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心中失去了“敬意”?

没有比错别字更低的低俗!所有包含错别字的出版物,把书籍报刊网络影视等等都算上,凡是有错别字的都首先应该算低俗。字都写错写别,其他的,免谈。日前国家数个部委联合整治低俗,应该先从错别字起步,进而整治胡乱搭配的词句,先拿周杰伦的歌儿开刀,然后横扫整个流行乐坛。整治低俗主要是为了净化青少年的文化娱乐空间,因此,流行乐坛、影视剧等最应该整治。

错别字在当代,似乎已经不引起人的重视了,除了中小学教师还重视以外,连国家某些把关的部门比如电视剧审查机构,就容许错别字出现在针对中小学生的节目中。我有几次被小朋友用电视上的错别字噎得无法回答——我说这个字应该这样读,小朋友言语凿凿地说电视上都是那样说的,你难道比电视上的更权威?我说电视上也有错的,小朋友不屑并蔑视我。我不知道那些审查部门有没有专家,应该是有的,那专家们都是干什么的?通过这样的带有明显错误的东西,算不算不合格产品,消委会管不管?

可以说,一切内容的低俗都源于这种最低级的错别字,错别自难免,但对错别字的容忍和放纵、含糊,是更大的低俗。所以,在这场反低俗的运动中,首先要检讨和自我反思的应该是影视剧的审查部门。最好是能接受观众的投诉,把之前所有含有错别字内容的东西,统统回收,重新搞。没有这个决心和行动,错别字就永远有逍遥的榜样。

前些日子,有专家说韩国对保护和继承中华文化有贡献,我是接受这个说法的,我认为这种贡献可称之为别样的贡献——至少,近几年韩国这也申请那也抢注,对中国人保护自己的文化有“围魏救赵”之效——那边人家一抢注,这边才引起重视。说起韩国,就不能不说人家的文化里,包括同样次生于中华文化的日本文化,都还保存着中华文化最核心的一个词、一个概念、一种精神、一股元气,那就是:敬!即使觊觎别人的东西,也透露出别人缺失的“敬意”。这种敬的精神自觉,在中国的古籍《礼记》开篇就说到了——“勿不敬”。钱穆先生说,把中华文化的内涵概括为一个字,那就是:礼。而没有敬,就不可能有礼。旧时的中国人,无论是不是读书人家,都把“敬惜字纸”四个字看得很神圣,不识字的农村妇女,都不会用脚故意踩写了字的纸。对纸的珍惜,有“恒念物力为艰”的习惯,更多的是对纸字的神圣崇拜,在过去的中国人看来,写了字的纸和能写字的纸,都是带有神性的。据说这种信仰至今还存在于日本韩国一些人的习惯里。

我们心中失去了“敬意”?

试想,有着对字纸的那种神性的信仰,一个人能随便写字吗?一个人能胡乱写字吗?一个人能写错了字还堂皇地出版吗?我10年前拜访广州美术学院老教授、90多岁高龄的老画家王肇民先生,老先生的认真明晰令人震撼,说话、评论,不苟且、不含糊,临走送我一本台湾出版的薄薄的《王肇民谈艺》,在扉页签上名,还要在封面(是封面!)上郑重写上:“内有错别字!”多年过去了,老人的话语和说话的神情至今清晰地呈现在眼前。那就是一个内心有敬意的人。那一年,水均益、杨澜主持联合国“世界环境日”国际纪念大会,我撰稿,算是合作,和水均益说起他的书,水均益立刻说:那里面有错别字!又说这都是电脑时代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和付出的代价。香港九龙曾经有一座“敬惜字纸亭”,1997年我到香港采访回归,香港有许多人介绍这个古迹,认为是传统中国在香港的文脉。那天一帮喜欢古琴的朋友聚会抚琴,凳子太低,我拿了一叠报刊说,坐在这上面吧。另一位朋友忙制止:“别坐错了!”他拿了一叠画册说:“还是坐在当代艺术上比较合适。”众人大笑。

当今,在商业的幌子下,粗制滥造、错误百出已经被人所接受和容忍,满世界的乡愿以宽容的面貌出现,为错误寻找生存的理由。人心中没有敬意,文化的门槛降低再降低,谦虚等于窝囊,狂妄就是勇气,认真被当作刻薄,糊涂被奉为宽厚。《无极》之类大片,弱智不堪、十足低俗,比错别字祸害亿万倍不止!却能获得审查部门放行,堂皇地上演,媒体炒作、网络推助——在这个钱时代,反低俗,何其任重道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