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介绍清代福建金鱼的古籍:《盆鱼》

一部介绍清代福建金鱼的古籍:《盆鱼》

蛋凤扇面

《盆鱼》并不是一部单独的著作,二十清代光绪年间,郭柏苍写了一本介绍福建(包括那个小岛子,自古就是福建的一部分)物产的一部书籍《闽产录异》,里面记录了一千四百多种物产(十四属、669条)及产地分布,性状及价值。有谷、货、蔬、果、药、木、竹、藤、花、草、毛、羽、鳞、虫十四属,盆鱼就是鳞属中的第608条,介绍了中国金鱼的重要产地福建所产金鱼的概况。

一部介绍清代福建金鱼的古籍:《盆鱼》

闽产异录

原文:盆鱼即金鱼。福州南台银湘浦业此者数十家。俗以蓄于盆中,故呼“盆鱼”。

这里讲为什么福建人称金鱼为盆鱼。清代时福建养金鱼的人家的规模不是很大,主要集中在福州南台岛的银湘浦(属于仓山区。另外鼓楼区也很多),规模有数十家人在养殖。现在这个地方还有,只是都改造了,是银湘浦新村了。

一部介绍清代福建金鱼的古籍:《盆鱼》

福建闽侯金鱼

现在这些地方都不养金鱼了,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养殖场陆续迁往闽侯县南通、南屿以及长乐市等地。目前,福州有金鱼养殖场60多家,其中,闽侯县占一半以上,南通镇古城村、洲头村等都是重要的集聚地。现在出口金鱼中,福建金鱼是占了90%以上的。

一部介绍清代福建金鱼的古籍:《盆鱼》

闽侯金鱼

原文:有歧尾、有四尾、有凤尾、有龙目、有平目,或纯红、或纯白、或杂红白。惟纯黑者名“铁青”;纯白者名“银鱼”,为难得耳。

清代福建对于金鱼的命名也有一些特点:歧尾(三叉尾)、四尾、凤尾(其尾长而薄且下垂)、龙目(龙睛)、平目(正常眼)、纯红、纯白、杂红白(颜色还不是很丰富),当时纯黑的金鱼是难得的,叫做铁青,纯白的金鱼也不常见,叫做银鱼,是很珍贵的。

一部介绍清代福建金鱼的古籍:《盆鱼》

凤尾

原文:其种以“卵鱼”为第一;“四尾”、“平目”,身圆如卵。次则“鼓鱼”,身如鼓;有“龙目”、“平目”二种。“歧尾”乔乔然。有“鬐凤”,背有鬐,尾长于身者二倍,尾如细丝,好浮水面;无鬐而平目者为“平凤”;龙目者为“龙目凤”。“平凤”、“龙目”、“凤尾”与“鬐凤”同,“四尾平目”者为“平鱼”。“四尾龙目”者为“龙鱼”。又有“朝天鼓”,仰浮水面,似死非死,亦奇特也。

一部介绍清代福建金鱼的古籍:《盆鱼》

蛋种

一部介绍清代福建金鱼的古籍:《盆鱼》

鳍凤平目绒球

一部介绍清代福建金鱼的古籍:《盆鱼》

龙目鳍(旗)凤

一部介绍清代福建金鱼的古籍:《盆鱼》

虎头蛋凤

一部介绍清代福建金鱼的古籍:《盆鱼》

这个再长也是燕尾

这是讲福建金鱼的一些具体品种。福建的金鱼最贵卵鱼,也就是蛋种金鱼。就是现在的兰寿,日本的兰寿也是福建经由泉州传入日本的,现在发展成一个单独的品系。后来日本的蛋种又传到泰国,生出泰寿。这样国寿、日寿、泰寿就成了兰寿的三种流派。

福建蛋种的特点是四尾、平目,其身圆如鸡卵。

比蛋种再次一级的是鼓鱼(不知指的什么鱼,如果说是珍珠,那个时候珍珠皮球的主要产地在武汉、天津、苏州,有些说不通,权当他说的是珍珠吧),有龙睛珍珠和平目珍珠两种。三叉尾高耸这个说不太通,按说珍珠的尾巴也是四尾的,不管是短尾珍珠还是长尾珍珠,尾巴都到不了乔乔然的程度。

还有鬐凤(就是鳍凤),背部有鳍,后有长尾是身体的两倍,尾若游丝(薄且长而下垂,貌似福建金鱼的尾巴都不是很硬挺),这种鱼的秉性喜欢浮在水面。如今这种蛋凤却不常见了。

