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多少把這些紫砂名壺呢?

紫砂壺起源可上溯到春秋時代的越國大夫范蠡,已有2400多年的歷史。從明武宗正德年間以來紫砂開始製成壺,名家輩出,500年間不斷有精品傳世。據說紫砂壺的創始人是中國明朝的供春。

《供春》

您有多少把這些紫砂名壺呢?

在中國紫砂文化史上,供春是一個開創性的人物。他姓龔,名供春。明代正德年間,供春作為書僮隨進士吳頤山來到金山寺伺讀,閒暇時看到寺內老和尚用當地特有的紫泥捏製茶壺,飲茶參禪,此時已成佛界習俗。也許是出於好奇吧,他就取了老和尚洗手後沉澱在缸底的洗手泥,參照寺院內大銀杏樹的樹癭,做出了“指螺紋隱起可按”的供春壺

供春壺造型古樸精工。溫雅天然,質純薄堅實。負有盛名。供春之壺,勝於金玉。周澍《臺陽百詠》:“最重供春小壺,一具用數十年,則值金一笏。”傳世的供春壺極少。1928年,儲南強在蘇州蒐集到一把供春壺,壺把的款識“供春”二字,缺蓋,後由裴石民配做。現藏北京歷史博物館。 供春所制砂壺,款式不一,相傳他製作過“樹 癭”、“龍 蛋”、“印 方”等壺式。其中以“樹癭壺”最名貴。清末民初,仿製品甚多。供春樹癭壺簡稱供春壺。

《東坡提樑壺》

您有多少把這些紫砂名壺呢?

傳說蘇東坡喜歡喝茶,當時的紫砂茶壺很小,喝了一壺又一壺,很費事。蘇東坡就想做一把大茶壺,因此買來了紫砂天青泥,拍拍捏捏做了幾個月也沒做成一把像樣的茶壺。

一天夜裡,小書僮打著燈籠來請蘇東坡去吃夜點心。蘇東坡看著燈籠計上心來,何不照燈籠的樣子做把燈籠壺呢?就這樣肚皮大大的燈籠壺做出來了,但又光又滑不好拿,於是搓條泥巴,這頭搭那頭,就像房屋上頭的梁,燒製出來後,蘇東坡提著"梁",於是就取名"提樑壺"。

後來為了紀念這位大文人,後人就把這種提樑式的壺稱為"東坡提樑壺"。

《西施》

您有多少把這些紫砂名壺呢?

原名西施乳,言壺之形若美女西施之豐乳,確實此壺象豐滿的乳房,壺紐象乳頭,流短而略粗,把為倒耳之形,蓋採用截蓋式,壺底近底處內收,一捺底,後人覺“西施乳”不雅,改稱“倒把西施壺”。文旦、龍旦和西施三種壺形有著直接和間接的關係。三種壺都屬於截蓋壺。文旦:為南方的一種水果,也叫柚子,是按照這個原型做出來的。

首創者徐友泉,明末清初吳梅鼎給了徐友泉極高的評價,稱“若夫綜古今而合度,極變化以從心,技而近乎道者,其友泉徐子乎。”吳梅鼎之所以為世人所識,實在是因為寫了一篇千五百字的《陽羨茗壺賦》。

吳氏曾祖是明正德進士吳頤山,正德進士何許人也,不太清楚,只是他的家童名聲太盛,叫“供春”。吳頤山少時在宜興金沙寺讀書,家童供春服侍少主的同時,據說偷學了寺僧制壺,不經意間,成了紫砂壺史上的鼻祖。然後經歷了趙梁、董翰、元暢、時朋“四大名家”,然後是時鵬之子時大彬一家獨大,時大彬有一高足,就是徐友泉了。而吳梅鼎的父親和徐友泉交好,並請其到家中研製紫砂壺,成就了一段佳話。吳梅鼎更是耳濡目染,友泉晚年自嘆“吾之精,終不如時之粗”時,他不知道,紫砂史冊上,已經有了他濃重的一筆。

