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皇帝朱由校:一心一意攘外安内

天启皇帝朱由校:一心一意攘外安内

天启皇帝朱由校,庙号熹宗,明朝倒数第二位皇帝,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孙子,明光宗朱常洛的儿子,是崇祯皇帝朱由检的亲哥哥,也是唯一的兄弟。

万历皇帝30年不上朝,很少见大臣,也很少批阅文件,官员队伍松散,纲纪废弛严重,优秀干部稀缺。更为严重的是,这个时候,地处白山黑水的满族人在努尔哈赤的带领下,走出了民族低谷,基本实现统一,已经有了装备精良、组织严密、快速机动的6万多骑兵,就在天启皇帝登基前的一年,明朝精锐部队13万大军,在萨尔浒大战中被满人打的几乎全军溃散,伤亡5万多人,损失骡马无数。经此一战,明军在辽东由主动进攻转入被动防御,满人采取了战略进攻态势。

天启皇帝登基后,努尔哈赤加快了扫清明朝辽东据点的步伐,企图全面消灭明朝在辽东的军事力量,争取战略主动,以便为将来更进一步打好基础。就在天启皇帝登基的第二年,天启元年(1621年),明朝管辖的沈阳、辽阳相继失陷,形势十分严峻。这个时候,地处西南的世袭土司奢崇明,这人就是当年向明太祖朱元璋发誓世世代代效忠明朝的奢香夫人的后代,他向朝廷提出要出兵增援辽东,这当然是好事,朝廷一口答应。奢崇明的队伍在重庆集结后,迅速杀掉四川巡抚等官员,占领重庆,并兵围成都,叛军人数多达数万人。

这个时候真是内忧外患。但是,此时的天启皇帝才16岁,在整个皇宫大内,没有成年的亲人,祖母、母亲都死了,爷爷和父亲若是没死也轮不到自己当皇帝。唯一的弟弟朱由检才10岁,六叔朱常润和七叔朱常灜到是成年了,此时还没有外出就藩,但是祖宗规定藩王不能干政,帮不了天启皇帝什么忙,没个卵用。

天启皇帝朱由校:一心一意攘外安内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东林党那些很会操心的人特别担心天启皇帝被保姆客氏和身边的太监等人蛊惑或误导,不断上书提醒天启皇帝。这也说明天启皇帝的确是皇权孤单,没有一个亲人可以依靠。

面对这样的时局,15岁的天启皇帝并没有乱了方寸。他发现了一个不错的干部,此人是个太监,名叫魏忠贤,50多岁,头脑清醒,很会办事,很有手段,于是果断任命魏忠贤为司礼监秉笔太监,大明组成了“校忠”班子,应对危机,他们很快明确了基本应对方针:对西南的土司叛乱,坚决镇压;对辽东的满人,防御为主。就这么办!

一是西南土司叛乱的问题。奢崇明的叛乱声势浩大,但是在天启皇帝的调度下,调动中央军,积极筹措银两,并充分依靠其他土司的力量,在奢崇明叛乱的第二年,即天启二年五月,叛军基本平定,明军收复重庆,奢崇明逃到另一个土司安邦彦那里避难,西南的形势得以基本稳定,可以腾出手来应对辽东危机。可以说,天启皇帝处置西南土司叛乱的策略是成功的。奢崇明是政府封的土司,他的兵原本就是政府军的一种,所以战斗力是很强的,绝非一般的农民起义军可比。

二是辽东的满人问题。天启二年初,辽东明军因为王化贞冒险行动,遭到满人的伏击,努尔哈赤顺势攻陷了广宁,广宁也是辽东重镇。天启皇帝对此非常的重视,不断派人对辽东地形做勘察,并琢磨辽东统帅的人选。天启皇帝的老师孙承宗毛遂自荐,愿意出镇辽东,并向天启皇帝报告了自己的设想,天启皇帝认为很好,于是同意。

孙承宗到辽东后,天启皇帝一直十分信任孙承宗,对孙承宗提出的要求一律照准,全力支持孙承宗在辽东的工作。孙承宗的确不孚众望,使明军在辽东的面貌大有改观,锦州、宁远等城池修葺一新,火药武器装备储备充足。为了经营辽东的防线,天启皇帝一开始就把准备结婚用的100万两银子拨给辽东了,后来还积极往辽东输血,保障经费和粮食供应,甚至要求后妃、公主、亲王等捐出银子,共捐出16万两银子给辽东做军饷。

天启皇帝朱由校:一心一意攘外安内

天启皇帝的思路就是以守为主,依托山海关、宁远、锦州一线,发挥明军火炮优势,坚决避免和满人打野战。这样,朝廷只需要为这11万部队提供军粮、军饷即可,先稳住。若是主动出击,放弃守城的火炮优势,去和彪悍的满洲骑兵打野战,打不赢,损失了兵员还得到处征兵。这对明朝来说确实是最好的办法。

关锦防线构筑好了以后,朝廷内部就开始有人想这样下去如何是好,收复失地才是办法,孙承宗本人也想在站稳脚跟后,主动进攻满人,天启皇帝一开始觉得老师的话可能可以试一试,但是户、兵部不支持,粮草和兵员无法保证。天启皇帝后来同意不轻举妄动。这样一来,从天启二年孙承宗经营辽东到天启五年,三年多的时间都没有和满人发生大的战斗。

天启五年九月,孙承宗的大将马世龙派兵渡柳河进攻满人,结果被满人提前发觉,明军被打了个埋伏,损失四百多人,这引起了朝廷保守派的不满,天启皇帝再次意识到,不能主动出击。天启皇帝同意罢免孙承宗,但是厚待孙承宗,为什么罢免孙承宗?因为孙承宗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老是想出击,不是办法,得换人,天启皇帝需要的是一个能守住现状的人,而不是出去惹事的人。

