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王罗福胜(象棋高手之二)

钦城象棋高手之二

棋王罗福胜(象棋高手之二)

棋王罗福胜

申弓

"要学棋,到新兴路;要下棋,找罗福胜",钦州市民都这么说.

华灯初上,我来到新兴路,果然,靠南的街边上,一溜儿排开几张矮桌,桌上摆着棋子,东头是残局,西头是全局.在棋桌的后边, 端坐着一位胡子拉渣头发花白的中年人,不用说,这就是棋主罗福胜了.

因为同他打过交道,也就不显生分,"罗师傅,你这是招徒, 还是摆擂?"

"都有都有!"罗师傅一边招呼,一边让座."我这是有偿授棋, 棋局学费2元,对局学费3元."

提到钱,未免有人产生敏感.其实,这区区二三元钱,对于这位象棋名手来说,要不是他在摆局,恐怕你再多出十倍, 也未必能请得动他来与你一较伯仲呢.罗师傅说这是学费,我认为,那是太廉价了,试想, 一个棋局,得花上多少时日,花费多少脑汁才研究出其要领, 你只需花上二元钱,即使是输了,也是拣得大大的便宜.说白了,用二元钱便买下人家花上十天半月甚至半辈子研究出来的成果,那不是大大地赚了?由此可见,罗福胜当街摆棋局,目的当然不是为了盈利,那为了什么呢?

采访时,正好工商行的棋手黄景明也在场,便代罗福胜说,中国象棋是一项高雅的竟技活动,而且寓有深层的文化内涵,研习它的人, 应一代胜似一代,才有发展.而我们钦州,地处偏鄙,没有出过大师, 罗师傅现在当众设局,就是要欢迎高手,普及棋众,推动棋运,营造气氛.

罗福胜出生在一个宗教家庭,父亲是个专职神甫.父亲今年虽年且九十,还耳聪目明,精神矍铄.父亲一生一无所有,就留得一副好身板.

父亲能给予他的,就只有一个"耶苏仔"的称谓.罗福胜是个悟性极高的人,他下棋没有祖传,也没有专门老师,他的学棋出于一个很偶然的机会.8岁时, 他读了一年级,在一次爬树时不幸摔断了腿,不得不辍学在家医治,稍稍能动,他便来到居民队看别人下棋, 这一看竟然让他看出了眉目,看出了瘾头,回来便要同哥哥下.哥哥自然比他先得道,开初是让子,后来是让先,再后来便是平下也下不过他了.等到他的脚恢复了时,他的棋力已足以同大人们抗衡了.1975年第一次参加钦州县的青少年棋赛,便获得了第一名. 1976年代表县队参加当时的钦州地区棋赛,在面对众多大人高手的情况下,以其不败的纪录获得了地区第二名.他下决心在三年内战胜钦州所有的高手.1981年工会举行的棋赛,他一举夺得了第三名,但对局中却是战胜第一名吴行均 ,战和第二名郭中昌.到了1982年的工会棋赛时,便与何冠声并列第一.这以后, 罗福胜的棋艺便上了新的台阶,每次地县赛,只要参赛,第一名便非他莫属了.到了九十年代,与其说罗福胜是一名棋手 ,不如说他是一名热心的组织者.一朝崛起的罗福胜越来越觉得钦州的象棋在衰落, 尤其在经济大潮冲击下的今天,一些主管部门也是向钱看,一方面由于经费吃紧, 便没有办法腾出钱来办象棋事业.为此,如果只一味地等待政府拨款来搞棋业,那便是一种消极的态度.基于此,罗福胜于1991年与另一象棋爱好者张珠滨牵头在钦州成立了首家棋社, 由张珠滨任社长, 罗福胜负责具体业务.棋社成立后 ,一直以培养象棋爱好者推动象棋事业发展为宗旨,曾经一度活跃繁荣钦州棋界,并造就了黄铭明韦海青等一流棋手.其后积极参与发动社会赞助,举办了"白鸽杯""会馆杯" 中国象棋精英邀请赛.99年的钦(州)廉(合浦)灵(灵山)象棋名人邀请赛,计划通过了, 生怕请不来高手,罗福胜亲自到灵山去请将.为了成功地请来灵山的高手赵师援,罗福胜有意将自己的一件皮夹克"遗忘"在灵山赵师援的家里,好让赵师援送来.以致组织者不解地问,你到底想要什么? 罗福胜便答曰:我什么也不要,就只希望办成功!这一仗,罗福胜虽然只得了个第八却也感到十分开心.

可"比赛结束后,我还是原来的我".罗福胜头上顶着冠军之冕, 比赛完后不得不为一家四口的生计而操心.罗福胜插过队,回城之后,安排在糖果厂,工作了十多年,这个赖以生存的工厂倒闭了,罗便只好待业在家. 一子一女上学读书,仅靠妻子一人做点裁缝度着日子,生活是拮据的.罗福胜除了下棋,别的也不会什么,便只好出此下策,夜里到街边摆摆棋摊,一方面教授一下象棋爱好者,活跃活跃象棋气氛,以期培养出一 二高手来; 二方面也可以挣个三多二少,帮助妻子养家糊口.这本来都已是够够困难的了,可遇到一些青年学生来下,他便高兴地认为,有青年参与,象棋便有了希望,因而将这微薄的学费打成七折或五折,甚至遇到 既真心想学棋又实际有困难的学生,他还干脆连这三元二元的学费也都免了.只要你真心地潜心去学去练,他那瘦削的脸庞便堆上了笑容.

终于找到了个照片,右边胡须的就是一代棋王。

申弓,原名沈祖连,中国作协会员,广西小小说学会会长。已出版小小说集《男人风景》《做一回上帝》等14部。曾获得广西文艺铜鼓奖、中国小小说金麻雀奖。作品入选《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成》《微型小说鉴赏辞典》《中国新文学大系》等国家大书。部分作品译为外文发表到欧美及东南亚等地,并入选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大学教材,曾供职于钦州市文新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