《半月》

您有多少把這些紫砂名壺呢?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唐朝詩人張九齡竹下的知古名句在構築美妙意境的同時,也給壺藝創作留下了極大的想象空間,可以用紫砂壺詮釋對生命、文化和藝術的理解。每位藝人在創作“半月壺”時就是順應詩人意地間,怡情自然的人生思索。

半月壺一直以質樸無華、典雅端莊而獨佔一席之地,從古到今長盛不衰,正所謂“弱水三千,僅飲一瓢”。

半月壺協調和諧、舒張簡潔、前呼後應,一張揚、一內斂,張弛有度,仿似一篇美文,越讀越醉,半月壺營造的是一種源於心錄上對團圓期盼。所謂“明月千里寄相思,半月萬里思更濃”;一把壺訴說的不僅僅是單純意義上的思念,更表達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月圓人圓”的嚮往。

《石瓢》

您有多少把這些紫砂名壺呢?

“石瓢”最早稱為“石銚”,“銚”在《辭海》中釋為“吊子,一種有柄,有流的小烹器”。“銚”從金屬器皿變為陶器,最早見於北宋大學士蘇軾《試院煎茶》詩:“且學公家作名欽,磚爐石銚行相隨”。蘇東坡把金屬“銚”改為石“銚”,這與當時的茶道有著密切的關係。

蘇東坡貶官到宜興蜀山教書,發現當地的紫色砂罐煮茶比銅、鐵器皿味道好,於是他就地取材,模仿金屬吊子設計了一把既有“流”(壺嘴),又有”梁”(壺提)的砂陶之“銚”用來煮茶,這“銚”也即後人所稱的“東坡提樑”壺,這可謂最早的紫砂“石銚”壺。

從留傳於世的石銚壺看,至陳曼生、楊彭年時期,已有了很大的變化,更趨向文人化、藝術化。“曼生石銚”主要特色是上小下大,重心下垂,使用穩當,壺嘴為矮而有力的直筒形,出水暢順,壺身呈“金字塔”式,觀賞端莊。“曼生石銚”與“子沾石銚”相比,雖同為彭年所制,但前者更顯飽滿而豐潤,後者則剛烈而古拙,這可能是因人的個性而在壺的藝術上表現。

那麼,紫砂“石銚”何時稱“石瓢”呢?這應從顧景舟時期說起,顧引用古文“弱水三千,僅飲一瓢”,“石銚”應稱“石瓢”,從此相沿均稱石瓢壺。

《仿古》

您有多少把這些紫砂名壺呢?

一說清代邵大亨初創,原意是壺體仿照鼓型,後人仿製做這種壺形就成了仿古代壺型的意思

另說最早見於近代趙松亭按吳大徴授意所作,身扁、腹鼓、頸高、蓋板平滑,壺蓋與口沿子母線吻合嚴密,合成圓線飽滿,扁鈕有力,虹鈕有勢,二彎流胥出自然 ;圓圈把勻勢而起,有些款把圓下有垂,富於靈動,整體骨肉亭勻,收展有度,有一氣呵成之暢。

《井欄》

您有多少把這些紫砂名壺呢?

顧名思義,其造型源於井欄。“井欄”一詞,傳統文化中多見,如“命理之學”中有“井欄”一格,陳式老架二路太極拳譜第四十一式為“回頭井欄直入”。實際生活中的井欄即井之護欄,亦名井床,井榦。古人掘井多置井欄,有的還置井蓋,井頂,井亭,它們即可護井,又能起到美化環境作用

《掇球》

您有多少把這些紫砂名壺呢?

掇球壺是典型的幾何型傳統圓壺式,也是最優秀的紫砂壺代表款式之一,它的基本造形是壺鈕,壺蓋,身壺,由小中大三個順序排列的球體組成,壺腹為大球,壺蓋為小球,似小球掇於大球上。故稱掇球壺。掇球壺在蓋沿和口沿各塑一條粗細不同的燒線,這種上粗下細複合在一起的雙線,稱為天壓地或文武線,子母線。民國時期程壽珍所作掇球壺為掇球中的精品。

《周盤》

您有多少把這些紫砂名壺呢?