天启皇帝沉得住气,努尔哈赤沉不住气了,再这样下去,满人要饿死了。必须出动,抢点吃的喝的穿的。天启六年(1626年),努尔哈赤率后金军6万人强攻宁远,被袁崇焕击退。

天启七年(1627年)五月,努尔哈赤已去世,继任的皇太极再次率大军出战,围困锦州,攻打宁远。朱由校要求关外锦州、宁远等四城各自坚壁清野,固守城池,没有特殊情况,谁也不准互相援救谁,避免被金兵围点打援。

天启皇帝朱由校:一心一意攘外安内

皇太极苦战半月没有战到任何的便宜,非常生气,于是不顾手下反对强令调兵去攻打宁远,结果皇太极的大帐被炸毁,皇太极的堂弟济尔哈朗等受重伤,后金军伤亡惨重,被迫撤兵。从此,皇太极老实了几年,再也不敢动宁远这条线。

可惜,宁锦大捷后两个多月后,大明攘外安内事业的总设计师--22岁的天启皇帝朱由校,刚刚赏赐完有功之臣,就驾崩了,大明攘外安内的伟大事业交到了弟弟信王朱由检手里。

明史对明朝皇帝歪曲的最厉害的就是天启皇帝朱由校。《明史熹宗本纪》结尾:“而重以帝之庸懦,妇寺窃柄,滥赏淫刑,忠良惨祸,亿兆离心,虽欲不亡,何可得哉。”说天启皇帝昏庸懦弱,客氏和魏忠贤掌握大权,滥赏赐、乱用刑,忠良惨遭祸害,离心离德。其实这很过分,笔者看了《明熹宗实录》,这部实录记载了天启皇帝的七年皇帝生涯。

天启皇帝一点都不昏庸更不懦弱,相反,天启皇帝十分聪明,十分勤政,基本不逃学,经常上朝、召见大臣,关心时局,对当皇帝7年里的的重大问题,基本没有出昏招,几乎可以说处处抓住了要害,抓住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向,奢崇明的叛乱基本被镇压下去,辽东的皇太极也被限制住,即便花完了自己结婚的钱,即便把后妃的私房钱花了也在所不惜,一切以辽东大局为重。

有人说,天启皇帝放任魏忠贤搞死东林“六君子”,这个很糟糕。其实换做是你当皇帝,你也可能会这样做。国家正处存亡危机之秋,你们不好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整天瞎想一些破事,搞得让人心神不宁,比如:“六君子”之首的杨涟,他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结果被魏忠贤整死在狱中,我不评价杨涟的为人,但是他的确迂腐,这二十四大罪里面,有两条最可笑,说魏忠贤和客氏谋害了天启皇帝怀孕的妃子,谋杀了天启皇帝的儿子。魏忠贤是天启皇帝的一条狗,天启皇帝好,他魏忠贤才能好,天启皇帝后继有人,他魏忠贤才能万万年,怎么可能会谋害天启皇帝的儿子?天启皇帝看了这个奏章会怎么想?

纲纪的确废弛,为了做成一点事,天启皇帝必须得拿短枪在后面督战,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明熹宗实录》记载:“庆陵叙功本发下已久,至今科抄尚不到部,成何法纪,如再迟,将该管员役拏究。”文件发下去这么久了,到现在还没有传到相关部门,成何体统,如果再迟,就将办事人员严重处里。一件公文,久久办不下去,人都干嘛去了?

第二个例子,《明熹宗实录》记载:“皇祖实录开馆至今,已经五载,尚未告成,虚糜廪禄,各官职守何在,以后俱著入馆编摩不许私寓逍遥宴饮,亦不得给假乞差以致出入无尝稽误大典。”爷爷万历皇帝的实录修了五年了,到现在还没修完,花了这么多钱财,各位官员的职责何在?以后不要到处喝酒,随便休假,以至于耽误正事。

天启皇帝朱由校:一心一意攘外安内

如果没有魏忠贤做打手,天启皇帝只能当木匠。他的爷爷万历皇帝早就认识到自己只是个活着的祖宗,啥事也干不成。

天启皇帝朱由校是累死的,这一点我敢肯定。临死还不忘嘱咐继承人--弟弟崇祯帝朱由检:“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

但是,这个弟弟自以为比哥哥朱由校厉害,上台一个月后,就命令魏忠贤给自尽,过了几年,崇祯帝才开始认识到太监的重要性,但还是鄙视太监,他告诉大臣:“诸臣欲实心任事,朕也何须此辈(太监)?” 骨子里还是认识不到权力制衡的作用。

说天启皇帝“滥赏淫刑,忠良惨祸”,有失偏颇,从《明熹宗实录》的记载看,天启皇帝对手下的确很大方,经常给手下加官进爵,恩荫官员的子孙,这很像魏忠贤的做派。国家多事之秋,不给手下搞点福利怎么行?其实这不算“滥赏”。“忠良惨祸”,也就是“六君子”了,这就要看怎么说了,这几个人的确忠心耿耿,但心事重重,老是看不起这个、弹劾那个,叽叽歪歪,捕风捉影,但是对攘外安内又束手无策,对军费来源一筹莫展,不但如此,还破坏团结,而且干扰大计。

没有“魏忠贤”的日子,崇祯帝是苦恼的;崇祯帝做梦都想张居正能复生,但是就算张居正给崇祯帝用,崇祯帝也用不好,崇祯帝的气量不够,权力艺术也不够,不懂得捧人,不懂得为手下造势。

如是天启皇帝和魏忠贤再搭档10年,李自成、张献忠是成不了气候的。总共只有二三十万的人的满清,也只能呆在东北那旮沓里吃小鸡炖蘑菇。真是可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