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疾12」宋代“高薪养廉”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


「顽疾12」宋代“高薪养廉”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



「顽疾12」宋代“高薪养廉”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


《顽疾》一书讲述了中国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作者张宏杰著有《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饥饿的盛世》《坐天下很累》等。《百家讲坛》主讲人,大型纪录片《楚国八百年》。

宋代“高薪养廉”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本文将为您解答!

「顽疾12」宋代“高薪养廉”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


北宋晚期,贪污腐败已经由上至下,遍及整个官场。高级大臣,也常有沦陷者。当然,北宋晚期腐败普遍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低薪制原因,也有制度崩坏的原因。

宋代腐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低薪制导致的底层官吏腐败普遍化。到了南宋,低薪状况加剧,对贪腐的惩罚力度也不断减弱。与此同时,党争越来越严重,权力约束越来越弱化,官僚体系也日益呈现整体性沦落。

宋代在中国历史上以高薪闻名。宋代初年,和很多王朝一样,官员俸禄并不太高。宋初俸禄沿袭北周,名义上俸禄水平大约是唐代的一半,但经常八折发给,其中三分之二又是实物而非铜钱,所以总的算起来,俸禄只有唐代的四分之一。


「顽疾12」宋代“高薪养廉”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


宋朝立国方针是崇文抑武。这主要是鉴于五代武人不断篡位的历史教训,但是除此之外,赵匡胤认为,相对武人在地方上表现出的贪婪残暴,文官治国对老百姓的危害毕竟更小一些。以文官治国,总是划算的,即使多给他们些钱,也比军阀治理地方要合算得多。

因此确立了高薪养廉的思路。宋太祖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经常讲人话的皇帝。他说的道理很简单,既然你给人家的钱少,你就没法要求人家廉洁。所以开国之初,宋太祖曾精简官员编制,合并州县,同时提高官吏待遇。宋太祖一共废了十六个州,州县的官吏也尽可能精简,二百户以下的小县,只设主簿一人,一州官员,最多只有四个人。州县官员编制精简后,每位州县官加俸五千钱。

总体来说,赵匡胤及其弟弟太宗皇帝的治理是成功的。


「顽疾12」宋代“高薪养廉”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


不过宋太祖“省官益俸”的思路,在后世子孙那里只是部分得到执行,“省官”也就是官僚队伍的精简未能被继承,但是宋代俸禄确实越来越优厚,对中高级官员的实际生活需要考虑得越来越周密。宋代进行过好几次公务员工资改革,越改水平越高。

因此总体来看,宋代中前期宰执政大臣官风相对较好,特别是北宋中前期,高级大臣多能“以天下为己任”,贪赃枉法者很少。有宋一代,文治大兴,百姓生活比较稳定,始终没有爆发大的农民起义,一定程度上与官僚体系的尽职尽责有关。

不过,宋代也存在着和汉代类似的问题,就是高级官员与低级官员收入差距过大。宋代采取高官厚禄而低级官员薄俸的矛盾制度,也自有其不得已,这就是宋代官吏数量过多。

这种低薪制,造成了两种后果:一方面是很多人视州县官员为畏途。宋代尚未流行“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说法,有些地方,多次出现县令缺员的现象。

另一方面,不可避免的,出现部分州县官员的贪污不法。

宋代州县等基层官员,不但承受着低俸禄的经济压力,更承受着官僚体系层层传导下来的财政压力。两宋军费开支巨大,冗费沉重,所以财政常年紧张,不得不拼命压榨地方。所以,宋代中后期,地方官员税外加税,费外加费的情况司空见惯,方式五花八门。

宋代已经出现“常例钱”的说法。就是官场上半公开化的礼金,性质同于元明两代的“常例钱”和清代的“陋规”。当然需要说明的是,宋代州县官员只贪污不法,尚不及明清两朝之普遍。文州县官员多次缺员就是明证。

与州县官员腐败比较起来,宋代吏员腐败更严重,甚至与明清相仿佛。当吏员大面积腐败并且腐败手法光怪陆离之后,他们就不得不贿赂州县官员以求自保。而州县官员大面积腐败之后,势必也得分润其直接上级。这样腐败就从吏员到州县一层层往上,不断蔓延。到了北宋晚期,贪污腐败已经由下至上,遍及整个官场。

南宋吏治整体逊于北宋。南宋政治动荡、财政困难、物价不稳定,官员特别是低级官员收入难以保障。携带了北宋腐败基因,收入水平又比北宋有所降低。这种情况下,南宋的腐败比北宋更加普遍化、系统化。

所以在南宋官场,行贿者步步高升,坚持操守者遭受排斥,已经成为正常现象。这就导致社会公道不存,国家根本动摇。

因此,总结历史教训:我们应该说,局部的高薪养廉注定不能长久,没有权力约束结合起来的高薪养廉,是不可能真正成功的。


「顽疾12」宋代“高薪养廉”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


本文选编自《顽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