曼生喜好夜讀,每每捧卷至深夜,間或倦怠,品茶以緩之,閉目靜思:十年寒窗無人曉,一舉成名天下知,而其中艱辛唯有自己能夠體味,更何況為官處世為自保有時不免強己所難,思之不免惆悵,起身信步,恰見置於小桌之羅盤,隨手撥弄,見其勺柄經由其轉,卻始終如一,指向一方。

曼生感嘆,羅盤雖如銅勺,表面圓通,卻堅持己見,曲直合一乃為人之道也。遂以羅盤為原型,繪壺以省之,名曰周盤,此壺圓潤而不失剛勁,周盤暗蘊太極,有形而無窮,或曰大視野,寬胸懷,任憑大風大浪,我自巍然不動。坡頸平口,平蓋扁鈕,泥質紅潤,道勁中出媚姿,縱橫中見遺韻,肅然絕俗。

寓意為人處世,寬容大度,能屈能伸。其境界有如將白雲、清風與歸,遠引若至,臨之已非。誦之思之,其聲愈希。擁壺自省,以淨其身。相逢重大抉擇,執周盤品清茶,三思而後行,方能至方至圓。

《文旦》

您有多少把這些紫砂名壺呢?

文旦創於明未清初,形與西施、貴妃壺相近,後兩者為清中末後所創,重玲瓏嬌秀,前者則重古拙,這也與當時藝術審美注重相關。

“文旦”文字釋義為:“文”指柔和、外表、容態;“旦”指戲曲中扮演女性的角色。文旦壺曾一老壺銘:何必鳳凰誇御茗,浣女詞前落日塵,松竹開三逕,花落鳥啼水自流。

亦有書記載:文旦“果之美味,江浦之橘,雲夢之柚。”那麼由此可知,文旦壺在這裡的創意又似乎是水果柚的仿生器,文旦柚,金黃色,食之清甜甘酸,金黃色本身就是一種豔麗的顏色,而那成熟的果實清甜甘酸的滋味,就象女人的情感,含蓄而綿長。

在這裡,一把紫砂壺的仿生態,也充分體現了古代女性化的柔美與雅麗。現文旦、西施、貴妃變化很多,每個陶手都以自己的方法在演繹而成,高矮肥瘦,自然壺名也讓人有點難以分辯。

清代文人吳梅鼎曾經稱讚文旦壺說:“至於摹形象體,殫精畢異;韻敵美人(美人肩),格高西子(西施乳)。”是啊,在文人的眼中,文旦壺的韻味風格堪比美人之肩,柔若無骨;又似西施那動人的曲線,丰神綽約,俊俏天成。

《容天》

您有多少把這些紫砂名壺呢?

取材於源於佛教中的大肚羅漢,取名源於“肚大能容天下事”。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呂堯臣首創,早期作品壺形偏低,後來壺形較高。要體現此壺的氣韻的確很難,需要做壺之人用心體會。在氣韻飽滿的壺身上添加一微微矮頸,壺蓋增高成半球狀,平添拙樸童趣。出水效果極佳,用起來確實方便舒適。視覺上穩重大度,在質樸中見深厚。

相傳是在唐末五代時,浙江奉化有個名叫契此的和尚,號為長汀子,他身材短胖,言語無定,隨處坐臥,經常以仗背一布袋入市,四處化緣,見物則乞,人稱布袋和尚。據說他能示人兇吉禍福,而且非常靈驗。在臨終之前,曾說一偈: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

後來人們就把他作為彌勒菩薩的化身,先是在江浙一帶,民間都畫他的圖像供奉,後又在寺院塑其形相,這就是現在寺院中大肚彌勒像的由來。契此和尚圓寂於後梁貞明三年(公元917年),因此將其形象作為彌勒菩薩供奉,當是宋代以後的事情。杭州靈隱寺飛來峰有大肚彌勒造像,是飛來峰最大的一龕佛像,南宋造像。

《合歡》

您有多少把這些紫砂名壺呢?

