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丨蘇州古城區,可能是最像「京都」的中國城區

丨 東瀛平安京,吳越姑蘇城。

蘇房網出品

蘇州古城區,一直是“褒貶不一”的存在。

在“情懷黨”眼中,古城是蘇州的靈魂:園林、粉牆黛瓦、小巷流水、優哉遊哉的蘇式生活,這些都是蘇州獨有的,是蘇州避免“千城一面”的不二法門。

但在“工業黨”看來,古城區又是前景黯淡的:墊底的GDP、陳舊的老新村、擁擠的道路、高齡化的人口構成,種種讓古城區顯得“老邁不堪”。


深度丨蘇州古城區,可能是最像“京都”的中國城區


蘇州人似乎在用腳投票。

數據顯示,2017年姑蘇區戶籍人口出生率6.2‰、死亡率6.91‰、自然增長率-0.72‰,較同期下降1.41‰——自然增長率不僅是蘇州最低,更是進入了負增長通道。

顯然,古城區老年居民佔比過高,年輕人正往外流出。

“傳統”與“城市化”,到底能不能達到平衡?

或者說,蘇州古城區,有沒有一個完美的城市樣本去借鑑?

當然有。萬科蘇南公司總經理韋業寧曾說過,蘇州有朝一日會變得像京都一樣美麗——當你打開世界地圖,聚焦這個1138公里外的日本城市,你會發現,它和蘇州古城有著諸多的相似點。


深度丨蘇州古城區,可能是最像“京都”的中國城區


(網友:蘇州和京都太像了!)

甚至可以說,蘇州古城區,是最像“京都”的中國城區。

京都仿唐長安洛陽而建,古代日本大名去趟京城,叫做“上洛",這裡的洛就是洛陽。

也是因此,很多人認為,今天的西安,應當是和京都最相仿的。


深度丨蘇州古城區,可能是最像“京都”的中國城區


不過,從地圖上看,蘇州古城和京都也撞臉了——經典的“棋盤式”,格局整齊,街道縱橫,對稱相交,蘇州有護城河,京都有“y”字型的鴨川。

一個相當有趣的巧合。

蘇州古城雖然以護城河為界,但在明清時期,閶門地區,也就是今天的石路,尤其繁華,“紅塵中一二等風流富貴之地”——蘇州古城的擴展,早在明清就突破了河界。


深度丨蘇州古城區,可能是最像“京都”的中國城區


(京都祗園)

京都也是如此。平安時代中後期,京都市區開始跨過鴨川向東延伸,鴨川外的祗園,直到今天都是京都最負盛名的街區。華燈初上時,潺潺的流水,排排的木屋,恍惚間竟有“十里山塘”的錯覺。

更巧合的是什麼?

京都和蘇州,今天的核心區域,就是幾百幾千年前的古城。西安、洛陽...這些古城,雖然歷史長,但新建城區卻並非原址,原來的那個古城,早已淹沒在時間長河中。


深度丨蘇州古城區,可能是最像“京都”的中國城區


(清軍攻破蘇州 畫面來源:《投名狀》)

蘇州古城不是沒有經歷過浩劫,吳越相爭、清軍圍城、太平天國,兵火迭遭,幾度興廢。但是,古城還在那兒,虎丘園林寒山寺還在那兒,默默承載著歲月與文明。

至今能保有如此完整的古城格局,是歷史的褒獎,也是一份現實的無奈——蘇州和京都,註定不能過度開發,只能“保護”。

說起古城保護,蘇州人首先想到的是“限高”。2003年,古城區明確限高,建築高度被嚴格控制在24米內,所謂“能看到北寺塔的才叫古城”。


深度丨蘇州古城區,可能是最像“京都”的中國城區


(北寺塔下的古城)

限高,更低的土地利用率,不能造高樓,商業體就無從談起。蘇州人常說,觀前街越來越low,本地人不愛去,一定程度就是因為觀前業態低端,缺乏CBD。

京都也遇到過相似的窘境。上世紀70年代,日本經濟騰飛,京都也造了不少高樓。但人們逐漸發現,高樓崛起後,反而遊客變少了。於是乎,1978年開始,又陸陸續續把當時已建成的高樓全部拆除。


深度丨蘇州古城區,可能是最像“京都”的中國城區


(同樣建築限高的京都)

此後,京都市中心地區的建築物限高31米,同時全面禁止樓頂廣告與閃爍式照明,禁止6層以上建築,屋瓦顏色大小也要審批。按照京都市府的說法,這是保護古都的“百年大計”。

好笑的是,就連鮮豔的奶黃色的麥當勞標誌,在京都也要被改成色調統一的茶色。各種條條框框,使得京都幾乎是日本商業管制最嚴的城市。


深度丨蘇州古城區,可能是最像“京都”的中國城區


(京都的茶色麥當勞)

是京都人短視嗎?只要“古都”的面子,不要經濟發展了?

