的服务器来存储数据。

Case 2:

2014年,在一次工厂改造合作中,他发现该工厂在数据上存在造假。双方争执不下,最后只得诉诸法庭。

Case 3:

既然无论使用哪方的服务器,都存在不可解的数据透明性问题。2015年,Aither CO2开始引入第三方能源审计公司(注:许多公司提供能源审计服务,比如ABB这类电气行业巨头)

如此,虽然,消除了双方的争执,却带来了两大新的问题,那就是价格昂贵和时间成本高,效率却很低。

1. 价格昂贵。

原本通过节能省钱,再进行收益分配的模式,如此一来,能效项目的激励收益大打折扣,直接导致市场积极性大幅降低。

2. 时间成本高,效率却很低。

能源审计公司每个月,或者季度,或者年度介入一次,相应的,能源管理公司也需要花费时间,等待审计结果报告。

从以上三个活生生的例子可以看出以下问题:

由于缺乏数据互信所带来的双方不信任,数据真实性受到质疑。而这样的质疑,并不能被完美解决,由此,将直接导致收益受损,甚至对簿公堂,耗时耗力。

而引入第三方审计则带来庞大支出,且需花费时日等待审计结果,极大拖延结算效率。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这些痼疾也折磨着Jacopo。几年来,Jacopo一直在思考,能效行业是否还有新的可能性,新的模式。

当他接触到区块链技术时,眼前一亮:区块链不可篡改的特性,去中心化的特点,以及各方共识的达成,不正是解决当下所遇到的问题最好的方式吗?

经过仔细研究后,2017年底,Jacopo开始打造区块链平台。正是通过区块链技术的引入,将避免双方扯皮的事情再次发生,也由此减少由于第三方审计公司带来的成本和时间消耗。

如果文章到这里结束,思考到此终止,那么区块链终究也只是完成了1.0模式的升级,充其量1.5版本而已,远远没到2.0版本。

区块链2.0版本到底是什么?2.0,是一个将要调整此前整个模式的新思路。

如果将三方参与者,变成千万个参与者呢?如果将千万个人用户纳入进来,那么,这些用户将在很大程度上替代原来的资金方。

因此,我们可以这么理解,2.0模式的本质,是解决了更多玩家参与的问题,让更多人来一起激活市场。在区块链所带来的新的技术下,更多的企业会投身进去,革EMC的命,从不同方向,用不同方式。

引入区块链,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1、去中心化交易,降低成本

2、数据真实透明,激励被各方认可,有据可依

3、交易智能化,自动化

和数传媒:区块链,一场看不见硝烟正在快速进入能源战场

接下来,一一分析。

第一点:去中心化交易,降低成本

具体来说,如果是一个中心化公司来做这件事,则会产生人员、服务器、运营费用等成本,而这部分成本将转嫁到最终交易电费中,原本是来帮助节省电价的初衷可能使得电力成本不降反而升。而去中心化交易,只需要前期在发电、输电、和用电的各个节点装上智能电表,电表将数据实时传输到链上,无需专门公司运营,用电方以智能合约的形式,就能根据此前所设定的需求,自动触发交易。

第二点: 数据真实、透明,激励被各方认可,有据可依

由于智能电表会随时将各个节点数据上传至链上,以此保证数据真实有效,不被篡改,由此产生的激励,才能被各方信任,调动各方参与的热情。

比如,用电方会通过智能合约,自动选择更划算的电,也许是晚上凌晨3点自动给电动车充电,这个时候电价最便宜。因为不管前半夜充电,还是后半夜充电,只要保证第二天早上8点前充满电,就OK了。

未来的趋势肯定是这样,分布式新能源,以及由此构成分布式智能网络体系,将成为能源配送核心,而不是由现在这种长距离、高电压、非清洁能源构成的核心供应体系。

更多资讯请关注:和数传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