也是曼生之所愛;壺銘日:“試陽羨茶、煮合江水,坡仙之徒、皆大歡喜”。闡釋了“合歡”之義,若是東坡的門徒,三五知己,無酒有茶,品茗談天,足矣。

曼生在溧陽為官,上任伊始,便遇到運送“白芽”貢茶上京之重任。曼生召集故友親朋,全力以赴,因白芽乃是每年皇家欽點的名貴貢茶,須在清明之前作為十綱貢品茶中第一綱運至京城。曼生不敢怠慢,徵集、挑選、包裝,命人晝夜兼程,送往京城。終如期而至,龍顏大悅。消息傳來,曼生及其幕客好友皆欣喜。曼生設宴以賀。

席間,曼生一時興起,揮毫潑墨,寫下“八餅頭綱,為鸞為鳳,得雌者昌”之墨寶。好友郭通提議,何不造壺以載此喜,曼生喜不自禁。席間鼓樂歡天,樂手執大鑔賣力敲擊,聲音洪亮悅耳,曼生乃性情中人,下席親自手持大鑔用力合敲,歡喜之情溢於言表。大鑔凹凸有致,合則響,合而美。曼生有感於大鑔分分合合,奏響人間歡樂,遂以合鑔為樣,合歡為名,設計出合歡壺,以朱泥造之,通體大紅,富含吉祥與幸福之意。此壺極富天趣,取皆大歡喜之意,適用於節慶、祝福聚會之場合以添樂趣。

此壺乃曼生喜極而制,故此壺風格綺麗,所謂霧餘水畔,紅杏在林。典美精工,餘味無窮。擁此壺而品茗,必逢喜悅之事。捧壺把玩,有如重回當年曼公呼朋喚友鼓樂歡天之場景,喜不自禁由壺傳。

《漢鐸》

您有多少把這些紫砂名壺呢?

漢鐸,即漢朝之鐸。漢鐸,即漢朝之鐸。《說文》中對鐸的解釋是:鐸,大鈴也。它是器物的名稱。具體地說形狀有些像甬鍾,但體積小。梅調鼎(1839—1906年)字友竹,號赧翁,慈溪人,長期在慈城居住。有人稱讚他是清代書法家中成就最高的一位。其為之作銘的漢鐸壺可算是目前在紫砂歷史上最據研究價值的漢鐸壺了。

此壺壺身由正楷“漢鐸”二字,下刻行書;“以漢之鐸,為今之壺,土既代金,茶當呼荼。”有詩日: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暗喻了梅先生自己雖終身為布衣,以賣字謀生。卻是重節操的一方名士。

《思亭》

您有多少把這些紫砂名壺呢?

在朱泥壺中,惠孟臣.惠逸公.陸思亭諸家原皆為清代制壺好手。

早期的思亭壺,壺嘴曲度較小,流口簡練,以竹刀落款於蓋口牆沿,筆致尚稱工整;年代稍晚些的思亭壺,風格柔美,曲線明顯,流口較尖,署款則各式皆備,有竹刀寫刻,也有鋼刀雙鉤刻,罕見鈐印者。思亭壺式以其俊秀高雅,留名於朱泥陶史。

《葫蘆》

您有多少把這些紫砂名壺呢?

葫蘆壺是曼生十八式中的一款,深得藝人們的喜愛,更是玩家的收藏佳品,時下最珍藏的便是楊彭年制的套環鈕葫蘆壺。

這款壺器身灑冷金斑,壺體設計新穎。造型呈葫蘆狀,壺流短直而微向上翹,把成半環形,蓋頂設有套環鈕裝飾。整器形制的線條以渾圓為主,十分流暢。壺腹陰刻行書銘文:“為惠施,為張蒼,取滿腹,無湖江。”署“曼生銘”。把梢下有“彭年”方印,壺底鈐“阿曼陀室”方印。此乃陳曼生、楊彭年兩人默契配合所制之壺,可謂珠聯璧合,“壺依字傳,字隨壺貴”,為鑑賞家視為鍾愛的“曼生壺”。

《柱礎》

您有多少把這些紫砂名壺呢?