一部介绍清代福建金鱼的古籍:《盆鱼》

黄头白丹凤

没有背鳍而且是正常眼的称之平凤(现在叫蛋凤,或者丹凤,有名的品种有红丹凤、蓝丹凤、白丹凤、黑丹凤)。

一部介绍清代福建金鱼的古籍:《盆鱼》

平凤

若是龙睛无鳍的叫做龙目凤。

四尾龙目的叫做龙鱼(龙睛凤尾)。

一部介绍清代福建金鱼的古籍:《盆鱼》

龙睛凤尾

还有一种金鱼叫朝天鼓,常常肚皮朝天游动,说它死了,它却一直活着(这就是失膘了么?这是金鱼的一种疾病,古人不知,以为奇特)

一部介绍清代福建金鱼的古籍:《盆鱼》

金鱼失膘

原文:“盆鱼”雄者,冬末则两鳃发白点。挑其眼、鳃、首、尾方正者,置缸中,使春初感雌,不杂异类。暑天伤热,则生虱青色,急取去;迟则鱼瘠矣。小鱼初出,以布袋捞末虫(水中群聚游走,极小之虫),饲之易肥,但色淡。继用饼饵线面,得咸气则红者愈红,白者愈白。

这个讲了金鱼的公鱼在冬天快要结束的时候,鱼鳃和胸鳍上会出现“追星”,这就是表示他可以繁殖了,挑出长得好的金鱼单独和雌金鱼养在一起,准备繁殖,不能让不好的基因混在里面。夏天会长青色的鱼虱,要及时清理,否则鱼会逐渐消瘦。小鱼孵出来后,用布袋捞水里的“灰水”(草履虫、轮虫等)来饲养鱼苗,小鱼长得很快,但是颜色会淡,等到小鱼长大些后要用一些面食来饲养,得到咸味的鱼红的会更红,白的会更白(不知道他说的是不是真的)。也有一种说法是用鸡蛋黄喂的,但是不能用鸭蛋黄,鸭蛋黄是寒性的,金鱼小时候吃过鸭蛋黄后,长大了就不能再生育了。

一部介绍清代福建金鱼的古籍:《盆鱼》

原文:“盆鱼”味极腥,以桐油炸之,则芬芳可口。前辈黄孝廉文江曾炸金鱼十千文,一日啖之。

之前一直有人好奇金鱼能不能吃,这种好奇不是今人才有的,古代也是有好多人有过这种好奇心了。并且他们勇于实践。说是金鱼的味道很腥,但是用桐油炸过了,味道就会非常可口。有一位孝廉叫黄文江用桐油炸了一万条金鱼,一天就吃光了,真是好厉害,他是不是开了直播号了,一直在表演吃金鱼。

一部介绍清代福建金鱼的古籍:《盆鱼》

油炸金鱼还是算了吧

原文:凡低洼之地,积水三、四年,自生蛙黾、鱼虾。庚子过赵北口,积水无鱼;甲辰则杂鱼肥美。浦城出仙霞江郎石三片,屹立如檀板,从无登者。咸丰辛亥,石顶发火,有数巨鱼跃下。尤溪城北莲花峰之天湖,在高山上,中有巨鱼。水土得天气,自生鱼鳖;继有子种,生生不已。其理与人、与草木一也。惟“盆鱼”需人,置之池中,皆上浮,徒饱鸟雀;故其种易绝。

古人对于鱼卵的来历搞不清楚,以为是鱼卵得天气而生。低洼之地积水几年后就会生出鱼虾。作者几年前在赵北口看见一处积水无鱼,过了些年再去,就有了很多鱼,还举出一些高山之上积的水池,过些年也会生出鱼来。就断定鱼是感气而生。只有盆鱼需要人来繁殖,非常容易绝种。

一部介绍清代福建金鱼的古籍:《盆鱼》

早年的画片里蛋凤还是比较常见的

原文:“卵鱼”近甚难得。“盆鱼”求一雄、一雌,种同,色同,身分、鬐鬣皆同,配成一盆。越数月,忽肥者瘦,瘦者肥。玩鱼者乃为鱼所玩。

作者提到卵鱼在最近很难得,这个时候是光绪年间,说明在清朝末年,福建的金鱼养殖业曾经跌倒低谷,就是找到一对品相相当的好鱼繁殖也不容易了。又提到金鱼难养,玩鱼的人实际上却被金鱼玩弄。

一部介绍清代福建金鱼的古籍:《盆鱼》

听说北方的墨龙睛可以长到一尺多

原文:东门旗人养池中者,大八、九寸,银湘浦不及也。

当时福建虽然养鱼业兴盛,但是养出的金鱼却不如京城东直门内的旗人养在鱼池中的好。东直门内的旗人是正白旗的驻地,当时的旗人肯用心思,养出的金鱼健壮硕大颜色浓烈,是一时的名物。之前小编介绍的《竹叶亭杂记》中记录的金鱼的养殖方法就是旗人指挥使宝奎的养鱼经验。可见旗人对于金鱼的养殖还是很有一套方法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