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顛覆銀行商業模式?至少還需要十年


區塊鏈顛覆銀行商業模式?至少還需要十年


當ICO逐漸被拋棄時,其背後的技術——區塊鏈仍備受市場推崇。在中國,不僅科技公司在積極探索區塊鏈技術,銀行類金融機構也在加快推進區塊鏈應用場景。

“我國在區塊鏈領域的專利申請數量已居全球首位。”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和可信區塊鏈推進計劃共同組織編寫的《區塊鏈白皮書》(2018 年)顯示,根據對Incopat平臺數據的整理分析,截止2018年7月,全球區塊鏈相關專利申請量達到3731件,2017年區塊鏈專利申請量較2016年增長87%。其中,中國是目前區塊鏈專利申請量最多的國家,累計區塊鏈專利申請量達到2002件,美國為1076件。

“銀行業態目前來看還沒有一個殺手級的應用。”8月28日,金鍊盟副秘書長宿旭升在金鍊盟中國區塊鏈應用大賽上稱。

銀行:受益還是被顛覆?

2016年9月,微眾銀行聯合華瑞銀行開發的基於聯盟型區塊鏈技術的機構間對賬平臺投入試運行,用於優化“微粒貸”合作銀行間的對賬。

“目前微粒貸累計有1500萬筆交易是通過區塊鏈方式清算的。微粒貸這樣做的一個目的,也是驗證區塊鏈技術在大規模交易的場景中的應用表現。”微眾銀行科技發展總監萬磊稱,目前中國銀行業實際上對區塊鏈探索很積極,每個大中型銀行都有自己的團隊。

2018年6月23日,交通銀行上線業內首個區塊鏈資產證券化平臺“聚財鏈”。通過在各機構部署區塊鏈節點,實現資產證券化項目信息與資產信息上鍊以及基於智能合約的鏈上跨機構盡職調查。

2018年8月17日,國內首單區塊鏈首款ABN(資產支持票據)“浙商鏈融2018年度第一期企業應收賬款資產支持票據”在上海清算所正式發行。

中國銀行CIO劉秋萬表示,中行在其年度營業預算中,將把對一系列金融科技工具的投資比例提高至超過1%。中行已經在12個項目中試點區塊鏈的技術應用,到今年年底將完成雲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平臺的打造。

“如果說雲計算、大數據、移動金融等技術帶來的是金融上層應用和業務流程的創新,區塊鏈技術卻可能對銀行商業模式的底層技術基礎上產生顛覆性影響。目前金融服務各流程環節存在的效率瓶頸、交易時滯和操作風險等痛點,大多數有望藉助區塊鏈技術得到緩解或解決。”CF40成員、SFI學術委員、中財辦副主任、財政部副部長廖岷等著的《金融科技發展的國際經驗和中國政策取向》一書寫道,對銀行而言,在這一波技術革新浪潮中是成為受益者還是被顛覆方,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銀行能否審時度勢,加快適應新環境、新形勢、新常態,積極面對技術革新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然而,對於銀行而言,區塊鏈技術去中介的特性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區塊鏈技術削弱了銀行自身作為中介機構的必要性,很多依賴中介角色而產生的業務和產品可能逐漸被削弱或淘汰;另一方面,商業銀行可以利用技術創新推動業務創新和產品創新,通過區塊鏈技術,對當前中心化的銀行系統進行改進,優化基礎架構工具。

“區塊鏈技術已在一些機構的某些領域開始探索使用,但若最終要在金融體系全面使用,還需要克服很多技術和風險管理的現實障礙,有諮詢機構估計需要10年。然而,該技術一旦最終在金融領域全面使用,則可能徹底改變現有金融體系結構和基礎設施。”《金融科技發展的國際經驗和中國政策取向》一書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