柱礎也是曼生設計的一種壺款之一,其造型穩重而大方,這也是因為他的造型來源於古代使用十分普遍的柱礎。

柱礎,是用來承受房屋立柱壓力的一塊墊基石,在古代的時候古人為了不讓木製的立柱受潮溼而腐爛,於是在木柱的底下墊一塊石墩,使柱腳與地隔離開,起到了相對防潮作用。只要是木架的房屋每一根柱子都有一個柱礎,缺一不可,在防腐爛的同時又加強了柱基的承壓力,所以在古代人們對礎石是十分的重視。

隨著年代的推移,柱礎也因需求發生變化,柱礎漸漸成為柱子的收頭,使得單調的柱身發生視覺上的變化,後期更是在柱礎上使用雕刻藝術,使得民間的建築花樣繁多,後人更是將柱礎演變成具有審美功能的裝飾,成為藝術品。

以柱礎為壺型,使壺顯得別緻且優美,更顯示其穩重,此壺型亦一直流傳下來。

《一粒珠》

您有多少把這些紫砂名壺呢?

一粒珠造型古樸,古韻盎然,莊重又不乏新意,典雅大氣又不失陽剛之氣,造型惹人喜愛。

一粒珠如西瓜的壺型,可以使人清心安靜,來洗滌塵間煩躁的心情,原因在於有句話如是說:若瓜時,輒偃臥以瓜鎮心。但一粒的造型又如同一顆珍珠般珠圓玉潤,飽滿而剔透,壺身一大珠,壺鈕一小珠,如同“母子珠”般形影不離。然無論型如哪種造型,一粒珠大度豁達的造型以及其細膩精緻都是一樣的。

所謂“茶禪一味”,品茗需要靜心靜氣,一粒珠帶來的高雅意境能給人一種安和的心情。

一粒珠式紫砂壺款型由來已久,形制上對壺的整體性要求比較嚴格,要求整器有飽滿的力度和整合的視覺觀感。壺體滾圓狀,無頸,流嘴略彎,口蓋為嵌入式,小圓珠鈕,為傳統曼生十八式造型,俗稱“一粒珠”,渾圓可喜。

《匏瓜》

您有多少把這些紫砂名壺呢?

匏瓜壺是曼生十八式之一,與曼生葫蘆有異曲同工之妙,然其獨特之處亦是其他造型無可比擬的,把玩此壺有如返璞歸真之意,此壺最初用意是以解相思之若。

曼生為官之後因為清朝相關制度規定有些官員是不可以帶家眷在身邊的,所以曼生只能與妻分隔兩地,無法長相廝守,因為曼生愛壺成痴,便想到以壺寄相情,然不管怎麼設計都沒有一把讓自己中意的,有一次他無意中讀到曹植《洛陽賦》中一句話:嘆匏瓜之無匹兮,詠牽牛隻獨勤,被其中的匏瓜吸引,仔細研究得之這是葫蘆的變種,又叫瓢葫蘆,更有意思的是在古代匏瓜是男子無妻獨處的象徵,這正與此時曼生的處境極為相符,於是找來一匏瓜日日觀察創作出此款匏瓜壺。

曼生寄情於物,表達了對妻子的思念,因而紫砂壺也是世人情感的一種寄託!

《傳爐》

您有多少把這些紫砂名壺呢?

傳爐壺,式度端莊,風格雅緻,隱隱然有古風韻,堪稱佳品。有鑑於此傳統壺型由來已久,然欠缺考據,眾壺友多不知此壺,今東拼西湊,略言一二,聊做無米之炊。

老子曰“大象無形,大巧不工”。制壺賞壺,到了極致就是看其氣度,觀其神韻。至於細節的處理到顯得不過爾爾。傳爐壺的特點正是如此!

傳爐壺有著青銅器般的威嚴與穩重,它古樸典雅,曲線強勁有力,渾厚端正。是方中有圓,圓中寓方的典範,要想做得比例恰當、珠圓玉潤,骨肉廷均實屬不易。自古以來宜興眾多制壺藝人均有製作,但都公認傳爐壺最為難做,這也是此壺市面上比較少見的原因之一。就其形式來說傳爐為傳統壺型,至清末曾改為四方傳爐,可為歷久彌新。現存最有名的傳爐壺當屬原藏於開四海家中,於1937年由清末民初壺藝名家俞國良用“大紅袍”泥料做制的一把。

《僧帽》

您有多少把這些紫砂名壺呢?

