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爲什麼從獻公到秦始皇幾乎沒出現過昏君?

小況511


中國古代王朝之興衰,歷來就是遵從盛極必衰和否極泰來的規律。

當一個王朝走黴運走到極點時,要麼直接崩盤,要麼通過變法改革,往順境方向轉化。崩盤屬於常見的現象,而逆轉很罕見。戰國後期的秦國,就屬於罕見的通過變法而逆轉的典型案例。

秦獻公繼位之前,在秦國東面的魏國已經進行了變法,國力大勝。魏文侯三十八年(公元前408 年),魏軍在名將吳起的率領下連連擊敗秦軍,完全奪取秦國佔據的河西之地。此時的秦國已經慘到極點了,只佔有隴山以東、洛河以西、秦嶺以北的渭河平原,土地狹小,沒有迴旋的餘地。在魏國咄咄逼人的攻勢面前,秦國隨時都有滅亡的危險。


而秦國當時國內的情況呢?民風彪悍,私鬥成風,整個國家呈現的困頓低落與魏國的蓬勃發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秦獻公當時正在魏國流亡,秦魏的這種國力上的反差,極大的刺激了他的自尊心。因此當秦獻公回國繼位後,首先便展開了跟魏國一樣的新政變法。只不過在秦獻公時期的變法,雖然決心很大,但是阻力太強,而且也沒有很好的人才輔佐他,這場變法最終還是不了了之。秦獻公在臨死前,用一種遺憾和勉勵的心情把秦國託付給了贏渠梁。而這個嬴渠梁,就是後來銳意變法的秦孝公。



秦孝公接手的秦國,其實仍然是一副支離破碎的景象,讓人感覺不到一絲希望。但是物極必反,正是這種半死不活的氣象,給了秦孝公極大的決心,誓要扭轉這種衰頹的國勢。公元前356 年,孝公任用衛國人商鞅進行變法。六年後,商鞅就進一步深化了變法的力度。在這種大力的新政改革下,秦國的國勢也一舉得以扭轉。

而這種國勢扭轉的成果,就是秦軍乘魏國與齊國交戰之際,奪回了重要的河西之地。同時魏軍在桂陵和馬陵的兩次敗仗,不僅主帥龐涓戰死,魏軍的精銳之師魏武卒也損失慘重。秦國和魏國的國力差距得以扯平。這為後來秦國東擴,奠定了基礎。



秦孝公死後,商鞅被誅殺。但是他的變法並沒有被廢除,而是繼續實行。再此之後的五任秦國國君,也都是依商鞅之法而治國,繼續將秦國壯大。西漢的賈誼在他的《過秦論》中就說過: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這裡的六世之餘烈,指的就是從秦孝公之後的五任秦君的奮鬥史。

那麼孝公之後的五任秦君都有何功績呢?

秦惠文王:在位時間二十六年,在位期間剷除阻礙變法的保守派,立相分權。擴疆拓土,壯大實力。慧眼識珠、任賢用能、甄拔人才。是一個比較銳意進取的君王

秦武王:在位時間三年,大體保持了惠文王的政策。他身強體壯,率軍打下了宜陽。但是他寵幸大力士,曾給大力士封高官。後因與大力士比賽舉鼎砸斷了腿,失血過多而死。因此武王是有明顯缺陷的,只是他死的早,這種缺陷沒有暴露而已

秦昭襄王:在位時間五十四年,在位期間重用范雎、白起等人,繼續實行變法,堅持富國強兵,使秦國得以蓬勃發展,為未來秦國統一打下堅實基礎,可謂功勳卓越。但是他在弄死白起之後,秦軍損失慘重。所以昭襄王的功績很高,僅次於秦孝公。但是在他的晚年,存在識人不明的情況



秦孝文王:在位時間三天。繼位後還來不及乾點正事就死了。有人認為是因呂不韋想讓贏異人早點繼位,所以把他給殺了。鑑於他在位時間太短,昏不昏的也不知道,所以也就不評價他了。

秦莊襄王:在位時間三年。名異人,是個具有傳奇性的人物。早年在趙國當人質,後來被呂不韋認為是奇貨可居,就把他弄回了秦國。因此贏異人和呂不韋關係很好,當時秦國也是兩人共治天下。繼位三年後,忽然病死了,但據說是因為他撞見了呂不韋和趙姬的姦情。至於他的功績嘛,其實主要是呂不韋的乾的。所以他算不上昏君,但也不是賢君,屬於標準的庸君