一個數據。2015年,京都市GDP為615億美元,服務業(商業+旅遊)對其貢獻約20%,為123億美元(注①)。這是什麼概念呢?

2017年,蘇州姑蘇區,整個區的GDP,約為96億美元。

京都的旅遊業,能爆發出如此巨大的能量,蘇州古城為什麼不能?

要知道,在先天資源上,蘇州古城並不輸京都——論世界級文化遺產,京都有17處,蘇州總計有26個世界遺產點,包括9個園林和運河蘇州段(4個河道和7個景點),且把大部分都居於蘇州古城內。


深度丨蘇州古城區,可能是最像“京都”的中國城區


癥結在哪裡呢?

高樓迷論壇曾有網友發帖,《蘇州古城能不能弄得和日本京都一樣?》,貼子中出現了兩張圖片:一邊是京都,另一邊還是京都,只不過p上去了蘇州古城的行人、攤販、廣告牌。

對比之下,你就明白,京都比蘇州古城做得好的,是細節。這個細節可以是地面的潔淨程度,可是廣告商標的配色,也可以是居民的素養。細節才能成就大業。


深度丨蘇州古城區,可能是最像“京都”的中國城區


(這是平江路?不,這是京都)

當然,蘇州古城,有它自己的現實苦衷:古城區不僅是名片,更加是外來人口的“緩衝帶”——連接東西南北的核心位置、便宜的老公房老新村、密集的地鐵站點......種種讓古城容納著大量的務工人員。

瞭解這點,我們就不會忍心苛責蘇州古城。

雖然和京都有差距,但我們應該慶幸,蘇州古城正在“抓細節”。


深度丨蘇州古城區,可能是最像“京都”的中國城區


(古城區的街坊重新設計)

一方面,是保護古城現有格局,範圍包括一城二線三片(注②);另一方面,針對逐個片區的改造,比如街坊重新規劃,比如老新村的環境改善,再比如河道治理。

不過更可貴的,是決策層意識的轉變。


深度丨蘇州古城區,可能是最像“京都”的中國城區


近兩年,內環範圍內,古城出讓的宅地並不少,純新項目多達12個。這些項目,低容積率是肯定的,建築風格、配色等方面也正逐漸趨於統一。


深度丨蘇州古城區,可能是最像“京都”的中國城區


(古城區純新項目規劃)

舉個例子,中鐵建拙政園項目,是這樣要求的:與周邊建築、肌理風貌相協調,體現淡、素、雅的古城傳統特色,建築必須是以黑、白、灰為主的色調。

然後,你再翻開這12個項目的規劃效果圖,你會發現,除了少數幾個商住項目,幾乎都是“粉牆黛瓦”的蘇式建築——在進行住宅開發的同時,保持古城整體“風貌”,拉昇周邊的綠化、衛生水平。


深度丨蘇州古城區,可能是最像“京都”的中國城區


(京都自建屋能夠得到補助)

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個很有聰明的做法,乃至讓人想起京都的“輔助金制度”:在京都,要是你要蓋房子,或者修繕房屋,建築一定也要和周邊“畫風統一”,相應市府會進行金錢補貼,最多可報銷工費的4/5。

其實,不管是在賣地時就規定好限制條件,還是通過金錢補貼來引導民眾,兩者殊途同歸——在城市景觀審美上,儘可能地追求統一性、高級感。


深度丨蘇州古城區,可能是最像“京都”的中國城區


(蘇州古城新住宅項目地圖)

蘇州古城的未來走向很明瞭:老公房、棚戶區等比較“亂”的角落,將被傳統別墅住宅逐步替代升級,直到古城區成為一個高端的“住宅區“和“旅遊區”。

當然這需要過程,可能是十年,可能是二十年。

今天,京都市得以保存了“日本人心中的故鄉” 的形象,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通過了從昭和到平成幾代人的辛苦付出。

道阻且長,蘇州古城要做的還很多。

【投票】你覺得蘇州古城有學習京都的必要嗎?

A 沒有,我大蘇州天下第一。

B 沒有,國情不同,不具參考價值。

C 有,京都有太多能借鑑的了

E 不關心古城,園區才是真愛!

【你有什麼關於“古城復興”的想法,歡迎關注SBShouse家在蘇州公眾訂閱號留言】

--------------------------------------------------------------------------------------------------------------------------

註釋:

① 日本每三年才會發佈一次國內生產總值的實際準確值,故為2015年數據。

② 一城:護城河以內的古城,二線:山塘線、上塘線,三片:虎丘片、西園留園片、寒山寺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