元代創制的瓷器造型。壺式之一,因壺口形似僧帽而得名,造型為口沿上翹,前低後高,鴨嘴形流,壺蓋臥於口沿內,束頸、鼓腹、圈足、曲柄。具有強烈的少數民族風格。元器形體敦實、壺頸較粗、壺流略短,明器壺流略長,清器頸略高,腹部略瘦。

最早為元景德鎮青白瓷器。它最早出現的時間是元代,最早出現時的載體為瓷器。明以後隨著大量瓷器工匠轉移到紫砂器方面的製作後也將此器形移植了過來。它的用途初期專為佛教僧侶飲茶,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變成普通人也可以使用的茶壺。

《四方》

您有多少把這些紫砂名壺呢?

方壺的美不止在點線面。一度空間指的是兩點相連成的一直線,二度空間是平面所呈現種種面相,三度空間是立體的概念,四度空間是加上本來就連轉不息的時間。在方壺領域裡有句話:“方非一式,方中寓圓”,意思是外形的方正中不要讓格局硬受限在線條上,方中不失圓融,圓融中仍保端正。

一把好的方形壺表現在線條上要又挺又直,不可偏扭與含糊。以直線與平面為展現精神的主軸,充分展現一股堅毅挺拔的氣能。在方的骨架中轉出曲折的線條與平面,靈活運用技巧,添加一些其他元素,讓剛毅的屬性添入婉轉柔順,這樣的線條會讓整把壺充滿流動感。菱形四方清爽流暢,直形壺嘴出水方便,方形壺把拿捏平穩,此種壺型用於收藏投資具有極大的升值空間。

《雪華》

您有多少把這些紫砂名壺呢?


雪華壺是顧景舟於20世紀70年代創新之作,壺名取瑞雪兆豐年之意。造型以直線作為主,從壺底,壺身直到摘手,用了大小比例合度的六方形塊面分層組合,來突出六方形的橫直線條的魅力。

壺體上密下疏,以疏託密,蓋面及口頸部分主要以挺拔而稜角分明的線條構成,以線的粗細,面的寬窄反映雪華壺線條藝術,此壺製作規整,壺把端執舒適,壺嘴出水流暢,使用欣賞俱佳。

《龍頭一捆竹》

您有多少把這些紫砂名壺呢?


清朝制壺名家邵大亨,所做的龍頭一捆竹,是根據一個非常動人的傳說而設計出來的,它講的是龍王到東海來巡視,路過一個地方,見到當地的人民非常貧困,但都又非常善良,就叫它的兒子送一樣既能吃又能用的東西給當地人民,以幫助人民解決生活困難的問題。龍王的兒子遵照其父親旨意將生長在大海中的一種叫“竹”的植物捆上一捆,綁在自己的龍頭上送到當地群眾的手裡。龍頭一捆竹壺正是詮釋了龍與竹的關係。

《菱花》

您有多少把這些紫砂名壺呢?

紫砂“筋紋器”的形成,是吸收諸多姐妹藝術成果的基礎上發展壯大的。“筋紋器茶具”與蘇式傢俱相類,製作講究,圓透而渾厚,均勻又飽滿的藝術效果,角線、面的要求達到均、挺、圓、正。面上平而有力,線型“硬”、“糯”兼之,角線鋒不顯露,腳線轉折分明。風格上協調統一。

我們認清紫砂工藝的特性,加強對紫砂傳統工藝的學習,珍視紫砂壺藝獨特的材質美、獨特的工藝製作美、獨特的使用功能美,使之提高發展,創造出符合現代生活需要的佳作。

菱花壺通體作菱花式,蓋身渾然一體,分六瓣組成,上下對稱。稜線凹凸分明,有稜有廓,權衡比例,秀麗可愛。壺式由線雲壺變化而來,橋鈕與菱花瓣相融,嘴作稜花式,胥出自然,把彎曲恰體,端握方便,壺腹中央束一方腰帶,整個菱線自壺頂至壺底相交成一點,分毫不差。壺蓋六面可置換,十分嚴密,技藝精湛。

《筋紋》

您有多少把這些紫砂名壺呢?