將六世秦君的功績捋一遍後可以發現,這六代秦國國君中,孝公、惠文王、昭襄王的在位時間較長,功業也是最大的。至於其他三位,秦武王、孝文王、莊襄王的在位時間都較短,昏庸與否不好評價。但六世秦君無一例外,都堅持了商鞅的變法新政

所以秦獻公之後的六世秦君沒有大昏君,有一個關鍵因素就是商鞅變法。所謂的商鞅之新政變法,其實就是依法家的理念治國。在這種體系之下,是很難產生昏君的。

我們可以從漢代以後,偏好法家理念治國的人中看到以下名單:

皇帝類有:魏武帝曹操、隋文帝楊堅、隋煬帝楊廣、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清世宗胤禛(雍正)。

宰相類有:西漢御史大夫桑弘羊、蜀漢丞相諸葛亮、北宋的王安石、大明首輔張居正。

外儒內法的皇帝有:漢武帝劉徹、漢宣帝劉洵、唐太宗李世民、清聖祖玄燁(康熙)。



這些人裡面,有仁君、聖君、賢君、甚至是大帝。也有我們常說的暴君,亦有不常聽說的武君,但是基本沒有昏庸之人。究其之所然,是因為

法家的理念強調以嚴苛殘酷和高效率。在這種理念的籠罩下,單從統治者方面來講,需要立法者要有極強的操控力、狠心以及堅決的頭腦。簡單的說,如果國君昏聵不明,帶頭不尊法,這個體系就徹底崩塌了

在戰國後期那個你死我活的時代,秦國靠這套體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秦國老百姓也支持這套體系,所以六世秦君,無一人敢廢新法而歸舊制。正是因為有新法的存在,所以六世秦君都以銳意進取,開疆擴土而聞名於史。他們有更大幾率成為暴君,卻有少幾率成為昏君。

但是新法也有毛病,就是它由秦王所立,秦王自然也有能力把它給廢掉。後來秦二世為什麼國破身亡?就是因為他把新法廢了,以方便自己淫亂。但當秦國自身的體系崩塌後,哪怕你是皇帝,也會落得一個人心盡失的下場。(這就是廢法的後遺症)

縱觀秦國曆史用一句話來說:生於憂患,窮則思變,死於安樂



另外還有幾點原因,比如秦國太窮,秦王普遍尊重人才,秦國的擇君制度,也是六世秦君中鮮有昏君的原因

但是我覺得這些都不是根本,秦獻公以前的秦國也窮的叮噹響,還不是出了秦簡公這種大昏君。就算是秦獻公,他也算不上是賢君。他跟後來的北宋神宗很像,想搞點政績出來,結果越搞越亂。關鍵點就決定在了秦孝公身上,是他對變法的決心,以及秦國變法的徹底性,改變了秦國的國勢

。這一點就很像後來的雍正改革,只要改成了,後世君王沒有一個能睡安穩覺,畢竟這是對利益階層動刀子,每一天都會被政務忙死,然而乾隆卻因為某些原因沒有完全堅持雍正的改革。其實孝公之後的惠文王有段時間也想把新法給廢了,所幸他死的及時,沒來得及幹,否則就有可能是昏君了。

最後可以用一段萬金油的話來總結:歷史是勝利者寫的,成王敗寇嘛,誰都會難免犯錯。但只要勝利了就還是明君。失敗了,比如隋煬帝楊廣之類的,就是後世之笑柄了


Mer86


從秦獻公到秦始皇,共有8位君王,分別是秦獻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秦始皇。他們中沒有一個昏君,這是非常難得的,是什麼原因成就他們的呢?主要原因有五個:

一、那時候並沒有確定嫡長子繼承製,國君的產生,一是上屆國君指定,一是公族推立

例如秦獻公他在臨死的時候沒有把位置傳給做事衝動的長子贏虔,而是扶持了少年老成的次子贏渠梁當上了秦國國君,即秦孝公



二、環境因素

秦國是由於有功於周王

室才獲得封地,才開始慢慢經營,建國的,他們建國算比較晚的了。又由於地處偏遠,並且與夷狄雜居,在這邊遠的地區過苦日子不說,還動不動有夷狄騷擾。隨時可能遭到滅國的危險,為了活著只能拼命。

三、有偉大目標

秦穆公定了個小目標,打服了周邊少數民族部落,完成後,後面幾代國君都陷入內鬥中,直到獻公孝公才穩定了政局,後來的每一位國君,都堅持走霸權主義路線,不斷的吞食山東六國土地,他們的責任感很強,每天都想著怎麼稱霸中原,無暇顧及其他。秦二世的時候又失去了目標,於是就成了昏君。