紫砂筋紋器型制殘片最早見於宜興丁蜀鎮羊角山古窯遺址出土器皿,歷經宋、元及明代早期無數陶工的開掘,並逐漸演變,在明代中期以無名氏陶匠為先導,以時大彬、李仲芳、陳仲美、徐友泉等為傑出代表的特有形式展現在世人面前。

《宜興陶器圖譜》所錄《砂壺考》雲:“鄧秋板砂壺全形拓本,刻大彬菱花式壺,工巧有致。大彬二字楷書款。”《菱花式壺》以對稱菱花瓣為造型特徵,陰陽交間,凹凸分明,十二瓤紋清晰端正,制工亦十分嚴謹,可謂是明代時大彬所創制的筋紋器代表作。香港茶具文物館收藏的款為“萬曆丁酉春茗、時大彬”的《玉蘭花六瓣壺》精巧樸致,使該品成為紫砂筋紋器造型中優秀的傳統經典之作。

此壺造型從莖形蓋鈕如花蒂狀,逐漸延伸至壺肩壺身上部,氣勢飽滿,渾圓如玉。花蒂下逐漸展開花瓣至壺腹處膨脹至極,給人以心靈的震動。壺足亦呈展開狀,壺嘴壺把如花莖延伸,自然和諧,成完整玉蘭花狀。歷來為後代藝人仿造,成為楷模。

《竹段》

您有多少把這些紫砂名壺呢?

“竹”是品性高潔的植物,尤其是在宜興這樣一個竹的海洋,竹,更是人們眼裡口中的愛物,竹子剛勁、清新、生機盎然、蓬勃向上。當春風還沒有融盡殘冬的餘寒,新筍就悄悄在地上萌發了,一場春雨過後,竹筍破土而出,直指雲天,所謂“清明一尺,穀雨一丈”,便是對她青春活力和勃勃生機的寫照。當春風拂去層層筍衣,她便像個活潑的小姑娘,亭亭玉立在明媚的春光裡。到了盛夏,她舒展長臂,抖起一片濃郁的青紗,臨風起舞,婀娜多姿。暑盡寒來,她仍綠陰蔥蔥,笑迎風霜雪雨。

竹段便是以竹為主題的經典壺型,壺身採用的是古典造型,筆直而粗壯的壺身,給人一種踏實之感,壺嘴、把、蓋鈕亦取竹段,生動自然,挺拔清秀。竹自清高,壺亦清高。昔有東坡“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板橋竹石圖數幅,以達文人之意。今竹寓於壺,更顯清雅。時而似有古風輕輕徐來,時而又似有君子款款走來。

《南瓜》

您有多少把這些紫砂名壺呢?

花塑器又稱為“花貨”,是對雕塑性器皿及帶有浮雕、半圓雕裝飾器皿造型的統稱。將生活中所見的各種自然形象和各種物象的形態透過藝術手法,設計成器皿造型,如將松竹梅等形象製成各種樹樁形造型。這種壺藝造型規則是“源於自然,而高於自然,造型不僅應具有適度性的藝術誇張,又應著意於風格瀟灑”。

例如此類壺藝以松竹梅為裝飾題材時,勁松要刻劃出枝幹勁拔,針葉挺秀,氣勢鏗鏘;秀竹則要求嫻靜有致,俊逸瀟灑;冬梅又須主幹蒼勁,寒中獨俏,素枝閒花,以簡為主,達到疏中見密,少裡寓多,富有活力氣息的藝術效果。

“南瓜壺”,以瓜形為壺體,瓜柄為壺蓋,瓜藤為壺把,瓜葉為壺嘴,構思巧妙,雅而不俗,陳鳴遠作傳世品現藏南京博物院。

《松鼠葡萄》

您有多少把這些紫砂名壺呢?


大自然中的萬物,是取之不盡的創作源泉,紫砂花貨也不例外。將自然界中的物體形態去粗取精,經過藝術加工提煉,方成為藝術品。而松鼠葡萄作品也不例外,葡萄果實堆疊繁密,象徵著五穀大獲豐收和富貴。成串的葡萄還有“多”的含義,鼠在十二時辰中為子 ,喻“子”之意,葡萄松鼠合喻為“多子”“豐收”“富貴”。

松鼠葡萄作品古雅大方,且極具自然趣味,枝葉及葡萄繚繞壺的全身,數只松鼠跳躍其間,憨態可掬,惟妙惟肖。壺蓋略凸,以葡萄枝為紐,彎曲有致,整個壺勾畫出一幅立體的藝術畫面,真正做到了實用與藝術的完美結合。

《報春》

您有多少把這些紫砂名壺呢?


報春原意就是立春前一日以及立春當日,讓人扮演成春官、春吏或春神的樣子,於街市、里社道路上高聲喧叫“春來哩”、“春到哩”,將春天來臨的消息報告給鄰里鄉親。報春民俗的另一層用意在於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紫砂工藝師根據這一民間風俗,憑靠大膽的想象和高超的設計水平製做出了報春壺。

報春壺的壺蓋壺把和壺嘴以樹木為形,壺身卻為圓壇形,恰恰顯示出報春壺美麗逼真。特別是壺嘴像勁松一樣向上傲立,代表著松樹的頑強生命力和不屈不撓的精神,同時也代表春天的到來和大地復甦,樹木伸開枝幹迎接春天。報春壺從古至今都受到文人墨客的喜愛。

《松竹梅》

您有多少把這些紫砂名壺呢?


松、竹經冬不凋,梅則迎寒開花,故稱歲寒三友。 梅、竹、石是取梅寒麗秀,竹瘦而壽,石醜而文,松竹梅被稱作“歲寒三友”,一向深受藝人以及壺友愛慕,尤其是文人墨客的追捧。的流把以梅樁位造型,壺身以梅枝裝飾,器型端莊精緻,堪稱雅緻。壺色澤肅穆,泥質細膩適手,乃是純正泥料所制,紫泥親茶性極好,因此此壺用來沖泡烏龍、普洱系列都極合適,為生手最愛。

整款壺上豐下斂,圈底收縮,卷沿,與壺口一致。截蓋,壺蓋略微隆起,梅樁造型的壺鈕搭接呈橋形,更有小枝自壺鈕胥出,甚是生動。三彎流一側胥出一枝梅枝,貼於壺壁之上,幽幽生香。除卻梅花造型,竹子裝飾的壺同樣不俗。的流把竹節造型,壺鈕與壺嘴均有竹枝胥出,竹韻悠悠,清秀動人。松的造型同樣不同凡響,松枝造型的壺嘴、壺鈕胥出松枝,松枝乃是綠泥裝飾,更有樹癭突出,生動逼真。

《風捲葵》

您有多少把這些紫砂名壺呢?


風捲葵因為其造型簡潔明快,曲線順暢自然,規範的圖案以及生動活潑的形態成為花貨的傳統經典器型之一,展示了花貨自然、生動細膩、生機勃勃的風貌英姿,象徵了生命的頑強以及長盛不衰。

相傳風捲葵是清朝制壺大家楊彭年妹妹楊鳳年所制,據悉雖然楊彭年自己是制壺高手,但當時的規定的是藝不傳女,所以楊鳳年剛開始對制壺一無所知,但有一次楊鳳年只是想到作業坊拿把壺澆花,才剛一進門便被哥哥轟了出來,說是女人不能進這個地方,楊鳳年心裡卻是很委屈,立志一定要學會做壺,從此楊鳳年便專心於制壺之上,這一學就是好幾年,當他能夠照著以前的樣式做出壺來時覺得這還不能顯示其真本事,便老想著要創作新樣式。

一年秋天颳了好幾天的大風,花園中的花草被吹得亂七八糟,心裡想著想著突然看到在一枝花幹上項著一隻壺,但這壺的樣式以前從未見過,定睛一看原來是當年自己種下的錦葵花,它被風吹歪了又挺起來,花瓣也被吹得攏在一起,四周花皆被摧殘只有錦葵花依然如故,始終不散,於是以此為形經過無數更改後製作出此款風捲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