四、商鞅變法

秦孝公商鞅變法後,秦國變得事事有法可依;國君行使權力,有法律約束;官員升遷,有法律規定。法律制度完善,大家都按制度辦事,想出一個昏君都難。


五、重視人才

從秦獻公到秦始皇這八位君王,都非常的重視人才,求賢若渴,他們不問英雄的出入,只要是人才,秦國就是他們的舞臺。像秦孝公時期的商鞅,秦惠王時期的張儀,秦莊襄王時期的呂不韋,秦始皇時期的李斯等等,這些人才都不是秦國本地人。


當然除了以上幾點以外,可能還與他們遺傳基因和好運氣有關。例如秦孝文王,他有可能就是一個昏君,但由於秦昭襄王活的太久,把他也熬成了一個老頭子,所以在位三天變走了,歷史並沒有給他成為昏君的機會。大家還有什麼其他的觀點嗎?歡迎大家留言!


蛟潭小郡主


不知道大家看大秦帝國的時候有沒有注意到商鞅入秦後說過的一句話:秦國自孝公以來無一昏君,必將遠遠強於各諸侯國。雖然這只是孫皓暉在小說中賦予商鞅的占卜術,但不管商鞅究竟是不是占卜出來的這個推算,秦國都確實從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以及最後統一六國的秦始皇,他們都在秦國的統一上做出了或大或小的貢獻,特別是在位最久的秦昭襄王和秦孝公,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秦昭襄王時期是滅亡其他各諸侯國最多的時期,這些君王都是雄才偉略的國君。相比之下,魏國在秦國強盛之前百年就開始變法圖強,楚國也是,但在強大之後,卻總是出現像楚懷王,魏惠王這樣的昏君,而秦國的國君之所以如此也是有其特地的原因的:

為了生存

秦地處偏遠,終年受魏國等強國的欺負,為了生存,秦孝公勵精圖治,尋求變法,只有正真餓過的孩子才知道餓是什麼滋味,秦一朝變強再也不想回到從前受各國欺負的日子,於是每一代君王都從小勵志,將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

家教嚴苛

因為秦國的君王繼承製度並不是嚴格地按照嫡長子繼承製度,所以每一位王侯公子都有可能是未來的君王,所以,只要努力有能力,就有可能是儲君,所以每一位公子都會努力爭取,在這種制度下,嫡長子繼承製度也暴露出一些弊端。

秦人本性

秦人本屬西錘邊界,終年受盡天災人禍之苦,商鞅變法以來,秦人逐漸強大,而秦人原本就是好戰的性格,君王也是如此,寧願舉國拼殺也不忍氣吞聲,就是這種嫉惡如仇的性格,敦促著歷代秦國國君不斷圖強東征。





學於古今


說到底還是教育問題,教好孩子跟放縱孩子會造成不同的結果!秦君歷來的教育都是非常嚴格的,對子女的教育都是從嚴不放縱的!比如,秦惠王贏駟在當太子的時候殺了人,結果是當時的兩個太子太傅一個毀容一個割鼻子,贏駟本人也被判罰流放之刑。最後要不是秦惠王的幾個異母弟弟有外國人血統遭到宗室強烈反對,繼位人就未必是他了!

其次,所有秦君基本上都有卒伍經歷!他們未必會上戰場打仗,但是肯定都當過兵。包括秦獻公本人到秦孝公都當過陷陣士的直接統領,其中當兵當得最出色的就是秦武王了。這使得他們很親民,瞭解百姓疾苦。因此,以秦始皇為例,其實秦始皇對扶蘇也非常嚴格,甚至把他送到蒙恬帳下鍛鍊。所以,結合秦君歷來傳統來看,扶蘇才是他內定的繼承人!胡亥不可能列入其中。


優己


這很難界定,我們評價秦國沒出昏君是因為這秦國從秦獻公開始到秦始皇,他們歷經數代努力將秦國帶上了巔峰,整體而言他們都算明君,但其實從惠文王開始或多或少都昏過,只是對大局無礙。為什麼能對大局無礙?

君權增強

秦國在秦孝公以前私鬥嚴重成風,在秦獻公以前公室內部爭鬥不斷,各自拉攏大臣奪位,君位有幾個庶長就能決定花落誰家,君弱臣強,凡不能解決此問題者,都不算明君。

秦國經歷四世之亂後經歷了短暫的穩定,但秦獻公之父秦靈公去世以後,君位被秦靈公之叔奪走,秦獻公流亡魏國,二十九年後才回國奪位。秦獻公復位也是靠的貴族支持,可見當時君權受制於貴族。

秦獻公即位後,一方面連年發動對魏戰爭,試圖奪回被魏國侵佔的河西之地,但屢次無功而返;另一方面則實行新法,極大地削弱了臣子的權力,加強君權,為秦孝公改革奠定基礎。

變法制度。

秦孝公展開了全方位的商鞅新法,剝奪舊貴族特權,扶植起地主階級,秦國國力大增,終於躋身七雄之列。秦惠文王繼位後,繼續實施變法制度,舊貴族基本消亡。

正是因為法制的制約,國家強弱並不安全依靠與國君的英明與否,所以少出昏君是大概率事件。

征戰擴張

對外擴張一向是轉移國內矛盾的最佳方法,從秦獻公時代,即便國力孱弱,但是國內矛盾尖銳,秦獻公只能通過連年征戰來轉移矛盾,結果越打越窮,越窮越大,陷入了死循環。

秦孝公的變法增強了秦國國力,對外征戰不再徒勞無功,反而是越打越強,越強越大,秦國勢力越來越大。對外勝利的同時,國內矛盾也趨於緩和,整個國家空前團結。

運氣很好

雖然秦國的制度出一個昏君是小概率事件,但不是不可能事件,在這方面,秦國運氣的確太好。如秦武王,酷愛力士、不喜文治,很有窮兵黷武的苗頭,結果在位四年掛了。如秦孝文王,生活很安逸,有點享樂的苗頭,結果被老爹耗盡了生命力,在位三天,掛了。


平沙趣說歷史


秦國並不是不能出現昏君,而是沒有機會出現昏君。秦國立國之初環境就非常險惡,西戎,北狄環伺,東北強大的晉國威壓,南有土地廣袤的楚國逼近。可以說是強敵包圍沒有喘息機會去昏。

秦國立國到秦始皇統一天下,歷經七百餘年,就打了七百餘年的仗,再加上當時的秦川一帶生存環境惡劣,也磨練出了不服輸的韌勁,

秦國的成長可以說是捱揍和揍人揍出來的。

國家和人一樣,如果你是一個天生不服輸的人,自從你出生那天起就有人不希望你長大,還天天想著把你弄死,你說你還有閒心去昏嗎?

秦國就是這樣,幾百年秦國幾乎年年都被幾方聯合攻打,每天都面臨生死存亡,即便國君想昏也昏不了了,先想辦法保命要緊。所以歷代秦國國君包括國君的老婆,手下的大臣都非常的敬業,勤於政事,忙於打仗,為的就是大秦不滅而橫掃天下。


木頭演義


古人說天命所歸,有時候天命這事你說你不認都不行。天命在秦,所以秦連續出明君,天命不在六國,六國昏君很集中在那個時代,就是為了讓秦統一吧!

天命這種事很難說哦!例如劉邦得天下,論那一條天下都沒劉邦的事,可就是緊緊七年劉邦就擊敗當時所有貴族而成為皇帝。

三國打了幾十年,最後司馬家摘了個果子。

楊堅當皇帝這事鬧了好多年,結果楊堅沒死真的當皇帝了。

成吉思汗碰上劉徹李世民會是一個什麼情況,成就成吉思汗威名的其實是當時中原君主昏庸,不然成吉思汗能咋。

滿清入關這事說來還是中原沒有了英明神武的領導者加上天災人禍。

所以,秦始皇之所以沒有昏君是因為天命歸秦,其他國家連出昏君是因為有了亡國之兆。


獨孤29262905


秦國是後起之秀,在所有諸侯國中,是最年輕的,而且僻居關中,山東諸侯國都瞧不起秦國,因此,秦國從秦孝公變法開始,歷代君王發奮圖強,勵精圖治每個君王把富國強兵,開拓土地為自己的奮鬥目標,不敢懈怠。


太興真人liuyu


運氣好罷了,也只比六國晚滅亡十四年而已!


手機用戶6359532362


法治,以法治促明君,以法治防昏君,君主守法,再平庸國家機器也會正常運轉,就怕同時出現無道昏君和大奸大惡之權臣肆意壞法,不然國家不會崩潰,結果秦末同時出現了胡亥趙剛這兩個逗比,始皇帝想把百年事情幾年內就搞完,天下民力損耗過大,加上六國復辟勢力過於強大,所以很快就完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